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財經 2019-03-09 20:02:21
伴隨著一聲啼哭,又一位新生兒誕生了。“多子多福”的中國傳統文化,讓生孩子具有了更多的意義。
2015年,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決定,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積極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行動。“二孩”政策不但成為熱議話題,也成為社會醫療、保障、教育等方方面面發生改變的關鍵點。
圖片來源:攝圖網
隨著國家二孩政策的放開,高齡產婦猛增,如何科學養育新生兒,對于準爸爸、準媽媽們是門學問。這些小生命來到人世間的第一時刻,醫護人員、準爸爸、準媽媽們早已準備多時。
江西省鷹潭市人民醫院產科迎來了幾十年來前所未有的高負荷工作強度,院長蘇健繃緊了神經。這位院長就出生在鷹潭市人民醫院,現在,他和他的同事們每天都嚴陣以待,迎接更多新生命。

蘇健告訴央視財經《深度財經》記者,“工作量的確是增加了。”整個醫院的婦產科,無論是產科醫生還是助產士,都存在人手不足現象。周邊縣市的醫聯體以及下級醫療機構的危重產婦,都要送到鷹潭市人民醫院孕產婦急救中心來。蘇健更是強調,“綠色通道我們一定要保障,讓每一個媽媽能夠放心地迎接她的寶寶。”

在產房門口,一位準爸爸正在焦急地等待,他的妻子正在無痛分娩,她是鷹潭醫院婦產科這天的第七位產婦。這位產婦的丈夫告訴記者,當初他出生時,他爸爸打著火把走了四里多路,請接生婆到家里接生。現在不一樣了,產婦還能選擇無痛分娩。
在婦產科醫生和護士的幫助下,一個健康的新生兒誕生了。同中國所有新生兒一樣,他在出生的24小時內,就接種了第一針疫苗。

醫院的產科不但要讓新生兒順利安全降生,還要教給準父母如何照顧嬰兒,如何科學養育。每周四上午,醫院設在婦產科的孕婦學校都會準時開課。
這天,婦產科護士正在教準爸媽們如何給新生兒撫觸按摩。來聽課的“學生”中有很多是二孩父母,雖然是二孩,準爸媽們還是渴求著新的科學養育知識。

在課堂現場,蘇健院長親自向準爸媽們示范如何抱孩子,因為嬰兒和母親的第一次親密接觸尤其重要。蘇健告訴準爸媽,要用手枕住嬰兒的脖子,讓他處于一個穩定、溫暖的懷抱里。最好把嬰兒的頭部靠在媽媽左側胸口前,嬰兒就能夠聽到母親的心跳,仿佛感受到媽媽在跟他對話,這是孩子和母親最溫暖的溝通。
全面二孩政策實施后,伴隨著家庭結構不斷優化,為母嬰提供服務的機構正在快速發展。這兩年,我國母嬰服務機構也抓住消費升級的趨勢快速調整產品結構。

李建全是深圳一家母嬰商品的企業負責人,他告訴記者,近幾年他們看到了母嬰產品消費趨勢的變化,前后花了6年時間,自主研發出直接將天然原棉生產工藝技術運用在純棉柔巾、棉尿褲等產品上,填補了國內該類產品運用的空白,沒想到產品一推出,就受到寶媽們的歡迎。

深圳全棉時代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李建全:這個產品也是剛剛通過優化了以后,把質量達到要求的。我們的價錢嚴格來講是中等偏上一點,相對來說是很好賣的。消費在上升,特別是追求美好的追求高品質的消費者在增加。2018年增長的比例,仍然保持兩位數以上的增長。
多樣化的需求正逐步興起,母嬰產業鏈正在轉型升級。曹璋,是一家童裝企業的負責人,他們從一家9平米的童裝小店,發展成為涵蓋嬰童服裝的上市公司,目前他們中高端童裝的銷售占比越來越高。

深圳安奈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曹璋:現在我們主要抓的是消費升級這一塊,現在所有的家長都會在孩子身上增加消費,所以消費升級是我們主要抓的一塊。針對這一方面,我們會對品面料、設計做一些升級。
母嬰產業鏈趨于完整,越來越多的企業看到懷孕媽媽從孕前準備到孕后恢復等各個時期的商機,開始覆蓋嬰童的衣食住行等多個領域。除了品牌專賣店、超市的孕嬰童專區等傳統線下渠道外,近幾年,不少線上平臺也推出了母嬰頻道、母嬰垂直社區等各種豐富的形態,近兩年母嬰行業線上電商交易規模的占比正在成倍地遞增。

京東商城母嬰玩具采銷部總經理 劉利振:一二線城市的養育成本比三四線城市要高,所以從數據來看,三四線城市增速是比較快的。從數據表現也是一樣的,我們國產奶粉和國產紙尿褲增速非常快,這兩大品類銷售在京東的增速都超過了100%。
根據中國產業信息網的數據,我國母嬰行業的總體規模從2011年的11,089億元人民幣上升到了2017年的25,919億元人民幣,年復合增速達到了15.2%。


嬰童產品前景廣闊,嬰童食品及嬰童服裝仍為發展重心。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預計到2020年,嬰童食品仍占據主要份額,約為37%左右;嬰童服裝緊隨其后,比重為30%。

天風證券商業與社會服務業分析師 孫海洋:對于整個母嬰行業,可以看到在全國居民購買力升級,以及政策鼓勵二孩的背景下,新生代父母的育兒觀念在不斷升級,他們的家庭母嬰支出占比在提升,而且價格敏感性比較低。
目前行業消費比較集中一、二線城市的年輕父母,未來伴隨著三、四線城市的崛起,這個行業空間將進一步釋放。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