每日經濟新聞 2019-03-29 19:57:58
3月25日,山東省委常委、青島市委書記王清憲率青島市黨政考察團赴深圳,開啟了為期四天的考察學習。“凡是深圳能做到的,青島都要做到”,繼3月初提出“學深圳、趕深圳”的發展目標后,這一次,王清憲將目標再次推進到了一個全新的階段
每經記者|朱玫潔 每經編輯|楊歡
 
        
        圖片來源:攝圖網
深圳又多了一個前來對標的“追趕者”。
“學深圳、趕深圳,搞活青島這座城”,這是今年1月29日新上任的青島市委書記王清憲近期反復提及的事情。
 
青島曾被稱之為“北方的深圳”,甚至一度有人提出“南深圳,北青島”。
 
然而,這些類似頭銜卻掩蓋不了兩座城市日益擴大的發展差距。肉眼可見,“無論是在經濟規模,還是發展質量,抑或是營商環境,以及政府效率等方面,深圳都已經明顯領先青島。”
 
“青島市委、市政府要求各部門、各區市用一個月時間,與深圳全面對標,學習這里的營商環境、制度創新、政務服務,凡是深圳能做到的,青島都要做到,哪一方面做不到,哪一個部門做不到,有關部門、區市的主要領導就要在市委常委會、市政府常務會上作出解釋。”
 
3月25日,山東省委常委、青島市委書記王清憲率青島市黨政考察團赴深圳,開啟了為期四天的考察學習,在27日下午,在深圳舉行的青島市“招商引資、招才引智”推介會上,省委常委、市委書記王清憲如是說。
 
“凡是深圳能做到的,青島都要做到”,繼3月初提出“學深圳、趕深圳”的發展目標后,這一次,王清憲將目標再次推進到了一個全新的階段。問題是如何落到實處?
先要搞活關鍵的人
“學深圳、趕深圳,首先要學深圳人、趕深圳人。”王清憲表示。
 
在這位新市委書記眼里,所有的事業,最核心的要素是人。“而在所有的人中,首要的是我們這些干部,我們這些‘關鍵少數’”。
 
今年大年初一(2月5日)早上,剛上任一周的王清憲就在“青島學習”(青島正局級以上干部微信群)里發文《搞活一座城先要搞活關鍵的人》,強調:“青島前進的道路上還有很多很多的問題,而只要干部這個問題解決了,也只有干部這個問題解決了,我們才有可能去談解決別的問題。”
事實上,早在去年7月22日,中央第七巡視組向山東省委反饋巡視情況的時候,組長張立軍就指出,青島存在“小富即安”心態,“頭雁效應”不夠強,“關鍵少數”沒有充分發揮帶頭作用,部分干部精神不振,不擔當、不作為、亂作為現象較為突出。
 
“青島干部應該向深圳干部學習那種比較強的親市場意識,以及敢于創新、敢于一定程度冒險的思維。”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青島分院院長、教授劉鵬向城叔表示。
劉鵬舉例,在深圳,一些改革項目可能會有風險,但他們會覺得如果不去改,被問責的可能性更大,此時這些干部可以冒著風險去推進改革,而且具有監測風險的能力以及適度免責的機制。“這一塊,山東也出臺了一些規定,但感覺力度還不夠。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不光僅是觀念的問題,還要有制度保障。”劉鵬說。
說到底,青島學趕深圳第一步就是要加速“解放思想”,學習深圳的發展態度、發展境界,建立相關機制。
曾幾何時,青島或者說整個山東,都是被南方城市學習的老牌明星城市、經濟大省。而近年卻常被詬病營商環境欠佳、“官本位”思想嚴重,新舊動能轉換較慢等問題。

2019是山東營商環境建設落實年,在此節點,作為在山東改革開放中被賦予重任的青島,“它在作風建設上再往前走出一步,非常重要。”山東財經大學區域經濟研究院院長董彥嶺告訴城叔。“如果青島不突破,山東就很難突破。”
科創是一大重點
對標深圳,離不開創新二字。
以高新技術企業數量來看,深圳是青島的5倍。高新技術企業是創新的主要載體,截至2017年,深圳擁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0988家,而青島擁有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總數為2039家。
“我認為,一個城市,經濟體量再大,制造業規模再大,沒有科技引領能力,也成不了一流城市。”王清憲表示,當前青島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15大攻勢中,科技引領城市建設攻勢正是重點之一。
 
青島的科創“底子”并不薄,擁有一批像海爾、海信、中車這樣的杰出制造業企業,也有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國家深海基地等一大批“國字號”海洋科研機構。
但在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報告2018》中,青島僅排在第16位,距離第2位的深圳還有不小的差距。
 
“青島科創的癥結之一是‘產業化’,也就是如何讓科研成果從實驗室中走出來。”董彥嶺表示,科技轉化的一條“路子”就是由擁有核心技術的創業企業突破,“他們可能在短時間內創造具有新概念的產品。”
當下,青島正在謀劃吸引更多創業風險投資。
王清憲提出,深圳聚集全國、甚至全球創新力量的關鍵是深圳用市場的力量推動了資本與人才的互動,“而青島將制定最優惠的政策,面向全世界吸引創業風險投資”。
實際上,今年5月,青島將召開國際創業風險投資大會。此次深圳之行,王清憲也對深圳的創業風投企業發出了邀請。
用創業風投撬動科創發展,“是一個非常好的突破口。”劉鵬表示,隨著資本“到位”,人才、技術等生產要素也會一同匯聚。問題在于,青島如何營造適合風險投資進入的環境?
在劉鵬看來,風險投資看重回報、靈活寬容的金融環境、較好的資本市場的培育,“這三點,青島目前還有一些差距”。
“牽手”深圳企業
一般來說,到對標地考察取經,是城市的“慣常操作”。而青島這次對標深圳,還有個特點是,希望推進與深圳企業的合作,由這些企業將深圳經驗“傳到”青島,參與青島產業鏈的提升。
 
這也是27日青島在深圳舉行 “招商引資、招才引智”推介會的用意。市委書記王清憲在推介會上言辭懇切“青島的發展,必須與深圳攜手。……我由衷地懇望更多的深圳企業家立足深圳,關照青島。”
 
實際上,在王清憲到青島任職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已經接待了正威、華為、富士康、恒大、華大基因等多家深圳企業巨頭。
青島也正在謀劃與深圳企業家一起建設“深圳企業家青島高新產業園”,由深圳的企業給青島設計產業鏈條,帶動產業集群化發展。
 
例如,青島有1900多家信息領域企業,但是小而散、碎片化。而青島正邀請華為來整合這些信息產業資源,希望能有一些企業、產品、技術能夠納入華為的采購鏈,按照華為的標準設計、生產,華為也向這些企業開放平臺和資源。
 
“一個產業區域要有活力,需要大中小企業的配合。”董彥嶺告訴城叔,小企業的成長往往需要大企業產業鏈的拉動。對于青島來說,雖然擁有一些大型制造業企業,在電視、冰箱等家電擁有強勁實力,但新一代的產業還尚未形成生態,還缺乏核心企業領軍。
 
“引進華為等企業,不失為一種很好的辦法”。劉鵬指出,難題還是在于是否能找到青島相關產業資源被整合的市場動力。例如,青島的產業如何補充華為目前信息產業鏈條,從而使華為將青島當做重要的基地之一?這還需要把市場力量和產業鏈條力量進行結合,讓雙方共贏。
 
“在共贏的前提下,深圳企業可能把更多生產要素投入到青島。”劉鵬補充到,甚至,讓青島成為這些企業拓展北方市場、乃至日韓市場的基地。
從學習深圳精神,到引進深圳企業,從“解放思想”到合作提升產業鏈……從最近兩個月,青島的種種“表態”來看,此次對標深圳,青島是由“內”到“外”的動真格了。
“青島會成為下一個深圳嗎?”2016年曾有人在知乎上提出了這個問題,當時有青島本地用戶回答說“絕無可能”,并獲得了近400個贊。如今,城叔想再次提出這個問題,你的答案是什么?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