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3-04 13:11:10
保護未成年人的相關建議,馬化騰今年并非第一次提出。實際上,他已經連續三年提交相關建議。
每經記者|許戀戀 每經實習編輯|杜毅
3月3日,一年一度的全國“兩會時間”正式開啟,馬化騰、張近東、李彥宏、雷軍等不少企業家火速切換到了“全國人大代表”的身份。作為十二屆、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騰訊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已經連續七年向全國兩會遞交了37份書面建議,是兩會的“老面孔”。所以“老面孔”馬化騰今年會說些什么也十分引人關注。
作為中國游戲行業龍頭公司掌舵人,馬化騰多年在兩會上關于保護青少年的建議切中了無數中國家長焦慮的心,防沉迷發展多年,如何保護游戲中的未成年人近年來也成了騰訊的重中之重。不久前,騰訊啟動了游戲“兒童鎖”模式測試,被稱為史上最嚴格的游戲準入。今年,小馬哥帶來了游戲的哪些相關建議?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騰訊獲悉,今年馬化騰向兩會提交了七份書面建議,內容涉及產業互聯網、基礎科學研究、科技倫理、粵港澳大灣區、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就業、生態環保等問題。
今年,馬化騰建議加快發展產業互聯網,促進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建議加強關鍵核心技術與基礎科學研究,建設“創新型國家”,并提出應特別重視科學研究與應用中的倫理問題。
馬化騰的建議不虛,拳拳到肉,在未成年人保護上,馬化騰提出了不少實際舉措,比如建立識別未成年人的統一平臺,便于管理未成年人總體上網時間,以及家長對孩子進行個性化引導。同時在就業上,他也建議積極探索全民社會保障制度創新,研究將保障范圍擴大到新經濟中的非標準和非正式就業的人員,如兼職的司機、快遞員、外賣員等。

馬化騰(圖片來源:東方IC)
重視未成年人網絡保護
保護未成年人的相關建議,馬化騰今年并非第一次提出。實際上,他已經連續三年提交相關建議。
在今年的《關于多措并舉加強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的建議》中,馬化騰建議從觸網管理、家長介入、企業技術措施、大眾觀念培養等角度多措并舉,更系統有效地實現未成年人的網絡保護。
馬化騰建議,由國家牽頭,在各企業既有的防控措施和家長守護平臺基礎上,建立“一站式”的未成年人網絡使用管理平臺,既能控制未成年人的全網在線時長,也便于監護人更深層介入,對孩子上網進行個性化管理。
3月1日,騰訊啟動了“兒童鎖”模式測試,13周歲以下未成年人在首次登錄游戲前,將被強制要求登記認證,只有在監護人授權完成“解鎖”后才能登錄,且登錄之后仍遵循現行健康系統的游戲時間限制。也就是說,從此,孩子能不能玩游戲,完全由家長說了算。
行業專家認為,“兒童鎖”是業界一次全新的模式探索,通過企業提供的技術工具,讓家長擁有充分知情和授權的權力,更直接有效地管控孩子的游戲行為。同時,家長也可以運用好“兒童鎖”,對孩子進行個性化引導,以良性互動培養更好的親子關系,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
書面建議還提出,加快制定符合國情的“適齡提示”制度,加強對未成年人的信息保護,同時扶持具有正向價值的信息和產品的創作和研發;全面加強網絡素養培育工作,培養大眾對互聯網發展應用的科學認知;推動相關研究組織和社會組織建立,加強相關問題研究和專業人才培養。
加快發展產業互聯網
2018年的中國互聯網圈,最火熱的詞非“產業互聯網”莫屬。
過去20年,我國消費互聯網蓬勃發展,隨著“互聯網+”深入推進,互聯網加速與農業、工業、建筑業和服務業深度融合,產業互聯網踏步而來,傳統企業將成為真正的主角。
馬化騰在今年的書面建議中闡述了他對互聯網企業在這輪產業互聯網發展浪潮中的角色定位。馬化騰認為,發展產業互聯網,將為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歷史機遇和技術條件,對實體經濟產生全方位、深層次、革命性的影響。在此過程中,互聯網公司不是與傳統企業賽跑競爭,而是作為其“數字化助手”,做好連接器、工具箱和生態共建者,幫助實體產業在各自的賽道上成長為世界冠軍。
在《關于加快發展產業互聯網 促進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建議》中,馬化騰建議,大力推進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夯實產業互聯網的發展基礎,加快5G和IPv6全面商用部署;促進云計算創新發展,鼓勵工業云、金融云、政務云、醫療云、教育云、交通云等各類云平臺加快發展,加速實體經濟數字化轉型。
倡導“科技向善” 打擊數據濫用
近年來,我國科技產業取得長足進步,科技實力顯著增強。但在研發成果質量、專利授權率等方面,與發達國家仍有較大差距。高科技產業領域被“卡脖子”的狀況,進一步暴露出我國在關鍵技術與基礎科學方面的短板。
馬化騰認為,基礎科學研究是創新的基礎和源動力,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是科技創新的“含金量”。他在《關于充分發揮社會力量 加強中國關鍵核心技術與基礎科學研究的建議》中提出,從國家層面推動關鍵核心技術與基礎科學研究投入多元化,除中央財政加大投入,鼓勵地方、企業、公益基金、個人等社會力量多管齊下;理順聯合研發合作機制,鼓勵和引導有意愿的企業積極與科研機構聯合研發,加強應用側民營企業參與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的力度。
書面建議還提出,加強關鍵核心技術和基礎科學領域成果轉化,構建產學研聯動創新平臺,打通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創新銜接的綠色通道;建設科研創新資源開放共享機制;強化基礎科學的普及和教育力度,引導社會力量提升科普水平,加強科技后備力量的培養,為中國未來20年至30年可持續的科技競爭力打下基礎。
與此同時,以信息技術和生物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廣泛應用,釋放了巨大的創新潛力,也帶來了風險挑戰,存在忽視社會效益,片面利用科技手段追求經濟利益,缺乏制度規則導致新技術濫用等問題。
三度建言粵港澳大灣區
馬化騰是在粵港澳大灣區成長起來的企業家,過去兩年,馬化騰連續建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近期,《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出臺,馬化騰也再次帶來相關建議,期待將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日前正式公布,標志著大灣區建設發展開啟了新篇章。一年多來,大灣區建設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突破性進展:頂層設計成型、基礎設施貫通、民生人文融合、走向全球拓展。
馬化騰建議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繼續立足實際,突出“市場主導、數字支撐、國際視野、多元共存”的新特色,并提出四點具體建議:
一是,更好地發揮大灣區開放門戶優勢,培育灣區總部經濟集群。吸引更多優質企業在大灣區設立總部,深化香港和深圳科技合作,支持澳門開放多元發展,加強大灣區與泛珠三角區域合作。
二是,更好地發揮互聯網科技優勢,促進大灣區產業鏈全面升級。研究組建以金融科技為特色的“灣區開發銀行”,促進制造業融合升級,提升現代服務業發展效能,培育面向全球市場的數字文化產業。
三是,更好地激發高端人才潛力,加快研究出臺“灣區英才計劃”。整合大灣區內各項人才政策,研究設立“灣區大學”,加強大灣區內青年交流合作。
四是,更好地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提升企業家和社會各界參與水平。設立具有廣泛代表性的大灣區決策咨詢機構;加快大灣區數字政府建設,營造一流營商環境;不斷激發新經濟業態活力;培育具有大灣區特色的企業家精神。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