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3-15 16:47:49
日前,全國政協委員、中央財經大學教授、博導、證券期貨研究所所長賀強表示,應盡快降低投資者準入門檻,豐富投資者類型,引入市場“活水”,加快推出針對優質企業的差異化制度安排和服務,暢通轉板機制。
每經記者|陳玉靜 每經編輯|盧九安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自2013年以來,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以下簡稱“新三板”)為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掛牌公司已超過一萬家。但目前市場流動性低迷。日前,全國政協委員、中央財經大學教授、博導、證券期貨研究所所長賀強針對上述問題表示,應盡快降低投資者準入門檻,豐富投資者類型,引入市場“活水”,加快推出針對優質企業的差異化制度安排和服務,暢通轉板機制。
在近幾年的發展中,新三板市場在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績。截至2018年末,共有6197家新三板掛牌公司累計實現股權融資4691.85億元,融資覆蓋面57.96%。一大批處于研發階段和虧損階段的掛牌企業、尤其是新經濟企業也順利完成融資,實現規模擴張、產能升級。
但也存在一些問題,諸如過高的投資者門檻限制了市場流動性,導致市場低迷、定價功能喪失、融資功能萎縮。數據顯示,2018年新三板市場成交活躍度下降,全年日均成交金額3.65億元,同比減少60.79%;有成交股票數量日均僅611只,占比5.43%;平均每天7911只可交易股票不存在有效訂單;投資者參與意愿下降,持股的合格投資者僅10.42萬戶,日均參與申報的投資者僅約3600名;2018年全年市場僅完成融資1402次,實現融資金額604.42億元,同比下降了54.77%。在此情況下,優質掛牌企業流失加速,市場主體普遍反映缺乏獲得感。
因此,應針對新三板市場的流動性匱乏的癥結,賀強認為,應盡快降低投資者準入門檻,豐富投資者類型,引入市場“活水”,加快推出針對優質企業的差異化制度安排和服務,暢通轉板機制。具體建議如下:
一是降低投資者門檻,向市場引入新資金。建議新三板市場投資者適當性標準調至100萬元,與私募基金準入條件保持一致;對于優質企業,新設精選層投資者標準50萬元,與科創板保持一致。
二是豐富投資者類型,擴大投資者隊伍。建議進一步研究并推動證券投資基金、社保基金、企業年金、QFII、RQFII、養老金產品等專業機構投資者參與新三板市場,豐富機構投資者類型。
三是落實國務院有關決定的要求,建立各層次市場間的有機聯系機制,促進多層次資本市場互聯互通。鼓勵符合條件的區域市場掛牌企業轉板到新三板,支持成熟的新三板掛牌企業轉板至交易所市場。
四是分解IPO申請排隊壓力,把具有一定條件的擬IPO企業和暫時沒有過會企業進行分流,先行掛牌新三板實現規范運作,條件成熟后優先轉板。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