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3-06 01:20:25
每經記者|李彪 每經編輯|陳旭
又到總理報告時——3月5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開幕,聽取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關于政府工作的報告。此刻,政府工作報告已經成為全社會最受關注的輿論焦點。
政府工作報告從起草到定稿,修改的次數“數都數不過來”,要綜合各個征求意見稿,總理對報告的語言風格還有很高的要求。這樣一份嚴肅的政府文件,為什么會“用老百姓的話來說明問題”?
近日,在國辦政府信息與政務公開辦公室的會議上,作為報告起草組成員,國務院研究室信息研究司副司長馬志剛對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起草過程進行了詳解。在解讀當中,馬志剛說得最多的一個字就是“新”。那么,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到底“新”在哪兒呢?
新的面孔報告起草讓很多年輕人參與
每年政府工作報告的起草工作都是社會關心的熱點話題:
哪些內容會被政府工作報告起草組關注到并納入政府工作報告中,哪些人又可以參與到政府工作報告的起草呢?
馬志剛介紹,總書記對政府工作報告高度重視,多次對政府工作報告的起草提出明確要求,要求貫徹好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總理親自部署、親自參與報告的起草工作,要求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充分體現出來。政府工作報告起草組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系統梳理去年以來發布的重要文件、政策,多次召開座談會,多次去基層調研,形成了初稿。
馬志剛介紹,今年1月17日,《報告》印發到141個單位征求意見,起草組共匯總整理了1200多條整理意見,經過反復研究,吸收了500多條意見。
馬志剛介紹,與往年相比,今年政府工作報告起草過程中有了更多的年輕面孔,這些年輕人,年齡為30多歲。這也是近些年創新做法之一。
新的文風專業性問題用接地氣的語言講出來
當有記者問到,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在文風上有哪些變化時?馬志剛說:“首先我感覺最好的‘文風’,就是政策能夠做到民之所望、施政所向。”真真正正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他介紹,從具體的文字表述來說,中央領導同志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就是要通俗易懂,把一些專業性的問題用老百姓的語言、接地氣的語言講出來。
有起草組成員透露,比如個稅的“起征點”,這本身并不是一個專業術語,但這個語言卻是大家都能夠聽懂的;再比如流量的“漫游費”,它本來分為全國流量和本地流量,但用流量“漫游費”,就能讓老百姓很容易理解。
馬志剛介紹說,為此,起草組也盡力往這個方向努力,希望不負大家所望。
新的平臺經濟增長是實實在在的增長
2018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總量首次突破90萬億元,
增長6.6%,現在有一些社會輿論認為這個增速的含金量是不是不太高,6.6%是不是有水分?
對此馬志剛回應說,從政府工作報告起草組掌握的情況看,去年的經濟增長是實實在在的增長,實物量數據、關鍵指標增速、統計局的預測等均支撐中國經濟增速的這一現象。
馬志剛列舉數據,去年社會用電量、鐵路貨運量等指標都保持了較快增長。社會用電量增長8.5%,是2012年以來的最高增速;鐵路貨運量增長9.1%。
三大產業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2%,服務業生產指數增長7.7%。三大需求中,固定資產投資增長5.9%,且在第四季度以來出現了逐月回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9%;進出口按人民幣計價增長9.7%,貨物進出口總量突破30億萬元大關,在發展中國家居于首位。
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361萬,比上年增長了10萬。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6.5%,與經濟增速保持基本同步。從國際組織預測來看,今年1月份世界銀行發布了最新的全球經濟展望,預計2018年中國經濟增長6.5%,國際貨幣組織、經合組織對中國去年經濟增速的預測值也基本在6.5%~6.6%。
“所以說我們這個增長是沒有水分的增長。”馬志剛說。
新的任務今年重點任務有哪些新部署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和往年報告的結構基本上是相似的——首先是對2018年的工作進行回顧,
然后是對2019年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要求和政策取向進行部署,第三個部分是對2019年政府工作的重點任務作出安排。
馬志剛認為,從起草報告的角度講,可以說每年“一樣”又“不一樣”。
“一樣”指的是每年《報告》起草的目標都一樣,就是把黨中央、國務院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政策措施充分體現出來,形成凝聚最廣泛共識、提振發展信心、有效推動現代化建設的強大力量。
“不一樣”是指,每年面對的國內外發展環境和情況都不一樣,起草過程中關注的焦點和重點也會大不一樣。從這個角度說會有很多新的政策。
這些“新”體現在政府工作報告的各個方面,比如就業。今年新增勞動力供給維持高位,高校畢業生達到了834萬人,再創歷史新高。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在就業上有很大的創新,在很多方面作出了部署,采取了比較實的舉措。
又如在減稅降費方面。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實施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政府工作報告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作了一系列重大部署。
馬志剛指出,新動能是中國發展的新優勢,推動新舊動能轉換,關系著中國發展的未來。近些年我國經濟之所以能夠頂住下行壓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新動能超預期的發展。今年在新動能尤其是在新動能的科技支撐方面,將作出一些新的部署,對社會尤其是科研單位反映強烈的科技體制改革等一些熱點問題,會作出一些有針對性的安排。
新的目標經濟發展預期目標怎么確定
在歷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
社會最為關心的內容之一就是預期經濟增長目標,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中GDP預期增長目標是6.5%左右,實際增長幅度是6.6%,符合預期。那么2019年的目標是如何定的呢?
馬志剛說,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考慮了需要與可能,考慮了我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率,考慮了發展面臨的國內外形勢,考慮了社會預期,也考慮了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相銜接等各種因素。我相信報告最終提出的關于經濟增速等目標,是大家都能夠認可的,也是符合我國實際和社會市場預期的。
新的方向民之所望,施政所向
在談到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對于民生的關注時,
馬志剛可謂金句頻出。他強調,“悠悠萬事民為先,人民群眾是頭上的天。”今年的財政收支壓力趨緊,但是基本民生保障的力度不會下降。報告將提出切實措施,保障好基本民生,推動解決重點民生工作。對一些重大的民生熱點問題,報告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回應。
馬志剛介紹,起草組在起草中對許多熱點、重點民生問題都進行過反復討論。比如養老問題。他強調,家家有老人,人人都會老,養老問題越來越受到關注,目前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有2.49億。
再比如重大疾病。去年我國在抗癌藥降價等方面做了許多工作,受到廣泛歡迎。高血壓、糖尿病發病率很高,患者人數眾多,而且這兩種病是誘發很多大病的原因,今年起草報告過程對此也作過討論。
還有農民工工資問題,農村人口2.8億,保障農民工工資對實現農民增收意義非常重大。馬志剛說:“這些年來,農民工工資的問題每年都解決,每年都發生,我們起草組在起草過程中有個理想目標,能不能通過采取一定的制度保障,在農民工欠薪上實現‘天下無案’。”
馬志剛也強調,起草組關注的熱點比較多,不太可能全部在報告中體現出來,因此要在有限篇幅中盡可能體現出全國人民的最大公約數。政府對民生工作要盡最大努力,盡力而為、量力而行。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