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3-06 21:48:37
綠城此番超過50%的盈利預警,或多或少關乎其過去這一年的轉型發展。這也是自2015年利潤止跌回升后,綠城首次出現利潤同比下降。
每經記者|陳夢妤 林菁晶 每經編輯|魏文藝
1月初公布2018年全年銷售額的時候,綠城此前高喊的1800億元規模目標就已正式宣告落空。
到了3月初發布2018年全年盈利預警,空降綠城的新掌門人張亞東交出了他的第一份成績單。50%~60%的凈利預減,新綠城,或者說“中交的綠城”,在規模和數字面前確實有些黯然神傷。
他們甚至差點失守了自己的大本營杭州,也正是因為杭州幾個項目的推遲入市而大大影響了全年的業績。
但不容否認,綠城和中交的磨合,正朝著一個更明晰的方向推進,包括實現今年2000億元的銷售目標。
近日,綠城發布預減公告披露,截至2018年12月31日,未經審核綜合管理賬目及本集團現有數據之評估,公司預計2018年度股東應占利潤將較2017年度同比下滑約50%~60%。
在內房股普遍上漲的形勢之下,公布業績盈警后,綠城當日收盤跌幅達8.70%,每股報收6.09港元。
除卻合并利潤的下滑,綠城的銷售狀況也不盡如人意。據克而瑞數據,2018年全年,綠城中國實現銷售額1563.7億元,流量金額排名較2017年的11位下降至17位。而2018年年初,時任綠城中國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曹舟南提出的銷售目標為1800億元。哪想幾個月之后,曹舟南卻主動請辭。
同樣預減幅度相當的還有華南的老牌房企富力,畢竟,凈利潤同比跌幅超過50%的龍頭房企并不多見。二者公告一經發出,很快成為行業一片盈喜聲中刺眼的存在,更有甚者,被一些媒體拿來與凈利潤同比增加90%的恒大作比較,踩低捧高之聲不絕于耳。
綠城公告中分析了利潤下滑的主要原因是2018年度出售附屬公司產生的凈收益減少、年內計提的物業減值虧損撥備有所增加以及因人民幣貶值而對公司若干外幣計提未實現匯兌凈虧損。
回顧綠城2018年半年報,一切指標都還顯得高歌猛進著:凈利潤31.2億元,同比增長145.7%;股東應占核心利潤31.5億元,同比增長189.8%……
此后突然的下降或與綠城大本營所在地杭州市場的變化關聯。
2018年下半年,杭州的房地產市場降溫,調控升級,但篤信高品質的綠城也并不愿意在售價上做出讓步,并推遲了多個樓盤的開售。首席財務官馮征亦承認,是杭州幾個項目的推遲入市大大影響了綠城2018年的銷售金額。
綠城此番超過50%的盈利預警,或多或少關乎其過去這一年的轉型發展。
這也是自2015年利潤止跌回升后,綠城首次出現利潤同比下降。

圖片來源:wind
“規模的增長并不是綠城最主要的追求目標,財務穩健才是主要的考慮。”馮征在今年初公布2018年全年銷售數據時曾稱。
過去這一年,不追逐銷售數字的綠城選擇了暫時停下來“等一等”,以度過中交入主后最初的艱難時刻——從“綠城人的綠城”到“中交人的綠城”,盡管綠城向來不愿意承認這點。
2018年8月初,掌門人交接的媒體溝通會上,創始人宋衛平出面穩定軍心,彼時其已不插手綠城具體事務。至此,在距離張亞東被中交派駐綠城僅3個月之際,中交系掌握了綠城管理層的話語權,6位執行董事宋衛平、劉文生、張亞東、李青岸、李永前、李駿,老綠城人只剩下宋衛平和李駿。
雖然張亞東始終表態“綠城永遠是綠城人的綠城,綠城永遠是宋衛平創建的綠城,綠城是各大股東及所有股東的綠城”,但中交作為老牌央企,對于規模和數字的訴求似乎與綠城的民企做派有些出入。情理之中的矛盾和沖突,令不少老綠城人選擇出走,也催生了后來“輪崗制”的說法。
去年下半年,張亞東上任后,綠城按照重資產與輕資產板塊,對公司業務架構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與調整,并經過半年調試后又進行了整改和精簡。

綠城創始人宋衛平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半年之內兩場“中交重構綠城組織架構”的改革被外界視作中交與老綠城人之間的博弈,中交開始逐步收權,老綠城人則面臨降級。
成為新掌門人后,張亞東還接任綠城楊柳郡集團和綠城理想小鎮集團董事長,原來的兩位董事長顧建明和蔣玉奇,前者任總經理,后者已經離職。今年1月末,綠城的組織架構發生大調整,原本16家子公司整合縮減為11家,并新設立4個事業部。值得一提的是,新設4個事業部的高管中,有2位是上述中交系執行董事——李青岸為金融事業部總經理(兼),李永前為發展投資中心總經理(兼)、特色房產事業部總經理(兼)。
與此同時,綠城也開始實施跟投機制——這恰是前任行政總裁曹舟南強烈反對的模式。用他的話說,“我反對跟投,這種方式我過去反對,當下反對,未來也反對。我認為這是典型的包贏不包虧方式,激勵基礎上沒有進行強約束,還是務實一點好。”
現在的綠城,似乎變成了老綠城人最不喜歡的樣子,也一定不是宋衛平理想中的樣子。
據《每日經濟新聞》此前報道,“綠營早就轉戰到藍營了(藍城集團,為宋衛平一手創建),老宋的弟子們都去藍營了”。宋衛平曾經的想法是,綠城和藍城是戰略合作關系,中交和綠城為藍城的依托。
但2018年11月,一家名為浙江藍綠雙城的公司進入大眾視野,曹舟南是法人代表,董事以及監事分別是老綠城人蔣玉奇、馮鑫強和張玲波。“我并非從綠城辭職,而是轉換崗位”。這可能是曹舟南對于過去的另一種留戀。
綠城和中交的磨合期還沒有結束,關于“去宋衛平化”的爭執卻日漸銷聲。取而代之的,是來自綠城全方位的業績焦慮。
2018年中期,綠城執行總裁李青岸曾公開喊話“2019年我們可以做到2000億元”。那么,在跟投制、高周轉、規模化等與老綠城發展截然不同的理念指引下,新綠城能順利實現這一目標嗎?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