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3-07 18:29:03
近日,用益信托發布2月集合信托市場數據,數據顯示,由于受春節長假和季節性等因素影響,2月發行及成立市場較1月出現大幅下滑,無論是數量抑或是規模,均在40%以上。從規模占比來看,2月投向房地產和金融領域的資金比重上升,基礎產業類信托的規模比重下降。
每經記者|陳玉靜 每經編輯|廖丹
圖片來源:攝圖網
近日,用益信托發布2月集合信托市場數據,數據顯示,由于受春節長假和季節性等因素影響,2月發行及成立市場較1月出現大幅下滑,無論是數量抑或是規模,均在40%以上。就期限來看,2月集合信托產品流動性進一步增強,平均期限持續下滑,集合產品的期限多集中于中短期限。
具體在各投向的變化上,工商企業類信托融資規模占比持續下行,數據顯示,2月工商企業類信托下滑近八成,募集規模僅有31.17億元。用益信托金融研究院研究員喻智認為,上述情況的出現也許是實體經濟融資環境的真實反映,當前經濟下行的趨勢和預期很明顯,企業資產質量堪憂,企業違約事件時有發生。
用益信托統計的數據顯示,2月集合信托產品發行數量和規模較1月大幅回落。
數據顯示,截至3月5日,2月共計56家信托公司發行916款集合信托產品,環比下降49.53%;發行規模共計1149.76億元,環比減少43.95%。同期來看,2月集合產品的發行規模增長17.98%,集合信托發行情況要好于去年同期。
在募集方面,2月集合信托產品的募集規模大幅下滑,降幅超過50%。
用益信托統計的數據顯示,截至3月5日,2月共有52家信托公司成立824款集合信托產品,環比減少51.33%;募集資金規模為848.49億元,環比減少51.91%,與去年同期相比,2月集合信托產品的募集規模下滑4.92%。
喻智認為,2月發行規模環比大幅下滑,春節長假和季節性因素是影響集合信托發行的主要的因素。不過鑒于近期集合信托產品火熱的銷售情況,募集規模下滑的主因或為非標類項目承壓。
此外,喻智表示,2月的集合信托產品的成立規模同比下滑,拋開季節性因素的影響,2019年以來企業融資環境有所改善,企業對信托融資的依賴性有所減弱;另外,“資產荒”問題凸顯,在去通道、對非標項目壓縮的大趨勢,信托公司在風控方面的要求提高,選擇風險與收益相匹配的優質資產的難度有所提升。其中,最明顯的表現是工商企業類信托的規模持續走低。
在預期收益率方面,截至3月5日,2月募集成立的集合信托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為8.24%,環比增加0.06個百分點。在產品期限上,2月集合產品的平均期限為1.62年,較上月同期相比減少0.03年,整體而言,集合產品的期限多集中于中短期限,為企業提供長期融資的集合產品仍比較稀缺。
喻智表示,數據顯示,1~1.5年期的產品最受投資者的歡迎,而1年期和2年以上期限的集合產品的規模占比持續走低。這樣趨勢說明了兩個問題:一是投資者偏好具備較好投資性價比的中短期產品;二是長期融資的比重下滑對企業并非是好事,中短期融資占比過高對企業資金的流動性是一個較大的考驗。
受季節性因素影響,2月集合信托產品成立規模環比大幅下滑,其中工商企業類信托下滑近八成,基礎產業類信托規模下滑超六成。具體來看,投向金融、房地產、工商企業、基礎產業和其他領域的產品成立規模較上月分別減少41.80%、44.26%、77.28%、62.66%和71.28%。
從絕對規模來看,2月工商企業類信托募集規模最小,僅有31.17億元;基礎產業類信托減少的絕對規模最大,達到273.74億元。
從規模占比來看,2月投向房地產和金融領域的資金比重上升,基礎產業類信托的規模比重下降。具體來看,投向房地產領域的產品募集規模依舊占據首位,占比達到38%,環比增加5個百分點;其次是金融類信托規模占比37%,環比增加7個百分點;基礎產業類信托規模占比為19%,環比減少6個百分點;工商企業類信托產品規模占比為4%,環比減少4個百分點。
喻智分析稱,受到季節性因素的影響,1月的基建類項目批復較多且地方平臺的資金需求較大且急迫,而在資金端上相比去年又有明顯的好轉,因此基礎產業類信托規模暴漲,以致于2月該類產品規模沖高回落。
與去年同期相比,基礎產業類信托的規模增長20.03%,預期基礎產業類信托仍會有較好的表現。
至于工商企業類信托融資規模占比持續下行,這也許是實體經濟融資環境的真實反映,當前經濟下行的趨勢和預期很明顯,企業資產質量堪憂,企業違約事件時有發生。信托公司在該類項目的風控標準較為嚴格,盡管資金端上已經有較為顯著的改善,但尋找符合風控標準的優質資產成為難題,“資產荒”問題成為信托業的困擾之一。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