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3-28 17:01:50
2014年,SaaS在我國大規模興起,掀起了創投圈的一股熱潮,引得PE/VC爭相布局。在陷入一段相對“安靜”的發展期后,“安靜”的局面出現了反轉——今年1月以來,該賽道融資擴張加速、資本快速回暖。
每經記者|李蕾 每經實習記者|唐如鈺 每經編輯|肖芮冬
大窗口期已至,是否也意味著行業壁壘已高企,市場即將由藍轉紅?對此,多位受訪對象均表示,前幾年的發展僅能視為SaaS的一場“熱身賽”,如今才是上半場的開始,市場空白仍多。
GGV紀源資本執行董事吳陳堯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稱,該行業是典型的高天花板賽道。隨著管理信息化、智能化意識的不斷加強,未來企業每年在IT或SaaS方面的投入將超過其在廣告領域的支出。換言之,這至少是個近萬億級的賽道。
記者在調研中發現,目前市場上的SaaS公司大致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在SaaS興起之初便成立的泛通用平臺,該類公司通常以HRM(人力資源管理)、CRM(客戶關系管理)、協同OA、ERP為切入點,憑借產品的“普世”價值敲開了市場的大門。而后,隨著通用領域產品的成熟和賽道選手的增多,部分企業開始瞄準細分行業,開發更具針對性的通用產品。
例如,喔趣即是一家以排班考勤薪資為核心的HRM服務商,近年來也將業務瞄準餐飲、安保、物業等細分行業。儲峰向記者表示,“我們只會做喔趣核心功能相關的產品,沿著HR這條線去深挖具體行業的產品價值。”
第二類是在成立之初就果斷舍棄通用功能,而將應用定位于特定場景的公司。比如,在2015年獲得北極光1000萬元天使輪融資的微步在線,該公司是一家專注于網絡安全和威脅情報防御的供應商。
微步在線市場合伙人李秋石向記者表示,公司從一開始就專注于網絡安全主要有兩方面的考慮:一方面是基于信息數據安全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則是看重了該賽道的空白和市場規模。目前,該公司已在金融、能源、互聯網領域有百余家中大型客戶。
第三類則是聚焦于垂直行業的SaaS服務商。該類企業通常入場較晚,在泛通用領域選手密集、壁壘漸起之時另辟蹊徑——選擇深耕垂直行業的平臺。例如,于近日獲得大額融資的制造業SaaS服務商“博依特科技”以及致力于果蔬供應鏈管理的“中農普惠”均屬于該類企業。
不難看出,中國SaaS刻畫出了一條清晰的發展軌跡:泛通用領域—特定場景—垂直行業。對此,張朋表示,這樣的路徑也符合發展邏輯——先入場企業通過通用型產品積累數據和資源,再結合自身優勢向細分行業提供個性化的產品;入場相對較晚的平臺則以具體場景、垂直行業為切入點并做延伸。
前述從業人士評價稱,通用和垂直并不互斥,而后來者找準場景或行業切入不失為聰明的做法,“這樣也可避免與已有先發優勢平臺正面沖突”。
羅旭則指出,通用領域、特定場景、垂直行業企業并存的局面,標志著行業清晰的競爭格局已形成,“不同應用類型賽道的基礎壁壘已形成,也各自出現了頗具競爭力的平臺,但中國SaaS的上半場才剛剛開始,往后如何走、產品怎么深化、變數還很多”。
清晰的競爭格局形成后,客戶資源又是如何分配的?
通常SaaS產品即買即用、付費門檻低以及迭代快的特點,讓其先天具備了對中小微企業的吸引力,同時,中國海量的中小企業群體也是市場的藍海所在。但記者在調研中發現,事實并非如此,目前中大型客戶仍是我國SaaS服務商爭奪的對象。
儲峰就表示,中國的SaaS市場與理論不盡相同。以喔趣為例,其成立之初瞄準的是中小微企業,但很快便調整了策略、轉向中大型企業。其一是因為當下我國中小微企業尤其小微企業存活率不高,不少小客戶難以活到第二年續費之時;其二是小企業對自身業務信息化的投入有限,付費能力不強;其三則是,小企業系統更換成本低、價格敏感度高、忠誠度差。這也直接導致了SaaS服務商對小客戶拉新、留存難。
此外,2016年免費辦公軟件釘釘的入局吸走了大量的中小企業客戶。而中大型企業較好的抗經濟周期能力和付費能力就成了SaaS公司看中的“甜點”,“這樣也倒逼著我們去服務中大型客戶”,儲峰說道。
羅旭則認為,隨著SaaS普及度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大型企業也逐漸意識到SaaS模式的經濟、便捷,開始由自主IT部門開發軟件轉向購買成熟的商業SaaS。
“從收益的角度講,也是大客戶更具吸引力。”李秋石說道。
吳陳堯向記者介紹,現階段SaaS企業的核心客戶實際上分為兩類:一類是大型的央企、國企以及能源、電業等經濟支柱行業的頭部公司;另一類則是對SaaS產品價值有著先天認可的互聯網創業公司。“當然這并不意味著中小微企業不重要,隨著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與發展,未來中小微企業仍是SaaS服務商的藍海。”
往后走,平臺是應堅持其固有模式繼續做SaaS產品還是轉向厚重的PaaS(Platform-as-a-Service,平臺即服務)定制路線?對此,受訪對象向記者表達了不同的觀點。
吳陳堯就建議,“企業可量力而為,但原則上不要輕易妥協去做定制化。”定制化意味著企業必須花費大量資源與精力去組建PaaS平臺。這對初創企業來說是巨大的負擔,甚至可能成為投入的無底洞。
而羅旭則認為,PaaS將是未來整個行業的分水嶺,其所帶來的差異化競爭能力將是決定性的,“只有真正具備定制化的配置能力后,才能用更高效、簡單、開放的方式去滿足客戶個性化的需求,平臺的潛能也會被充分釋放”。
資本+行業的雙紅利驅動將SaaS推入了快速發展的窗口期。是否很快能有一批估值、辨識度雙高的企業“跑出來”,甚至出現一波IPO潮?
對此,多位投資人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不應急于求成,“更不應以互聯網企業的成長速度去對標企服行業”。
事實上,在世界范圍內SaaS的成長路徑亦有經驗、案例可參考。
以美國為例,其本土市場對SaaS的認知接受程度、基礎設施和系統API互通情況均領先于中國。如此條件下,一家優秀的SaaS企業從成立到IPO平均需要約8年的時間。“這樣的時間規律對中國企業也是具備參考價值的”,張朋說道。
張朋還指出,2014、2105年的資本熱潮讓部分企業估值飛漲,也間接給予了市場和創業者可以飛速成長的錯覺,從而忽略了行業健康成長的本質,“這值得資本和創業者反思”。
明勢資本合伙人焦騰則向記者表示,SaaS的大規模爆發,還有賴于和產業升級與賦能相結合,企業的成長要回歸到效率提升和價值創造上。
那么什么樣的企業更具備脫穎而出的潛力?多位受訪對象表示,更看好能將行業技術紅利與產品充分有效結合的平臺。
吳陳堯則進一步指出,專注于醫療、智能農業、金融、客服等垂直行業的公司將大概率先“跑出來”。未來隨著醫療大數據、人工智能和物聯網等技術的發展,醫療行業與農業會率先被AI和物聯網支撐的系統或軟件服務所改造。例如,輔助診療SaaS可精準、快速地對病患進行預判、分診,甚至實現初診。農業則會因物聯網技術而從粗獷型生產徹底轉向智能、精細化的生產模式。
換言之,SaaS在農業、醫療、金融行業所扮演角色會是生產工具而非提效工具,“用與不用是天壤之別”。
更多創投新聞,請關注外光錐創投(微信ID:waiguangzhui)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