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3-06 22:55:34
國投作為央企中唯一的投資控股公司,首批國有資本投資公司改革試點單位,近年來通過市場化機制退出不符合發展方向和落后、過剩產能項目超過300個,回收的資金則投向國家需要重點發展的行業和區域。
每經記者|李彪 周程程 每經編輯|陳星
作為國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混合所有制改革正大力推進,呈現出步伐加快、領域拓寬的良好態勢。
但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有些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也有疑慮,有的國有企業擔心影響公有制的主體地位,而有的民營企業則擔心沒有話語權。
對此,3月6日,全國政協委員、國家開發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會生接受《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專訪時表示,要建立有制衡的法人治理結構。目前設立的董事會、監事會、股東會是一種制衡,但只是法人治理結構的制度制衡,沒有形成股權制衡。有效制衡不僅要體現在體制安排上,更應體現在股權比例上。
國投作為央企中唯一的投資控股公司,首批國有資本投資公司改革試點單位,近年來通過市場化機制退出不符合發展方向和落后、過剩產能項目超過300個,回收的資金則投向國家需要重點發展的行業和區域。
對于未來的投資方向,王會生表示,將支持高成長性民營企業發展。國投管理著1600億各類政府引導基金,其中70%以上投到了民營企業。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李彪攝
NBD:你近期曾表示,有個別國有企業抱著“一股獨大”的想法。請問這對混合所有制改革會造成怎樣的影響?
王會生:“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國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要建立有制衡的法人治理結構”的思路對于推進改革至關重要。國有企業、民營企業要團結起來,共同打造中國的民族品牌。實際上,在混改的過程中,無論是國企、民資還是外資,都要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打造市場化企業。
目前,不同所有制企業間進行混改時,有些問題還需要解決完善好。國有企業的考核中有一個指標,就是資產增加。資產增加就要絕對控股,因為絕對控股了,合并報表自然就增加了。所以,有的國有企業希望絕對控股,說白了就是“一股獨大”。但如果這樣的話,民營企業會覺得都是國企說了算,民企是不愿意“混”的。
混改之后,不同所有制企業應當是“主角”和“配角”的關系,兩者相互配合,才能做好。但如果是“一股獨大”的話,就是“演員”和“觀眾”的關系,相當于劇拍完了,民企是“觀眾”,只能看。所以,“一股獨大”不利于激發民營企業的積極性。
NBD:如何形成有效的制衡法人治理結構?國投又有哪些探索?
王會生:國投在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時,對于某個項目都是要控股,但絕不是絕對控股。例如,國投旗下有五個基金管理公司,股權占比均不超過40%,是第一股東,但絕不是絕對控股。
在管理方式方面,目前國家還沒有出臺相關政策,我們也在考慮是否設置過渡期,形成有制衡的法人治理結構。
目前的董事會、監事會、股東會是一種制衡,但只是法人治理結構的制度制衡,而不是股權制衡。國企持股100%,那就沒人制衡。國企持股占80%,也相當于是沒人制衡。國企持股占51%,實際上制衡的力度也不大。但我們股權占比為40%,那么民企持股加起來比國投大,就能形成一種市場化的制衡,大家愿意看到的制衡,民營企業也就愿意加入進來。
所以,不僅要有制度上的制衡,還要有股權結構的制衡,往市場化的方向走。當然,現在走的還比較慢,有時候大家覺得“不過癮”,這可能是有些深層次的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包括混合所有制的市場地位等。
NBD:為推動混改,國企和民企還應解決哪些問題,從而形成互補合作,發揮各自的作用?
王會生:國企和民企的管理、約束機制不在同一個起跑線。國企的約束機制有一套很完整的辦法,但民營企業在監督、約束上是不沿用這套辦法的。民營企業擔心自己進入體制后,是否會約束太多。國企則覺得,民營企業沒有經過巡視、審計資產、質量管理,可能存在一些不確定性,擔心被質疑利益輸送。
所以,在約束機制等不對等的情況下,兩者進行混改,國企和民企可能心里面各有擔心。
此外,從法律層面來看,混合所有制企業的市場地位還是不明確的,管理模式也還在探索之中。混改后,如果還是采取國有企業的管理辦法,混改的企業活力很難有效發揮出來。
民營企業有民營企業的優勢,包括更具靈活性等。國有企業也有國有企業的優勢,在很多重點領域的建設、人才、管理上為國家經濟建設作出的貢獻也是毋庸置疑的。
這兩個不同所有制的企業,應該更好地結合起來,讓大家向著打造中國民族品牌的共同目標邁進,克服包括制度安排、法律定位、監督約束等方面的問題,從而在公平的前提下合作,實現混合所有制改革,而不是民企和國企往“一起湊”。混改做得好的,都需要企業在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下,按照各自的需求走到一起。
NBD:此前國投已經退出了一些過剩產能投資,未來的投資方向和重點是什么?
王會生:過去國投完全是一個投資傳統基礎產業的公司,包括電廠、煤炭、港口、化肥等。但其實那時已經看到了有一些產業是過剩的,有一些產業已經發展到天花板了。所以,在10年前我就說,如果國投未來還只會挖煤,還只會搞電廠,而市場上都已經到了發展新技術、新能源的時候,國投就和市場離的太遠了,所以國投用了10年時間進行轉型。
去年底,我宣布國投轉型成功了。國投把傳統產業比重壓到45%,新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比重提到了55%。
對于未來的投資方向,國投其中一個定位是為美好生活補短板,健康養老、城市環境、醫藥、扶貧,這是老百姓最關心的東西,是我們關注的重點。另一個方面就是以發展新興產業為導向,包括對先進制造業、生物工程、清潔能源、人工智能、檢驗檢測等新產業加大投資力度。
NBD:注意到國投在芯片領域也進行了投資,請問這是出于怎樣的考慮,未來還會有什么部署?
王會生:國投管理著1600億各類政府引導基金,其中70%以上投到了民營企業,支持高成長性民營企業的發展,這是一個大方向。
同時,也是從產業布局上投資了一批高成長性的項目,所以未來可能更多的是要通過這種協同、整合,讓已經投資的企業發揮更大的效能。例如,在制造業投資方面,既投資了材料、又投資了零件,本身它們就有內在的聯系,所以要做的就是讓它們能夠在協同下發展得更好。
另外,對于一些可能會被“卡脖子”的、目前我國還相對落后的高端制造業,投資、扶持這些民營企業快速發展,能夠有所突破,從而占領制高點。例如,在芯片領域,當時就是尋找市場上好的項目,在它們需要資金扶持的時候,通過基金去助力企業度過關鍵階段。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