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2-28 21:56:13
當前,生態環境部正會同有關方面實施“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對大氣重污染成因和來源、排放現狀評估和強化管控技術、大氣污染防治綜合科學決策支撐、大氣污染對人群健康影響研究等4個專題集中進行科技攻關。
每經記者|李彪 每經編輯|陳旭
2月26日,受國務院委托,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干杰向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作《國務院關于研究處理大氣污染防治法執法檢查報告和審議意見情況以及有關決議落實情況的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報告》指出,2018年,污染防治攻堅戰取得重大進展,生態環境狀況繼續改善,完成既定的年度目標任務,超過“十三五”規劃序時進度要求。同時,當前國際國內環境正在發生深刻復雜變化,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面臨多重挑戰。包括思想認識上的搖擺性、污染治理任務的艱巨性、工作進展的不平衡性、工作基礎的不適應性、自然因素影響的不確定性等。
為此,2月27日,在會議分組審議《報告》時,如何更好利用科技支撐助力大氣污染防治,如何從治本的角度解決環境問題等,成為與會人員熱議的焦點。

圖片來源:新華社
2018年,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79.3%,同比提高1.3個百分點;PM2.5濃度為3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3%。
李干杰說:“我們也清醒認識到,當前國際國內環境正在發生深刻復雜變化,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面臨多重挑戰。”
其中,面臨的挑戰之一就是自然因素影響的不確定性。由于排放總量超過環境容量,生態環境質量受自然條件影響較大,特別是大氣環境質量深受氣象條件影響,稍有松懈就可能出現反復。
實際上,關于環境容量的問題,一直是各界關注的焦點。以大氣污染最為嚴重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為例,環境部曾表示,重污染天氣等環境問題,歸根到底是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問題,根本原因在于當前污染物排放總量遠超環境容量。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6省市是我國重化產業最為集中的區域,占全國7.2%的國土面積,卻消耗了全國33%的煤炭,鋼鐵、焦炭、電解鋁、平板玻璃產量均占全國1/3以上。
對于環境容量,丁仲禮副委員長說,大部分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都有一條總量控制。總量控制就牽扯到環境容量估算問題,比如大氣,到底某個行政區域能排放多少主要污染物,降到什么程度才有可能會達到標準。環境容量估算是個難題,目前很少有人去研究這個事情。
“在我們執法檢查中,我們看到每個省份都有自己的經濟結構,都有自己的排放清單。但這些省份相對于自身的環境容量,主要污染物需要怎么往下降,降到多少是個頭,心里都沒有數。”丁仲禮副委員長說。
對此,程立峰委員表示,這說明大氣環境質量處在“氣象影響型”階段,污染物排放總量遠遠超過環境容量,結構調整優化任務依然艱巨,大氣環境質量離人民群眾期盼還有較大差距。
程立峰委員建議,污染防治與生態保護要協同推進,要注重城市留白增綠,注重自然生態的恢復,加強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在節能減排的基礎上,用增加生態容量消納污染總量。
《報告》中指出,進一步強化科技支撐。科技部繼續推進“大氣污染成因與控制技術研究”重點專項實施,聚焦重污染天氣和光化學煙霧污染防治科技需求,突出抓好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關鍵問題科技攻堅。加快大氣污染防治成熟新技術推廣,推動環境監測技術進步和自主創新。
同時,生態環境部會同有關方面繼續實施“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對大氣重污染成因和來源、排放現狀評估和強化管控技術、大氣污染防治綜合科學決策支撐、大氣污染對人群健康影響研究等4個專題集中進行科技攻關等。
朱明春委員說,一方面是治理大氣污染,各個方面要聯動,要綜合治理,同時還要更加精準地施策,不要亂下藥,基礎就是科研。從《報告》上看這項工作還在做,這方面要切切實實加快,要把科技支撐跟上,以便更精準地治理,同時要鞏固成果。
包信和委員建議,在科技支撐的強化方面要加強兩點:要進一步加強大氣污染成因的科學研究;希望建立和完善區域大氣環境綜合立體觀察網和預報體系建設。
此外,楊震委員建議,高度重視污染監測的基礎設施建設,形成廣覆蓋的污染監測網絡,便于有效及時地發現真正的污染源。建議大力依靠科技支撐,進行污染源的監測。充分利用科技手段,來形成一個及時的、可靠的、全面的對污染源的監測系統。
(封面圖片來源:新華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