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中國 2019-03-13 19:31:45
截至目前,中央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和9個省市自治區已經完成職業年金受托人招標,預期大部分省市自治區將在今年二季度末完成職業年金受托人選擇,同時今年底前職業年金運營系統準備完成。

圖片來源:攝圖網
作為養老保障體系第二支柱的新生力量,職業年金基金的受托招標和投資運作正在快步推進。
截至目前,中央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和9個省市自治區已經完成職業年金受托人招標,預期大部分省市自治區將在今年二季度末完成職業年金受托人選擇,同時今年底前職業年金運營系統準備完成。
可以預見,今年將是各類機構競爭職業年金業務的關鍵時期,養老險公司、基金、券商、銀行等均積極行動起來,希望分一杯羹。據預測,職業年金基金五年后規模有望破萬億,其推進還有望推動目前規模1.4萬億的企業年金走出增長瓶頸,一個逾2萬億元的年金大市場正在成形。
2018年下半年至今,就職一家養老險公司的張立(化名)一直不斷在全國各地進行交流溝通,希望在職業年金市場上分得一杯羹。
“當然要積極投標了。”一家具有投管人資格的公司人士表示,盡管近乎屢戰屢敗,公司還是要積極爭取職業年金投管業務。
這只是機構爭奪職業年金市場的一個個剪影。作為養老保障體系第二支柱的新生力量,職業年金成為今年不少金融機構的主戰場。
多位養老險公司人士向券商中國記者表示,加快職業年金布局是當前最重要的工作之一。職業年金不僅覆蓋近4000萬人,其發展在一定程度上還會推動企業年金走出增長瓶頸,對于第二支柱發展和整個養老保障體系的完善非常重要。
一位養老險公司中層人士說,相較企業年金,職業年金業務的競爭壓力更大,中央和每個省各自統籌和招標,各家基金和養老險公司等機構都是提早就開始準備。
例如,平安養老險早在2015年初開始即開始做各項職業年金工作準備。券商中國記者了解到,該公司目前在運營系統建設、運營流程規范和運營模擬測試等職業年金運營的關鍵領域的準備工作已經就緒。
對于廣大沒有年金受托業務資質的機構來說,在自己具備資質的業務上,則是毫厘必爭。上述一家具有投管人資格的公司人士表示,在不斷與各地社保部門溝通的同時,也在與受托人溝通,爭取獲得投管資格。
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是我國多層次養老保險制度體系中第二支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企業年金已經發展十余年,規模在1.4萬億,年金增量進入發展瓶頸。職業年金正處于起步階段,招商證券去年11月研報顯示,職業年金基金實賬積累的資金規模約7500億元。由于其帶有強制性,業界預計職業年金啟動5年后的規模將達到萬億,并將快速超越企業年金。
在職業年金基金托管和投資管理模式中,主要有四類參與機構,委托人、受托人、托管人和投資管理人。當中涉及的受托、托管和投資管理機構,均在具有相應企業年金管理資格的機構中選擇。
資深年金人士介紹,一般來說,職業年金不僅涉及的資格人多,流程也很長、很復雜。簡單來講,大致為:央保中心和各地人社局社保機構把規則確定下來進行資金歸集,財政按對應標準和參加計劃的人頭把資金劃給社保中心,明確每人賬戶里有多少錢,再給受托人明細;受托人再進行戰略資產配置,發出指令給投管人和托管人,資金進入到投管人在托管銀行開的投資戶后,投管人接到受托人指令才投資運作,托管人監督核算等。
但與企業年金更重投資管理人模式不通,在職業年金運營管理中,“受托人”角色最為關鍵。職業年金由中央國家機關養老保險管理中心(簡稱“央保”)及各省人社部門分別統籌,央保和各地職業年金基金分為若干個計劃,一個年金計劃對應一個受托人。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受托人是由各地通過招標方式來進行確定,但是對托管行和投資管理人的選擇,其實是秉承了《職業年金基金管理暫行辦法》在年金管理上的一些安排,是由受托人按照人社部門的需求進行托管人和投資管理人的選擇、監督和更換,目前基本上是人社部門授權給受托人經辦和操作。
另一家養老險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職業年金會建立多個計劃,每個受托人分到一個計劃額度后,再選擇多個投管人進行投資運作,這樣一地的職業年金會有幾十個投資組合。不同的投資組合的每年的實際投資收益差異可能是非常大的,作為代理人的各地人社部和社保中心,主要考核受托人,所以受托人在職業年金業務中為核心,要對受托的職業年金計劃承擔責任。
相較之下,企業年金業務中,盡管也有受托人,但是選誰做投資管理人,一般都需要客戶也就是委托人來直接選擇或確認。受托人對于投管人的選擇、監督的話語權比較小,直接對業績負責的還是投資管理人,因此投管人相對更為重要。
也因此,記者了解到,一些機構因不具有年金受托人資格而惋惜,這意味著公司在參與職業年金這一大業務時,發揮的空間有限,或者說,存在感不強。
據券商中國記者了解到,目前中央國家機關事業單位、新疆、山東、河南省等完成了職業年金受托人和投資管理人雙招標,上海市、遼寧省、福建省、安徽省、湖北省、陜西省等六省市完成職業年金受托人選擇。目前,完成了受托人招標的省市正在開展托管行和投資管理人的選擇工作。

目前具有企業年金受托人資質的機構一共有13家。在目前各地職業年金受托機構中,國壽養老、平安養老、泰康養老、長江養老、太平養老、建信養老金管理、工商銀行、招商銀行、中國銀行、農業銀行、人保養老等11家機構獲得了受托人席位,中信信托獲得遼寧省職業年金候補受托人資格,華寶信托目前尚未出現在受托人中。

其中尤以養老險公司表現突出。目前一共7家機構全線中標了中央和9地職業年金受托人資格,其中包括國壽養老、平安養老、泰康養老、長江養老、太平養老5家養老險公司,以及建信養老金管理公司、工商銀行2家銀行類機構,保險機構占比七成以上。
業內人士分析,這與養老保險公司長期在企業年金市場的深耕有關系。例如國壽養老、平安養老兩家機構受托管理企業年金資產額均超2200億元,占企業年金受托資產總額的56%。
不過,有養老險公司人士告訴記者,目前看來,受托人招標和遴選標準還相對比較寬松,一個省一般會選擇7-9家機構作為受托人。在真正運作之后,再按照公平考核的機制進行繳費分配。因此成功入選是一個起點而不是終點,競爭才剛剛開始。
據券商中國記者采訪了解,由于不少機構同時具有受托人、投管人、托管人中的兩項以上資格,因此大家相互之間也達成了某種默契。
“以都具有受托人和投管人資質的情況來說,如果我中標某個職業年金的受托人,我選你做投管人,你也會在受托職業年金計劃的時候,選我做投管人。這樣,大家互相進行業務支持。”
不過,這樣的方式并不適合于基金公司、券商等具有單一業務資質機構。目前,基金公司僅具有投資管理人資質,在企業年金22家投管人中,基金公司有11家,證券公司2家。因此其在職業年金中的角色,也僅會是投管人。如何在沒有這一業務上互惠互利的情況下,獲得投管人資格?
“基金公司投資管理年金時間較長,有十多年歷史,經驗相對豐富,特別是在權益市場上相較其他類型的投管人具有優勢,而且也有歷史業績參照。”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基金公司更多比拼的是投資管理實力。
而對于新獲得資格的沒有足夠歷史業績的機構而言,要獲得投管業務,還要帶著自身可以調動的更多資源,或者與受托人進行更多業務方面的合作,或者在更多層面達成互利,來參與競爭。

據券商中國記者統計來看,目前22家企業年金投管人,均已獲得一定的職業年金投管人資格,不過獲得的數量有所差異。在已經公布結果的中央及3個省市區中,多數投管人獲得了全部4個職業年金投管人資格,不過也有機構獲得1-3個不等的地區年金投管人資格。

在投資風格上,業界預計,整體上職業年金資產配置風格會比企業年金更保守,一方面是絕對收益導向,另一方面是需要進行業績排名,因此投管人競爭壓力不小。
在入市規模上,有業內人士分析,由于職業年金和其他養老金的作用一樣,主要是提供長期養老資金,穩健收益最為重要,因此實質投入股票類資產的資金預估在5%~10%。
日前,全國社保基金的理事長樓繼偉在兩會上被記者問到對資本市場的看法時,表示“不關注股市短期波動”,這其實也代表了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專業管理機構的真實想法。
豐富的資管經驗、長線的投資風格、穩健的投資業績和嚴謹的風控體系,是社保基金甄選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專業管理機構的標準,也是這兩類年金管理機構極力向客戶展示的優勢。然而,不管是年金業務的一線銷售服務人員,還是投研條線的人員,對市場都有著共同的感覺:太過于理論層面的宣講客戶往往聽不進去,客戶需要聽收益率,然后就是比較服務的差異化體現在哪里。
“無論我們多么強調絕對收益和長期穩健業績的重要性,客戶最關注的還是收益率,與行業平均比、與同類機構比,越高越好。”某保險系資管公司華南地區銷售人員說。
目前22家企業年金管理機構中11家為基金公司,2家券商,8家保險資產管理機構,以及建信養老金公司。幾類機構各自有各自的優勢:公募基金和券商擅長在資本市場好的年份獲取更高的收益,但是下滑起來也十分明顯,業績波動大;保險資管在固定收益類資產領域的投資有較豐富的經驗和較大話語權。
不難發現,在企業年金市場,如果上一年資本市場表現好,下一年基金公司和券商會獲得更多的年金業務,但中國股市向來有牛短熊長的特點,靠天吃飯得來的業績后面通常都會掉下來,平均下來,基金券商類機構的投資收益高但波動大,保險機構的投資業績波瀾不驚,但是擔當了一個穩字。
其實,企業員工和事業單位的職工退休時的年金水平,取決于資金積累規模、積累時間和投資收益,三項因素都影響著結果。但客戶對投資收益單一指標的偏重,讓資管機構也很無奈。一位養老資產管理公司的年金負責人表示,“我們本來并不想關注短期波動,但市場如此,所以我們也要在絕對收益里去追求相對收益。”因此該公司對企業年金業務提出的要求是,收益不能為負是底線,穩健的高收益是追求,但是穩健比高收益更重要。
近年,隨著不少企業利潤減少,企業年金增量市場開發難度加大,企業年金基金規模的增長主要來自于存量企業的新增繳費,導致企業年金管理機構在存量市場中進行激烈的競爭。
“企業年金業務基本不賺錢,管理費率通常都會按照行業自律公約的規定打到最低。公司對我們的考核是,只要拿到業務就算勝利。”一家公募基金投資管理人的銷售人員表示。
2018年底逐漸啟動的職業年金,為固化的年金市場引來了新鮮的活水。目前看,各地職業年金的機構遴選、投資范圍和企業年金非常相似,因此,各機構在企業年金市場上的規模,代表著江湖地位,對于拿下職業年金業務具有一定的背書價值,這也成為去年各機構不惜成本,“拿到業務就算勝利”的另一個背景。
年金市場即將迎來大擴容,各年金管理機構已經躍躍欲試。中國社會科學院等機構發布的一份綠皮書指出,目前全國所有機關事業單位人員近4000萬人,單位及個人合計繳納職業年金費用為工資的12%,預計全國職業年金的繳費可達年均1500億元左右,考慮投資收益因素,五年后職業年金市場規模有望達萬億元。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