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3-15 12:30:30
3月15日上午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閉幕后,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人民大會堂三樓金色大廳會見采訪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的中外記者并回答記者提出的問題。
每經編輯|步靜
圖片來源:人民日報
3月15日上午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閉幕后,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人民大會堂三樓金色大廳會見采訪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的中外記者并回答記者提出的問題。《每日經濟新聞》根據新華社直播內容為大家梳理了本次記者會的幾大要點: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會見中外記者時表示,中國經濟確實遇到了新的下行壓力,現在世界經濟都在放緩,就在這一個多月期間,幾大國際權威機構都在調低世界經濟增長的預期。中國適度調低增速預期目標,用的是區間調控的方式。既和去年經濟增速相銜接,也表明我們不會讓經濟運行滑出合理的區間。可以說給市場發出的是穩定的信號。
去年,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進程中,面對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背景,我們能實現6.6%的增速的確是來之不易。總量達到90萬億,在這個基礎上,今年預計增長6%-6.5%,這是高基數、大總量上的增長,可以說本身就是進。
面對新的下行壓力,要有有力舉措。一種辦法是搞量化寬松,超發貨幣、大規模提高赤字率,所謂“大水漫灌”,蘿卜快了不洗泥,一時可能有效,但會帶來后遺癥,所以不可取。我們還是要堅持通過激發市場活力,來頂住下行壓力。前些年,我們也遇到下行壓力,我們采取的就是激發市場活力的措施,因為市場活力增強了,發展的動力必然增強。
現在中國市場主體已經超過1億戶,把他們的活力激發出來,這個力量可以說是難以估量的,我們還是要政過有痕,繼續推進減稅降費、簡政,培育新動能、放寬市場準入,營造公平競爭環境等一系列的措施,為市場松綁,為企業騰位,為百姓解憂。把他們的創造力釋放出來,我們一定能夠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而且推動高質量發展。
今年不確定的因素不少,我們還要有更多的應對準備,我們留有了政策空間。比如我們今年提高赤字率0.2個百分點,沒有超過國際上說的所謂3%的警戒線。而且我們還可以運用像存款準備金率、利率等數量型或價格型工具,這不是放松銀根,而是讓實體經濟更有效地得到支持。不管發生什么樣的新情況,我們都會立足當前、兼顧長遠,保持中國經濟穩定,保持中國經濟長期向好趨勢不變,這都是很重要的。中國經濟會始終成為世界經濟的一個重要穩定之錨。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會見中外記者時表示,近幾年我們利用營改增等載體,平均每年給企業減稅降費一萬億元,三年三萬億元。應該說,我們減稅的規模是比較大的,今年下決心要進行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把增值稅和單位社保繳費率降下來,減稅降費紅利近兩萬億元。這可以說是應對當前經濟下行壓力的一個十分重要的關鍵性舉措。
因為按照規則各類所有制企業普遍能從減稅費中受惠,而且政策效率很高,一竿子插到底,直達市場主體。4月1日就要減增值稅,5月1日就要降社保費率,全面推開。我看還沒有其他辦法比這種辦法給企業帶來的感受更公平、更有效。
今年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實際上是一項重大改革和重要抉擇。之前我們反復測算,有多種方案,有一種就是今后幾年每年把增值稅率降一個百分點,但在當前情況下企業可能感受不深。所以我們下決心把占增值稅50%多的制造業的增值稅率明顯降低3個百分點。把建筑業等部分行業降1個百分點,其他所有行業也確保只減不增。由于稅制的原因可能在推進過程當中有些行業抵扣少了,稅收有增加的可能,我們也做了認真的準備,就是對他們加大抵扣的力度,用打補丁的辦法,并對所有的中小微企業實行普惠性減稅,確保所有行業稅負只減不增。對基本養老保險單位繳費率,我們還明確,可以從原規定的20%降到16%。
減稅是要減收的,我們今年安排財政支出和GDP增長同步,確保民生重點領域、三大攻堅戰支出只增不減。那么人們會問你錢從哪里來,赤字只提高了0.2個百分點,填不上這個窟窿怎么辦?我們的辦法是,政府要過緊日子,不僅要壓縮一般公共預算的支出,而且增加特定的金融機構和央企上繳利潤、進入國庫,并把長期沉淀的資金收回。通過這些舉措,我們籌集了1萬億元資金。我們還要求地方政府也要挖潛,把自己的功課做足。對中西部地區,我們將給予適當的轉移支付支持。大規模減稅降費,是要動政府的存量利益,要割自己的肉。所以我說這是一項刀刃向內、壯士斷腕的改革。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會見中外記者時表示,我們要在發展經濟的過程當中持續地改善民生,抓住民生的一些重點、難點問題,一件一件去做。現在大數據顯示,“一老一小”的問題,就是養老服務、托幼服務有困難。這個確實應該引起我們更高的重視。
要創新機制,對接群眾需求,發揮社會力量作用,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比如說,提供公租房,讓那些從事助餐助行、日間照料、康復、老年大學等的社會力量免費使用,還可以給予水電氣的費用減免,可以減稅免稅,因為他們實際上也是幫政府共同解決民生之難。社區工作人員、政府的有關部門要保障公平準入,把主要的力量放在公正監管上,確保這些服務是安全可靠的,對那些違規的要堅決逐出市場,讓老人、孩子、家庭都放心安心。老年人能安度晚年,孩子們有幸福的童年,那就有千家萬戶幸福愉悅的家庭,也可以讓青年人或者中青年人有更多的精力去就業創業。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會見中外記者時表示,中美建交40年來,兩國關系可以說是一直向前,取得了豐碩成果。在這個過程當中曲折不斷、風云變幻,但是向前走的大趨勢沒有改變。因為中美兩國之間有著廣泛的共同利益,我們的共同利益是遠大于分歧的。中美之間保持穩定的雙邊關系,不僅有利于雙方,也有利于世界。我認為,在曲折中前行、繼續前行這個大趨勢是不會、也不應該改變的。
當然,中美關系保持總體穩定的同時,一些矛盾糾紛也經常突出地表現出來。一段時間以來,表現比較突出的是中美經貿摩擦,但是中美雙方磋商一直沒有停。在去年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期間,兩國元首達成了重要共識,現在雙方的磋商還在繼續進行。我們希望磋商能有成果,能夠實現互利雙贏。我相信,這也是世界的期待。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惠及了億萬中國人民。這條路我們會繼續走下去,而且應該越走越深入、越寬廣。也就是說,我們要繼續推進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繼續堅持市場化改革的方向。政府要堅持推進市場化、法治化的改革,以實際行動、具體舉措讓改革成果不斷顯現。
政府的改革應該是更好地讓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發揮決定性作用,也就是說要圍著市場做文章,不是老給市場下指令,讓市場做什么,而是要把市場的活力激發出來。這次我在參加兩會的時候,不少代表委員都提出來希望繼續優化營商環境,給企業好的營商環境、公平的營商環境,市場就會發揮自身的力量。應該說,我們這幾年通過“放管服”改革,營商環境的優化是取得成效的。去年有關國際組織把中國營商環境的排名,提升了30多位。但社會上也有呼聲,營商環境改善得還不夠,還有較大差距。我們要傾聽這種呼聲,進一步改善營商環境。營商環境好了,市場的活力和社會的創造力就會更大釋放出來。
改善營商環境,還是要放管結合并重。放就是要平等地放,不能搞三六九等。我們減少審批程序、辦證辦照時間,應該說對各類所有制企業,原則是一視同仁的。現在開辦企業拿營業執照的時間,經過幾年努力,已經從22天降到了8.5天,今年要力爭降到5天,有的地方可以降到3天,目前有的發達國家才1天。我到基層去調研,有不少企業反映,拿到營業執照以后還需要很多證,這是所謂準入不準營。我們要采取措施,除了涉及公共安全、特種行業之外,都應該拿到營業執照以后就可以正常經營。政府的監管部門可以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在這個過程當中,對企業的行為進行甄別辨別,需要發證的發證,不符合資質條件的,該逐出市場就逐出市場。
我們每年新增城鎮就業勞動力1500多萬,未來幾年不會減,而且還要給幾百萬新進城農民工提供打工的機會。今年我們確定要確保新增城鎮就業人數在1100萬人以上,實際上我們希望能夠實現去年的實際規模,也就是1300萬人以上的就業。所以,我們把就業優先的政策首次和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并列為宏觀政策,財政和貨幣政策不管是減稅、還是降低實際利率水平,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圍繞著就業來進行的。有了就業,才會有收入,才會有社會財富的創造。
我們說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首先是要保就業,不許經濟滑出合理期間,就是不讓出現失業潮。我們要多措并舉,對一些重點人群要繼續保障他們就業,像大學畢業生、復轉軍人、轉崗職工等。今年的高校畢業生又達834萬,比去年還多,創歷史新高。我們還要確保不出現零就業家庭,對那些容納勞動力比較多的企業要給政策優惠支持。我們還要推動創新創業創造,用好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平臺,來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就業好不好,這本身也是經濟好不好的一個重要體現。
中美貿易摩擦是中美雙邊的事情,我們不會利用第三方,更不會去損害第三方。中國和歐盟,一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一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達國家聯盟。可以說,中歐都是世界多極化的重要一極,中歐關系的發展不僅有利于中歐,也有利于世界。
當然,中歐互為最大的貿易伙伴,我們之間有合作,也有摩擦,過去和現在都存在。但是,我們長期以來積累了化解分歧、摩擦的經驗,這些經驗我認為還應該繼續沿用,其中很重要的就是中歐之間應該增強互信。現在我們正在推進中歐投資談判,實際上是想讓雙向投資更加開放,這樣做讓雙方都受益,當然是要公平地受益。我覺得雙方都應該以開放的心態看待對方,在合作當中妥善化解分歧,讓中歐關系穩步前行。下個月,我要去歐盟總部和歐盟領導人共同舉行新一輪中歐領導人會晤。我希望通過本次會晤,雙方都從戰略的、長遠的高度看待中歐關系,都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推動合作的心態去促進中歐關系健康穩定發展。
去年我們就聽到許多關于抗癌藥貴的呼聲,我們通過減稅等多種辦法,讓17種抗癌藥降價50%以上,而且納入醫保,這讓癌癥患者特別是困難群眾大大減輕了負擔。這方面的事情,我們能做的都應該去做。今年我們還要做兩件這方面的事,并且要盡力。
一是把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的門診用藥,納入醫保,給予50%的報銷,這將惠及我國4億高血壓、糖尿病患者。我到基層去調研,有一些人告訴我,他們得了這類慢性病,每天都不能斷藥,負擔很重,有的把養老金相當一部分用來買藥,我們要努力解決這方面的問題。
二是要提高大病保險的起付線,提升大病保險的報銷標準。現在近14億人都進入大病保險了,要讓更多的人、上千萬的人能夠直接受益,因為我們這個大病保險是有倍數效應的。要看到,我們的醫保雖然覆蓋全民,但是水平不高,尤其是農民人均年收入不到1.5萬元,遇到大病靠自己扛是很難的。所以政府和社會要共同出力,緩解這個民生之痛。沒有健康就沒有幸福。
剛才閉幕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了外商投資法,這個法是要用法律的手段更好保護外商投資,吸引外商投資。這個法律也可以說是規范政府行為的,要政府依法行政,而且政府要根據這個法律的精神出臺一系列法規、文件,保護外商權益,比如信息投訴機制如何公開、透明、有效。這是我們下一步要做的很重要的事情,會推出一系列有關法規和文件,讓外商投資法順利實施。
我們要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制度,而且要推出新的負面清單。這個新推出的負面清單會做減法,而且以后還要逐步做減法,也就是說非禁準入的范圍會越來越大。還要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將修改知識產權法,對侵權行為引入懲罰性的賠償機制,發現一起就要處理一起,而且要讓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無處可遁。當然,我們也希望外國政府公正地看待中國企業和國外企業雙方自愿的合作。總之,今年對外開放的舉措我們會不斷地推、繼續地推。我多次講過,中國的開放舉措,往往不是一攬子推出來的,每年甚至每個季度都在出,但回過頭來看,積累起來就會帶來想象不到的巨大變化。
服務實體經濟,這是金融的天職,但是我們確實面臨著實體經濟,特別是民營經濟、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去年我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遏制了融資難融資貴上升的勢頭。我們四次降準,其目的還是通過降低金融機構本身的成本,促進這些資金流向民營經濟和小微企業。今年我們要抓住融資難融資貴這個制約經濟發展、市場活力的“卡脖子”問題,多策并舉、多管齊下,讓小微企業融資成本在去年的基礎上再降低1個百分點。
我們對外開放是自主的抉擇,而且我們要按照競爭中性的原則,也就是對所有外資企業一視同仁的對待,同樣,對中國國內各類所有制企業都應該一視同仁。現在在貸款問題上,的確需要清除一些障礙,引導金融機構改善內部管理機制,多跑民營企業、小微企業,為他們降低融資成本、減少不合理的費用出力。小微活,經濟才活,就業才多。
當然,我們也時刻注意防范金融風險。對于那些不具備生存條件的“僵尸企業”,不會給他們新的貸款,對違法違規的所謂金融行為,該制止的制止,該打擊的打擊。我們完全可以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加強金融服務和防范金融風險是相輔相成的。
“互聯網+”、共享經濟,也可以說是平臺經濟。對于這種新業態、新模式,不能簡單任性,要么不管,要么管死。所以我們這幾年一直采用的是包容審慎的原則。包容就是對新的事物,我們已知遠遠小于未知,要允許它發展,對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加以糾正。所謂審慎監管,就是要劃出安全的底線,也不允許打著“互聯網+”、共享經濟的招牌搞招搖撞騙。要給創業者提供一個能夠成長的空間,給企業一個發展新動能的環境。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的是公平的準入、公正的監管。新事物在市場力量推動過程中,它本身要靠市場,要在市場競爭中優勝劣汰,政府也要進行公平公正監管。愉快和煩惱總是在成長當中相伴隨,我們要做的就是引導他們健康成長。
港澳臺投資是可以參照、或者比照適用剛剛通過的外商投資法,而且我們長期以來行之有效的一些制度安排和實際做法還要繼續沿用,不僅不會影響,而且會有利于吸引港澳臺的投資。國務院在制定有關法規或者有關政策性文件的過程中,會認真聽取港澳臺同胞的意見,切實保護好他們的合法權益,也歡迎有更多的港澳臺投資。
關于今年“五一”是否會放小長假的問題,李克強表示,我們會讓有關部門抓緊研究,充分聽取大家的意見。
相關內容:
(每日經濟新聞根據新華社直播內容整理)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