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3-09 20:16:53
在2018年里,83家中央企業建立了規范的董事會,15035戶中央企業所屬的二、三級單位都建立了規范的董事會;另一方面,去年完成了中核集團和中核建、武漢郵科院和電信科研院四家兩對中央企業的重組,從中央企業看,壓減法人數量12829戶,比例達到24.6%。
每經記者|李可愚 每經編輯|陳旭
3月9日下午,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新聞中心舉行記者會,邀請國務院國資委主任肖亞慶,副主任翁杰明,秘書長、新聞發言人彭華崗就“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此次記者會,就全社會高度關注的國資國企改革成就和進展做了深入闡述。發布會披露的數據顯示,2018年,中央企業實現銷售收入29.1萬億元,實現凈利潤1.2萬億元,平均負債率下降0.6個百分點。充分展現了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給企業帶來的巨變。

圖片來源:新華社
當前各級國有企業在深化國資國企改革過程中,出現了哪些明顯變化?
對此,肖亞慶用一組亮眼的數據做了詳細介紹:國企公司制的改制全面完成,公司治理結構進一步優化。83家中央企業建立了規范的董事會,15035戶中央企業所屬的二、三級單位都建立了規范的董事會。各省份國資委也加大了改革力度。
另一方面,結構調整、布局優化成效非常顯著。去年完成了中核集團和中核建、武漢郵科院和電信科研院四家兩對中央企業的重組。從中央企業看,壓減法人數量12829戶,比例達到24.6%,這是歷史上沒有過的。
同時,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序推進,上市公司已經成為中央企業運營的主體。中央企業資產的65%、營業收入的61%、利潤總額來源的88%都在上市公司。從混改來看,2018年一年,央企和地方企業又新增了2880戶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企業。
剝離企業辦社會職能也取得了決定性突破。去年全國國有企業689個所辦的消防機構、1744個教育機構完成了分類處置,“三供一業”的正式協議簽約率超過99%,共有5022萬戶成功完成了分離。
此外,國資監管的職能也持續改進,以管資本為主已經成為國資監管的重要導向。
今年1月,國資委公布了包括航天科技、中國石油、國家電網等在內的10家企業作為創建世界一流的示范企業。為何要選定這些企業創建世界一流?開展有關試點后,將給這些企業帶來哪些實實在在的變化?
對此,翁杰明在發布會上回應稱,國資委希望這些企業在三個方面取得突破。
一是在創新驅動方面進入領先行列。國資委希望這些企業在國資資源的分配方面成為領軍企業,在推動本行業的全球技術發展方面能夠成為領軍企業,在行業的自身推進過程當中也有重要的話語權。
二是希望他們在高質量發展方面能夠進入前列。這些企業要更多關注凈資產收益率、營收利潤率、研發投入、增加值等。這樣不僅僅在營收規模方面能夠領先,而且在質量和效益方面也能夠領先。
三是希望他們在踐行新發展理念方面能夠進入前列。一定要成為履行共商共建共享發展理念的典范企業,也要成為遵守法律、做任何事情都要合規守信的典范企業,能夠履行社會責任的典范企業。
翁杰明表示,國資委希望這些企業進一步推進走市場化的路子;要用量化指標確定目標,對標世界范圍內本領域5家到10家企業;要求他們一定要突出主業。
同時,國資委也要進一步放活和管好這些企業。要給他們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要在投資方面、自主決策、工資總額、股權激勵方面放權,但同時也要加強事中事后監管,使之真正有一個自我發展的良好環境。
長期以來,央企面臨著“尾大不掉”、“企業辦社會”等阻礙自身發展的突出問題。根據此次記者會發布的有關消息,這種局面在剛剛過去的2018年得到明顯改變。中央企業在提質增效、“瘦身健體”方面取得不少新的成績。
肖亞慶在發布會上介紹,2018年,央企降本增效的效果十分明顯:大力壓縮一般性管理費用和其他開支,工業企業的成本費用率大幅下降,而百元營業收入的利潤率進一步上升,成本費用利潤率的比例提高了0.4個百分點。
“處僵治困”的總體工作基本完成。超過了1900戶的“僵尸企業”和特困企業得到了有效處置和出清,納入專項工作范圍的企業全部完成了整治工作,比2015年減虧了2000多億元。
此外,化解過剩產能的年度目標任務得到完成。2018年,中央企業共化解煤炭過剩產能1260多萬噸,整合煤炭產能1億噸,淘汰落后煤電產能670萬千瓦。國家能源集團、華潤集團、誠通、中煤和國新5家企業共同設立專項基金,也在探索市場化整合煤炭資源的方式。
(封面圖片來源:新華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