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頭條

每經網首頁 > 頭條 > 正文

改革創新 成都設“局”

每日經濟新聞 2019-03-06 01:20:10

1月,成都全面啟動了機構改革,和其他地方一樣,有些是對表規定動作,有些是因地制宜,主動創新。此輪調整中,設置了11個特色機構,居副省級城市首位。通過這些調整,為成都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城市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時也為這座管理著2000萬人口的超大城市打開了一個新的局面。

 每經記者|余蕊均    

每經記者 張建 攝(資料圖)

茍利于民,不必法古;茍周于事,不必循俗。

3月5日,李克強總理作政府工作報告,提到國務院及地方政府機構改革順利實施。這輪被視作“系統性、整體性、重構性”的變革,經過一整年的推進,已有重大進展。正在進行的全國兩會中,若干新機構負責人也走上“部長通道”,與外界見面。

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的歷史方位下,中國需以前所未有的勇氣除弊革新,對體制和機構進行調整完善,從而應對已經并將繼續發生的深刻變化。而放在地方層面上,這個任務則更加具體,也更需要創造性主動作為。

1月,成都全面啟動了機構改革。和其他地方一樣,有些是對表規定動作,有些是因地制宜,主動創新。此輪調整中,該地設置11個特色機構,居副省級城市首位。除東部新城發展委員會辦公室、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外,還特意在社區治理、新經濟、網絡理政方面新組建或調整優化設立了3個特色機構。

一系列自選動作均源自同一個內涵——加快形成適應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實現高效能治理的超大城市機構職能體系。以相適應的機構設置、職能配置、履職能力為成都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城市提供制度保障,同時也為這座管理著2000萬人口的超大城市打開一個新的局面。

創新破局:全國首個“公園城市局”落地

每經記者 張建 攝(資料圖)

2月11日上午,2019年春節后首個上班日。組建不到一個月的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以下簡稱公園城市局)舉行工作會。

擺在公園城市局黨組書記、局長楊小廣面前的,是如何通過公園城市場景營造,建設一座擁有大美形態的城市。

今年1月11日,成都全面啟動機構改革,全國首個公園城市局成立。該局以原市林業園林局為基礎,整合了部分單位相關職責,涉及城市綠道、綠地廣場、公園和小游園(微綠地)建設等,為市政府工作部門。

這個“橫空出世”的部門,把辦公地點設在成都孵化園內。辦公樓層已具備一定辨識度——走出電梯即可見綠。在這里工作的人稱這個為“見縫插綠”。

一年前,公園城市建設理念在成都落地生根。自此,成都有了新的發力點。

作為牽頭部門,公園城市局的總職責就在于“切實把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轉化為城市發展的實踐;切實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探索實現生態價值的轉換。”

“一方面要研究編制公園城市建設管理系列規劃,要更有操作性,同時要進行制度建設,比如地方性法規怎么建,技術標準體系需要涵蓋哪些內容。”楊小廣介紹,“包括一些重大生態項目落地,探索公園城市價值轉化機制。”

就當下而言,公園城市局面臨的都是新課題,甚至新到“什么是公園城市”這個程度。如同其他“自選動作”一樣,新機構在實操中并未有太多先例可循。更多的工作重點是一步一步來,溝通重點任務,提困難、找解決方案。

比如城市直面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成都的汽車保有量在全國排第二,急缺80萬停車位。如果地面上要保持公園形態,車就要全部“裝”到地下去。要解決好這個問題,關鍵在于解放思想。但怎么個解放法?還要好好研究。

“公園城市”并非只是公園城市局的事,“所有人都要參與進來。”副局長屈軍說。目前,該局正醞釀一封致全體市民的公開信,希望通過“開門辦公”廣泛征求意見建議,進一步提升建設水平。“公園城市一定是共建共享的。”楊小廣也強調。

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副校長吳志強這一年是成都的常客,此前,他受聘為成都市公園城市規劃建設首席顧問專家,對公園城市進行內涵研究,提出了關于公+園+城+市的理論支撐——公園城市要體現“一公三生”,在公共底板下實現生態、生活、生產融合。

其中“公”的意義不言而喻,代表著公共性。這從前期建設理念中就要根深蒂固,最后評價的時候也是以公為重,“好不好,不是我說了算,要問老百姓。”最近一次到訪時,吳志強如是說。

理念變局:關乎全局的深刻變革

每經記者 張建 攝(資料圖)

如同全國各地一樣,成都機構改革的“物理合并”已悉數到位,正等待“化學反應”出現。但這并非易事。

比如到底什么是公園城市?怎樣才能建成公園城市?這些問題被戲稱為“靈魂拷問”——因為“如果邏輯起點發生錯誤,后面的動作都會跟著走形”。

“這都是要不斷深入研究的問題,不光是現在,要包括整個推進過程。”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楊小廣反復強調的兩個詞是“學習”和“研究”。

出現這樣的知識和本領“恐慌”,本質上是因為城市發展和治理的理念都發生了深刻變化。新發展理念的提出,背后是關乎全中國的深刻變革。“如果不努力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就沒有辦法推動創新、履行使命。”

被這種理念革新推著向前走、尋求“外援”的還有成都市東部新城發展委員會辦公室(以下簡稱東部新城辦)。

3月2日,周六,首期“東進大講堂”邀請“新加坡規劃之父”劉太格的設計團隊為東部區域的管理者、建設者授課,主題是對標新加坡,以全球視野、國際眼光規劃建設東部新城。

“通過定期組織培訓,幫助大家盡快‘補短板’,適應全新的工作內容。”東部新城辦黨組書記、主任張瑛說。如今,“東進”二字是整個城市發展的關鍵戰略,背后是成都想要再提升能級的目標。

成都市委編辦負責人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設置這一機構主要是考慮到東部新城發展理念新、地域范圍廣、產業門類多、建設要求高,亟需從宏觀上加強對戰略研究、規劃編制、政策體系建設、重大項目推進等方面工作的統籌協調。

這也正是本輪改革特別強調的,更注重突破固有行業思維,打破原有區塊設置,通過一個大類別的全過程管理,做到分工明確、協同高效;在人事安排上,原則是以事擇人、人事相宜,同時,人隨事走、有序銜接。

以東部新城辦為例,主任張瑛系電子科技大學博士,此前在規劃系統工作多年,另有四位副主任為博士學歷。同時,為加大統籌協調力度,張瑛兼任成都市政府副秘書長,空港新城、簡州新城、淮州新城三座新城(以下簡稱“三城”)管委會主任兼任東部新城辦副主任。

另外一個理念上的變化體現在加強職能部門的專業化建設,這也是本次機構改革特別強調的。

“我們現在8個人,有3個博士,學的都是交通、建筑、景觀等這些‘大規劃’領域。”東部新城辦規劃建設處魏鴻介紹。在他看來,專業隊伍有若干好處,包括判斷力更強、敏銳性更高,不僅專注,還有極強的學習能力。

城市格局:建設世界城市的遠大抱負

每經記者 張建 攝(資料圖)

最近半個月,成都頻繁對標先進世界城市——新加坡、香港、上海等被反復提及,迫切需要汲取世界先進城市的建設理念,營造與城市地位相匹配的營商環境、提升與市場環境相適應的國企能力等。

囿于“盆地”“西部”這些區位劣勢,成都從區域中心城市到國家中心城市,再到沖刺世界先進城市,只能到全球城市的坐標中衡量、要求自身。要后發超越,就必須向前看、向外看、向強看。

以“東進”為例,成都多次組團赴雄安“取經”,在2月12日舉行的東部新城發展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成都再次明確要對標學習“雄安經驗”,并提出要將東部新城打造成為走向世界的“未來之城”。

經過兩年的積累和準備,龍泉山東側的“三城”已具備發展的基礎,但從現實看,離發展愿景仍有不小差距。基于此,東部新城辦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要改變過去“單打獨斗”的局面,形成合力提升競爭力。

“比如規劃圖,以前各做各,單看好像都是對的,但如果放到一張圖紙上,有沒有整體性?能不能支撐未來幾十年的發展?這是必須要解決的問題。”東部新城辦副主任張弛在受訪時說。

目前,東部新城辦正在設計一個統一的形象標識系統,作為一個“整體”,為成都積蓄沖刺世界城市的力量。同時,還商議打造一處展示場所,讓更多人直觀感受“未來之城”的模樣。

值得注意的是,位于“東進”核心區域的成都天府國際機場目前進展順利。成都將是全國第三個擁有雙機場的城市,僅次于京滬。未來,這里將出現一座“空鐵樞紐城市”,不僅承載著成都高效聯通世界的期望,更被認為是引領成都乃至四川開放發展的新動力源。

自2016年5月開工建設以來,機場指揮部深入阿聯酋、新加坡、日本等國際航空樞紐實地調研。魏鴻說,從全球范圍看,將樞紐場站作為城市綜合體,并以其為核心同步規劃城市功能區的案例不多,經過對標研究大量世界知名國際航空樞紐后,他們自創了這一建設模式。

未來,綜合交通中心(GTC)地面下方25米,京昆高鐵將飛馳而過,成為國內首條以350公里時速不限速穿越機場航站樓的高鐵線。

“最初籌建時工作人員不到10人,自己帶電腦,還有人問要不要帶鋪蓋卷。”魏鴻以前在區上工作,回憶初到機場指揮部的場景。投身機場后能夠感受到自己明顯更有全局觀,“研究航空樞紐一定是站在全球看,把視野打開了。我們不希望它建成就落后。”

改革時局:探索城市發展的新路子

每經記者 張建 攝(資料圖)

這次機構改革,成都的“自選動作”受到廣泛關注,市本級在政策空間內設置了11個特色機構,居副省級城市首位。其中,新組建或調整優化設立了5個。

用地方主政者的話說,成都是一個立志走向世界的后發城市,后發超越必須建立與新要求、新目標、新階段相適應的政策、體制、機制。

這也意味著與現行發展不相適應的條條框框必須要被打破。

“按現行考核辦法,標準化廠房只看建設規模,配套都沒有被納進去,能不能改成考核生態圈”,“園區建設導則規定了7%的配套設施用地紅線,但這樣就無法真正實現產城融合,和新的理念相矛盾。”2月27日,張弛首次以東部新城辦副主任身份調研一處產業功能區規劃建設情況,一系列新問題拋至面前,“我們去協調。”他回應,“要有新辦法。”

如何理解新機構與原有地區職能機構的關系?張弛認為是“幫助和支持”。他解釋說,過去“三城”辦事需要直接面對各個市級部門,“多對多”兩頭都感到繁瑣,現在要變“多對一”,減少流程。

再比如,下一步“走出去”推介也應該有更新穎、更系統、更體現整體性的模式。張弛提出,“傳統招商還是簽一個算一個,不成生態圈,沒有化學反應,我們應該考慮中介招商、基金招商,借助商協會和產投基金,端上‘一桌菜’。”

張瑛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也透露,今年的一項重點工作就是盡快成立東部新城規土委員會,以承擔市級部門授權對東部新城法定規劃、城市設計、重大建設方案等的審查審議職責。

一個進展是,魏鴻參與研究的成都國際航空樞紐發展戰略規劃已經四川省政府審議,正進一步完善。他們創新集成的一套仿真推演和評估優化系統,不僅為航站樓內旅客進出港節約了10~15分鐘,更直接節約工程投資超3000萬元。

龍泉山的另一邊,楊小廣剛剛叫停了一批照抄照搬的“創新”。前期征集了100個公園的設計方案,卻出現了抄襲西方作品、基本雷同的方案,更談不上體現地域特色、文化特色,“真要原封不動地建了,那就要鬧出笑話了!”

截至2019年3月,成都地方機構改革順利推進。人員到位后,責權利也將更加清晰。一系列動作均源自同一個內涵——加快形成適應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實現高效能治理的超大城市機構職能體系。

2018年,成都新增人口74萬人,新增市場主體54萬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突破1萬億元,地區生產總值超過1.5萬億元。另一方面,實際管理人口超過2000萬,對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隨著各機構“三定”方案的出爐,一個超大城市的治理新局將隨之開啟。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機構改革 成都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