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3-13 18:44:49
業內認為,我國目前整個石化行業產能過剩的狀況,還沒有得到根本性的轉變。而當前的產能過剩,更多是結構性問題。比如,部分下游產品還需要大規模進口。這就讓目前整個行業利潤向下游轉移的趨勢非常明顯。更多集中在產業上游的地方煉廠也試圖向下游轉移,但資金問題就成了橫亙在中小煉廠面前的一座大山。
每經記者|彭斐 每經編輯|文多
在經歷了2018年國際油價的暴漲暴跌后,隨著稅改新政出臺,我國的煉化行業再次站在“變革”的路口。
在3月13日于山東東營舉行的“2019實體·資本(石油化工)供應鏈峰會”上,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產業發展部的李宇靜副處長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2018年也是全行業貫徹國務院關于石化產業調節、促轉型、增效益的指導意見的第三年,“應該說全行業都在努力化解產能過剩,也取得了一些成效。”
不過,面對近千名來自地方煉廠的人士,李宇靜直言:“我國石化產業‘低端產品擁擠、高端產品缺乏’的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成品油、部分基礎化學品過剩,化工新材料、專業化學品缺乏的狀況改善不明顯。”

李宇靜正在演講。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彭斐 攝
來自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我國石化行業規模以上企業為27813家,比2017年減少了1494家;全行業去年實現利潤總額8393.8億元,同比增長32.1%,而同期全國工業利潤同比增長10.3%。
對此,多位來自山東煉廠、機構的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我國目前整個石化行業產能過剩的狀況,還沒有得到根本性的轉變。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統計顯示,截至2018年底,我國原油一次加工能力8.1億噸,2018年加工量為6.0億噸,平均開工率約為74%。
一位參會的山東地煉企業負責人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直言,雖然在規模上毫不落后國際同行,但中國煉化企業開工率應該是全球最低的。
但是,行業人士認為,當前的產能過剩,更多是結構性問題。
盡管多數石化產品出現了產能過剩,但在石化產業下游,一些品種卻仍需進口滿足。
以乙烯為例,數據顯示,目前國內乙烯市場能力大概是2550萬噸,產量2372萬噸,平均開工率約93%。但在2018年,我國的乙烯當量自給率僅47.3%,當量缺口擴大至2638萬噸,大量下游衍生物仍需要進口。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部分下游產品需要大規模進口的同時,整個行業利潤向下游轉移的趨勢是非常明顯的。
“在2008年以前,上游利潤占到了整個行業的90%左右,隨著下游的發展、投資的增長,下游的利潤包括占比都快速提高。”李宇靜提供的數據顯示,到2016年時,下游化學工業的利潤占比已達到近80%,近兩年隨著油氣價格的恢復,比重有所降低,但還在60%左右。
對于更多集中在產業上游的地方煉廠而言,“一體化還是一個比較好的發展方向。”李宇靜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向一體化發展,銷售終端會進一步凸顯,比例會有相應提高。
然而,在煉化產能整合淘汰的背景下,對于行業利潤向下游集中,一直靠煉油為生的地方煉廠,也不是不想打通產業鏈,但資金卻又是橫亙在中小煉廠面前的一座大山。
“在目前全國新建的民營煉油廠逐步投入生產后,產能過剩、出口受阻,市場的競爭會越來越激烈。”鎖油寶董事長陳成枝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面對油價的暴漲暴跌,定價權的缺失也讓國內民營煉廠難以招架。
在陳成枝看來,如何盤活存量、發展增量,提升實體產業市場競爭力,切實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困局,已經是擺在當前上游煉廠和下游剛需用油客戶之間必須解決的問題。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