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3-10 15:50:26
政府要引導金融部門,更多地讓金融和市場結合,和農民的產業主體結合,由它來確定投資領域,只有這樣才能夠實現準確、科學、可持續。
每經記者|李彪 每經編輯|陳星
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對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任務,扎實推進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強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統籌銜接,確保如期實現脫貧攻堅目標、農民生活達到全面小康水平。
脫貧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發展壯大鄉村產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無論是建成一批農產品專業村鎮和加工強縣,還是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農業產業強鎮建設,都離不開金融服務的支持。
近年來,政府積極引導、金融機構主動配合推出了很多服務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項目。金融到底應該如何服務鄉村振興,重點服務哪些領域,怎么選擇農產品加工項目呢?
針對這些問題,《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專訪了全國政協委員、農業農村部副部長余欣榮。他強調,政府要引導金融部門,更多地讓金融和市場結合,和農民的產業主體結合,由它來確定投資領域,只有這樣才能夠實現準確、科學、可持續。

圖片來源:攝圖網
NBD:您如何看待金融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
余欣榮: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是服務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我們在進一步謀劃推動中央提出的鄉村振興,從投資方面看,不僅是在中國,在世界都是前所未有的。現在大體上初步統計,至少在7萬億元以上。這么大的投資,沒有金融、沒有社會力量的參與,也就不可能有鄉村振興戰略的成功。
我認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釋放出農業農村對金融的巨大需求,必將成為金融投資新的熱點和增長點。金融服務鄉村振興要堅持改革創新,共同探索有效路徑。包括三個“深入結合”:金融服務與農村改革相結合,金融服務與農業投資相結合,金融服務與金融創新相結合。
金融服務鄉村振興需要把握好“三對關系”:點和面的關系,要由點向面拓展,這是大形勢變化;近和遠的關系,金融服務鄉村振興需要沉下心來長期耕耘,需要持久的專注力,腳踏實地支持農村實業的發展;取和予的關系,金融服務鄉村振興,也應該貫徹“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加快完善農村金融資源回流機制。
NBD:您認為在金融服務鄉村振興中,金融應重點服務哪些領域?
余欣榮:從金融投資重點領域和需求角度,當前我們建議重點瞄準三大領域: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物質基礎,只有產業興旺了,鄉村才能夠聚攏人氣、帶動就業、激活市場。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農業產業體系建設取得了長足的進展,農業發展正在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大宗農作物的種植、畜禽水產、特色種養等現代種養業不斷地向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發展,綠色發展成為中國農業發展的一個新的特征。這些方面,都日益成為優質投資的標的。
伴隨著鄉村價值的彰顯、鄉村功能的拓展、農業和現代產業元素的跨界配置,農產品加工業快速發展,一二三產業間深度交叉融合,休閑農業、鄉村旅游、鄉土產業、電子商務等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的發展。
同時,農民是鄉村振興的主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又是其中最活躍的引領性群體,他們有知識、懂經營、會管理,是發展鄉村產業、帶動農民增收、改善鄉村面貌、繁榮鄉村文化的重要引擎,也是農村金融服務的優質客戶。
此外,良好的生活環境、完善的基礎設施和便利的公共服務,是振興鄉村、聚攏人氣的硬件要求。當前,城鄉差距大,除了收入,最直觀的還體現在農村的人居環境以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上,補上這些短板,需要大量投入。
總而言之,金融應重點服務哪些領域,一定要注意,要由市場來決定,我們特別引導金融部門,更多地讓金融和市場結合,和農民的產業主體結合,由它來確定投資領域,只有這樣才能夠實現準確、科學、可持續,這是一個基本觀點。我們政府部門只是創造環境,而不是去強行規定金融要支持什么不支持什么。
NBD:在農產品加工業方面,農業農村部目前推動了哪些重點項目?
余欣榮:在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方面,我們首先確定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生態可持續,農業增產、農民增收,還有鄉村經濟可持續的運營,這是關鍵。具體哪些項目,不同的地方會根據自己不同的情況選擇,由不同的主體根據自己的效益、農民的需要、市場的需要去確定。
農產品加工業在產業扶貧方面,為脫貧攻堅發揮了基礎性的工作,同時,也是為今后鄉村振興的發展發揮基礎性的作用。所以,鄉村振興第一就是產業振興。
NBD:日前,農業農村部印發了《2019年種植業工作要點》,在促進種植業提質增效方面有哪些具體舉措?
余欣榮:根據《2019年種植業工作要點》要求,促進種植業提質增效方面的舉措包括幾個方面:
首先,要按照藏糧于地、藏糧于技來努力實現糧食安全,使我們國家糧食安全基礎更加扎實,更加鞏固;其次,要按照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圍繞著農民增收來進一步優化農業結構,比方說要加快建設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第三,要推動農業綠色發展,實現農業環境更優、品質更優、效益更優,從而實現農業穩、農民富、農村強的目標。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