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3-11 10:58:14
毛珍芳經過走訪調研發現,隨著退耕還林補助政策陸續到期,農戶“復耕意愿”與保護生態環境產生很大沖突,她呼吁將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退耕還林納入永久性補貼,進一步鞏固生態建設成果。
每經記者|余蕊均 每經編輯|劉艷美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余蕊均 攝
每年全國“兩會”,生態建設都是代表委員們關注的重點。
“退耕還林是國家重點生態戰略工程,增加了植被,減少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態環境,增加了農民、特別是中高山區貧困群眾收入。”全國人大代表、石棉縣栗子坪彝族鄉公益村婦聯主席毛珍芳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加強生態建設,大力推動綠色發展,讓她備受鼓舞。
作為一名來自四川省雅安市的基層代表,毛珍芳今年帶來的建議可謂“沉甸甸”——經過走訪調研,她發現隨著退耕還林補助政策陸續到期,農戶“復耕意愿”與保護生態環境產生很大沖突,她呼吁將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退耕還林納入永久性補貼,進一步鞏固生態建設成果。
以她所在石棉縣為例,被稱為“中國大熊貓放歸之鄉”,納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后,石棉劃定生態紅線,初步劃定生態保護紅線面積1096.89平方公里,占全縣幅員面積40.96%。1999年~2006年實施退耕還林工程期間,石棉縣累計完成坡耕地還林10.3萬畝、荒山荒坡造林12.3萬畝,覆蓋全縣16個鄉鎮473個村民小組2.23萬戶,共7.82萬人。
毛珍芳說,退耕還林政策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均十分明顯。不僅森林植被得到有效保護和加速恢復,涵養水源能力持續增強,野生動物植物棲息環境得到有效改善,還使得項目區化肥、農藥使用量大大減少,有效降低農業面源污染。
更重要的是,退耕還林使農民群眾直接受益,并且有力推動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石棉縣黃果柑、枇杷、核桃產業現已初具規模,為農民增收創造更多想象空間。
但隨著退耕還林補助政策陸續到期,中高山地區農戶難以從中獲得直接經濟效益,表現出的“復耕意愿”讓毛珍芳感到擔憂。
“一畝地每年補貼260元,假設一家有10畝地,一年就有2600元,我們鄉最多的有一家退出30畝地。”毛珍芳告訴記者,補助政策此前已經實施兩輪,每輪持續8年,盡管期間補助標準一直未增加,但這對貧困地區的家庭來說始終是一筆很重要的經濟支撐。
為此,毛珍芳建議,將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退耕還林納入長期補貼范圍,補貼資金由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支持;切實加強重點生態功能區建設,加大政策和資金投入力度,建立長效機制,出臺政策鼓勵發展生態農業、生態旅游業,促進重點生態功能區群眾轉型發展。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