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2-28 17:34:54
從2017年初,武漢市“五年內留住百萬大學生”計劃打響爭奪人才第一槍。到如今三年過去,從各地政策層面來看,調整升級戶籍政策,仍然被當作招攬人才的必要手段之一。
每經記者|謝孟歡 每經編輯|楊歡
圖片來源:攝圖網
未來,以一紙戶口搶人的時代或將不再。
2月21日,國家發改委發布了《關于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為“意見”),提出“放開放寬除個別超大城市(即城區人口超過1000萬的城市)外的城市落戶限制。”
目前,我國僅有北上廣深4個一線城市城區人口超過1000萬大關。因此,這一部分內容的提出,被認為是我國戶籍制度將出現根本改革的標志,意味著國內99%以上的城市將放開放寬落戶限制。
而另一方面,據統計,截至2月18日,在2019年發布各種人才引進與落戶等政策的城市已經超過16個。這當中,不乏廣州、深圳這樣的一線城市,但更多的是西安、南京等普遍意義上的二三線城市。
從2017年初,武漢市“五年內留住百萬大學生”計劃打響爭奪人才第一槍。到如今三年過去,從各地政策層面來看,調整升級戶籍政策,仍然被當作招攬人才的必要手段之一。
只是,在當下放開放寬戶籍政策的大背景下,城市“落戶式搶人”的套路恐怕要過時了,下一步應該怎么走,有些城市已經在思考答案。
“落戶式搶人”要失效了?
綜合過去幾年各大城市人才引進政策,主要圍繞購房補貼、生活補貼、配套保障等。其中,落戶是“殺手锏”,當前,大部分搶人大戰的城市已全面放開對學歷型人才的落戶限制。
戶口為何如此重要?根據國家統計局此前發布的數字,2018年末全國人戶分離人口(即居住地和戶口登記地不在同一個鄉鎮街道且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人口)數量高達2.86億人,相當于每5個中國人之中,就有一個人處在這種人戶分離的狀態。
作為“漂泊族”,無論是醫療、住房、還是子女教育,這一群體都難以享受到和本地戶籍人口一樣的待遇。
2月21日,公安部副部長孫力軍在全國治安管理工作座談會上提到,除落戶超大、特大城市和跨省遷移戶口實行審批制外,積極探索試行以經常居住地登記戶口制度。
這里提到的“以經常居住地登記戶口制度”,是與目前在全國范圍內實行的落戶“審批制”完全不同的概念。通俗地說就是“戶口隨人走”——居民的常住地在哪里,就把戶口設在當地,并且享受當地戶籍所享有的待遇。
此外,在2月21日的《意見》中,還提到“要放開放寬除個別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戶限制,在具備條件的都市圈率先實現戶籍準入年限同城化累積互認。”
“這是城市發展到一定階段的要求,有利于城市群的發展。”此前,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中心學術委秘書長馮奎分析,鼓勵全國的城市“建群”,建好群,在增強區域經濟活力、提升區域經濟效率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僅靠一紙戶口來“搶人”的時代,或將一去不返。人對城市的選擇標準,將更多元化,而不僅僅是看一個戶口。
“沒有了戶口的壁壘阻礙,城市將獲得更好的發展機會,人口、要素的聚集加速,也將增加城市的活力。” 四川大學商學院教授揭筱紋分析道,未來,戶籍制度或許將完全取消。
“搶人大戰”能持續多久?
“就地落戶”正在逐漸變成現實。但在這之前,城市搶人過程中,戶口的吸引力仍在。據媒體報道,2019年以來,已有海口、廣州、大連、常州、西安、南京等多個城市發布人才新政,放寬落戶限制。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副教授張艷華認為,從勞動力市場上人才的供求來看,勞動年齡人口絕對量在逐年下降。“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勞動力供求形勢的嚴峻促使各城市爭相‘搶人’。”
眼下,搶人大戰已經進入第三年,今年發布各種人才引進與落戶等政策的城市已經超過16個。對此,業內人士也調侃,“別以為搶人大戰已經結束了,其實比你想象中還要激烈。”
但不得不認清的一個現實,隨著戶籍門檻被弱化,人口流動將更加自由,人對城市的“挑剔”和“要求”也將越來越高。城市搶人的套路,需要有所變通。
購房、生活補貼正在成為多地吸引人才的重要手段。2019年初,多城發布的相關政策中:
安徽亳州市最高可領80萬安家費;江蘇省鎮江市對碩士、博士畢業生分3年給予每人15萬元、20萬元的購房補貼;浙江寧海縣對落戶寧海的頂尖人才團隊,最高給予1億元的經費資助;成都高新區為創業團隊提供5套以上的人才公寓,給予最高500萬元的一次性啟動資金支持。
人才引進服務也有了進一步提升。1月10日,北京市發布《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首都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提出,
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北京市有突出貢獻的等5類高技能人才,可按規定直接辦理人才引進,其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可一并隨調隨遷;
深圳市在實現大學畢業生引進“秒批”的基礎上,將“秒批”拓展到在職人才引進、留學回國人員引進、博士后入戶及其配偶子女隨遷。
歸根到底,城市的本質和核心是人;優秀的城市,是優秀人口的聚合。千方百計引進人才,就是為了完成從二線城市到新一線城市、甚至一線城市的蛻變。
正如揭筱紋所分析的那樣,“人才爭奪肯定是持續性的,今年以后還會加劇。”
未來靠什么吸引人?
“人們來到城市,是為了生活;人們居住在城市,是為了生活得更好。”未來,能否為人才們提供“更好的生活”顯然是城市吸引力的關鍵所在。
從世界城市發展經驗來看,人口的加速聚集會導致交通、環境等諸多問題,以及生活配套不完善,宜居水平不高、生活品質不優,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設施短缺等。也就是說,在搶人的同時,城市必須要考慮到人口增加所帶來的種種問題,更關鍵的是,要想辦法解決這種種問題。
這也是人才最為看重的條件因素:購房如何有保障?小孩如何上學?醫療保障怎么樣?正是城市吸引人、留住人的根本。
揭筱紋告訴城叔,從四川大學的一項研究調查來看,成都外來人才對城市服務反映最強烈的便是子女教育,“我的孩子在哪上學,能不能享受教育資源,是重中之重。”這就要求城市一定要提供好的公共服務。
在未來,具有公共服務優勢的城市將吸引到大批戶籍人口,促進常住人口增加;但是缺乏公共服務優勢的城市,人口可能會加快流失,即便是東部省份也是如此。
此外,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除了能獲取的服務,能否就業才是更基本的生存問題。“有適合的工作,有成長的空間,有發展的機會,才是長久之道。” 揭筱紋如是說。
這背后所要求的是一個城市經濟、產業的發展。揭筱紋指出,每個城市都應該有自己的產業生態圈,需要按照自己的資源稟賦做出特定產業定位,進行差異化競爭。“只有有了龍頭企業、龍頭產業,人才才能留下,為城市的發展形成良性循環。”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