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3-13 21:30:21
3月13日,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舉行第三場也是最后一場“委員通道”采訪活動。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白重恩表示,當前數字經濟正由目前的消費者導向逐漸向生產者導向轉移,而在產業升級的過程中,需要用數字經濟來給企業賦能。這也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每經記者|李可愚 每經編輯|陳旭
“委員通道,通民心、道民意。委員通道,委員有話講。”主持人的一句順口溜,拉開了本屆全國兩會期間最后一場“委員通道”活動的序幕。
3月13日上午8時許,全國政協在人民大會堂一層中央大廳北側舉行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第三場“委員通道”采訪活動,邀請來自多個界別的全國政協委員回答中外記者提問。
在此次“委員通道”上,多位知名經濟學家、著名企業家和基層一線工作者以全國政協委員的身份閃亮登場。在采訪活動中,他們就一系列社會熱點話題回答了在場記者的提問。

圖片來源:新華社
在3月3日全國兩會第一場“委員通道”上,出席的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聯通研究院院長張云勇明確表示:“5G現在確實非常熱,我們國家25個省市區正在進行網絡試點,央視的春晚和今年的兩會都采用了5G進行傳送,可以說即將進入5G新時代,進入5G元年。”
在5G元年即將到來的背景下,技術革新將為未來的中國經濟發展帶來哪些助推作用?
對此,在13日的“委員通道”活動上,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白重恩表示,5G的技術使得我們收集數據、傳輸數據的速度更快。而除了5G技術的發展外,超級計算機的發展使得我們處理數據的能力更強,人工智能的發展使得我們分析數據的能力更強。這些變化都使得數字技術可以更好地為企業賦能。
白重恩認為,數字經濟正由目前的消費者導向逐漸向生產者導向轉移。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在產業升級的過程中,需要用數字經濟來給企業賦能。
這樣的轉變,對經濟技術人才的需求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白重恩表示,這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方面,我們需要更多的數字經濟人才。面對消費者的大量應用,其中很多都是通用的,一個應用可以服務幾億甚至十幾億的消費者。但是生產者的應用往往是專用的,針對每一個場景要設計一個應用,每個專用的應用都要有專門的一些人來做,這將會給我們帶來量上的變化。
另一方面,這樣的數字經濟發展也會帶來人才質的變化——新型的人才既需要非常熟悉這些技術,也需要對企業管理非常了解,所以我們需要既懂技術又懂得企業管理的人才,甚至包括為現有企業家增強數字戰略管理的能力,以此來為我們的產業升級作出更大的貢獻。

圖片來源:新華社
隨著中國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高,伴隨著市民生活產生的大量垃圾,長期以來成為困擾城市發展的焦點話題。
在13日的“委員通道”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光大集團股份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李曉鵬在發言中表示,垃圾處理是生態環境保護中非常重要的工作,這幾年,全國的生態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垃圾發電產業也邁上了一個新臺階,現在全國大概有30%至40%的生活垃圾可以用來發電。
垃圾發電是否會產生新的污染?這是大家比較關心的話題。對此李曉鵬表示,目前國內已創造了一批先進的垃圾發電技術,“現在二噁英的排放,全球先進標準是每立方米0.1納克,我國的垃圾發電廠可以把它降低到0.01納克,大大領先于全球的先進水平。”
在此次“委員通道”期間,運用產業發展推進扶貧攻堅,也成為一個熱議的話題。
全國政協委員、廣西來賓市副市長梁琰在回答記者提問時介紹,當地摸索了一條產業扶貧經濟發展的道路。比如說當地種植的柑橘品質非常好,群眾因此而脫貧致富。不過,去年來賓的砂糖橘收購價遭遇腰斬,果農的收入銳減。“我們意識到酒香也要靠吆喝,要搭建線上線下的平臺。”梁琰說,今年元宵節前,她帶著當地3家龍頭企業到北京舉辦了沃柑推介會。
在北京和來賓兩地調研中,梁琰感受到,農民在種植業產業化的過程中要實現旱澇保收,必須要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人特我專,還需要地方政府、龍頭企業和生產合作社、果農圍繞生產的標準化、銷售的品牌化做大量工作,這也是下一步工作的重點。
(封面圖片來源:新華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