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2-25 23:50:36
每經記者|黃名揚 每經編輯|王可然

▲“獨角獸島”效果圖 圖據天府新區成都黨工委黨群工作部
獨角獸是新經濟發展的旗幟,獨角獸出沒的地方就是新經濟最蓬勃發展的地方。
在國家級新區——天府新區,就有這樣一座“獨角獸島”。作為國內首個獨角獸企業聚集平臺、全球首個以獨角獸企業孵化和培育為主的產業載體,“獨角獸島”的目標,便是努力建設為中國新經濟第一島。
事實上,“獨角獸島”自提出以來,便自帶“國際范兒”。大約一年前,全球多位頂級規劃和建筑專家,為了給“獨角獸島”的建設出謀劃策,齊聚天府新區。在其愿景里,這里不僅是天府新區,更是成都,甚至是世界的獨角獸企業聚集地。
而從近半年“獨角獸島”開工建設,到預計今年年底前一期工程建成,再到2022年將全面建成——島將筑成,只待引“獸”。
據天府新區成都管委會科創和新經濟局副局長(主持工作)、成都科學城管委會常務副主任張虛懷介紹,目前人工智能獨角獸企業商湯科技、云從科技以及知名企業前海金控,已確定作為首批企業上島辦公。“商湯科技非常看好成都和天府新區的經濟社會和產業發展前景。”商湯科技聯合創始人、首席執行官徐立說。
為了進一步支持更多獨角獸企業入島并茁壯成長,昨天(2月25日),天府新區正式公布了對獨角獸企業“全周期培育、全方位保障、全要素提升、全過程服務”的《關于支持新經濟企業入駐獨角獸島的若干政策》(以下簡稱《政策》,又稱“島十條”)。
這無疑為瞄準新經濟發展的創業者、投資人和青年人才,帶來又一個重要機遇。
從“給政策”到“給場景”
想要培養獨角獸,首先要厘清獨角獸成長最需要的是什么。
作為一家梯媒行業的“獨角獸”企業,新潮傳媒董事長張繼學說,“對于獨角獸企業來說,資金、人才和技術的整合往往是最難的。”
昨日,天府新區發布的“島十條”,正是“急企業所急,給企業所需”的直觀體現。該《政策》從資金、人才、技術、市場等方面對癥,給出的“全方位保障”;從落地、成長、壯大等各階段入手,給予的“全周期培育”和“全過程服務”。
整體來看,“島十條”分別從支持企業集聚、支持科技研發、支持市場開拓等,獨角獸企業孵化成長周期中的十個方面給予支持。
此《政策》可謂亮點紛呈,天府新區成都管委會戰略研究局副局長高重奎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島十條”最大的亮點便是突出應用場景的引領,注重從“給政策”向“給場景”轉變。
具體來看,首先,《政策》加強了政府應用示范的專項支持、創新財政科技投入的方式——從一般的財政資金直接資助企業技術創新,到政府購買高新技術服務,支持島內企業發展。
其次,高重奎同時提到,之后基于城市建設,相關應用場景將以城市機會清單定期公布。“以訂單的方式,向島內企業提供高度契合的多元化應用實踐,促進新技術推廣應用和新業態衍生發展,以此實現新模式融合創新和新產業裂變催生”。
此外,為企業提供首臺(套)測試環境,也是其提供場景的方式之一。根據“島十條”,“獨角獸島”將打造“天府新區獨角獸實驗室”,向島內企業提供創新產品和解決方案的開放性試驗場,為企業創造首單應用示范環境。
除提供場景外,對于獨角獸企業同樣關心的資金和人才方面,“島十條”又給出了怎樣的支持方案呢?
張虛懷表示,金融對新經濟發展具有特殊作用,因此“島十條”也將從三大方面,對獨角獸企業提供金融扶持。分別為構建全周期金融支撐、設立總規模100億元的“獨角獸投資基金”以及健全債券融資風險分擔機制。
而對獨角獸企業同樣重要的人才,“島十條”進行了全方位的突破和升級——更充分尊重企業引才的主體地位,把政策“紅包”更多地放在了企業手上。
在智聯招聘副總裁劉東看來,城市引才關鍵在于“人才引得進,還要留得住”。對此,天府新區成都管委會人才服務中心副主任石建(主持工作)表示,“島十條”除了對企業引進的人才按照人才計劃給予獎勵補貼外,其還會和企業一道開展人才環境營造,如配合企業搞好文化建設,通過專業服務機構,組織開展周末讀書會等活動——畢竟,“拴心才能留人”。
從“島十條”的字里行間不難看出,吸引準獨角獸、獨角獸企業入島,天府新區采用的,正是企業主導與政府引導相結合、傳統產業升級與新經濟產業培育相結合的開放思路。
從扶持引進 到全周期培育
“對企業,特別是新經濟企業而言,絕不會單純的因為補貼和政策而選擇發展地,企業的生存之本,永遠是市場。”而作為國內共享停車企業的領頭羊,在ETCP集團董事長譚龍看來,成都具備這種市場,“是新經濟企業最好的試驗場”。
作為引領醫聯從一家成都本土企業成長為“獨角獸”企業的帶頭人,就像王仕銳在談到醫聯是如何一步步發展壯大時所說,除了緊緊跟隨醫療行業國家政策的變化外,醫聯的成長也離不開地方政策的扶持與發展環境的助力。
而此次天府新區公布的“島十條”,進一步強調“全周期”和“給場景”。可見其目標,更能幫助獨角獸企業在成長過程中,營造城市的“試驗場”。
創新和試錯總是相伴而生。人們不斷試錯,才可能打開創新空間。
剛剛過去的2018年,是新經濟公司境外IPO的大年,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赴港股或美股上市的互聯網公司多達22家,其中有17家是“獨角獸”公司。公開報道顯示,這些公司上市后表現,并非都盡如人意。于是,諸如“警惕‘毒角獸’”等觀點漸起。
作為“局內人”,譚龍對于新經濟發展中的陣痛有著自己的見解:“新經濟企業發展的前期,一般很難有盈利,更甚者可能連收入都沒有。所以市場擔心這一類公司‘講故事’導致資本泡沫也是正常的。”
但他認為,在警惕部分新經濟企業“過熱”的同時,也不必走入另一個極端——“談獸色變”。“市場理性容錯才能夠使新經濟可持續發展,我們應該正視新經濟企業前期發展階段的問題,簡單地做出‘好人壞人’的判斷是片面的。”
“目前來看,宏觀經濟和資本市場的復蘇需要一定時間”。在梧桐樹資本創始合伙人、總裁劉乾坤看來,對投資機構而言,不應盲目去追“獨角獸”,而更應該自己去培養“獨角獸”。
而投中研究院院長國立波同樣認為,“‘獨角獸’不是洪水猛獸”——培養和發現‘獨角獸’,往往是投資機構獲得高收益的保證。”
實際上,同投資機構一樣,天府新區在此時公布“島十條”,是理性開放地看待新經濟企業發展的體現。同時,這也是城市在當下的行業環境下練內功,從孵化成長壯大成熟,全周期地去培育和發現“自己的獨角獸”的最好例證。
要發展城市產業,胸襟和目標是其一。獨角獸島的信心,還離不開建設“公園城市”的優勢。
全球城市競爭力項目主席、美國巴克內爾大學經濟系教授彼得·卡爾·克羅索就認為,整體來看,成都自身的“宜居”優勢、城市的綠化,都是吸引人才、企業的利器。在他看來,未來城市的競爭將是新經濟的較量,成都抓準這個核心點,有助于增強城市競爭力。
而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原院長李曉江進一步指出,“獨角獸島”所在的興隆湖片區,是成都城區以南生態環境最好的區域之一,更是整個天府新區的綠心——而“有風景的地方就有新經濟”。
“新加坡規劃之父”劉太格,同樣看好獨角獸島對于新經濟企業的吸引力。“‘獨角獸島’是天府新區的一部分,我覺得成都絕對有條件促進獨角獸企業的發展,而這個選址將有望吸引不少科學家和企業前來”。
說到底,行動才能讓這些優勢落到實處。正如克羅索所說,對于這座城市,“一定要用行動讓外界感受到發展新經濟的決心和成效”——而實際上,類似“島十條”的政策,可謂正是體現這一決心的實際行動之所在。
據了解,2018年5月,商湯科技繼續保持全球總融資額最大、估值最高的人工智能獨角獸地位。2018年12月,成都商湯科技有限公司在天府新區新經濟產業園舉行公司落成揭牌儀式,標志著商湯未來創新中心暨“一帶一路”總部項目正式投運,這是落戶天府新區新經濟核心發展區——“獨角獸島”的首個“獨角獸”企業項目。“天府新區具有一流的戰略定位、城市規劃、產業發展潛力,商湯科技非常高興能落戶于此。”徐立如是表示。
從“背后的服務者”到“同行的合伙人”
克羅索在到訪成都時曾感慨,“這里會主動向新經濟的發展伸出援手,甚至積極扮演服務者的角色:你們發展需要什么?我能為你做什么?”
但成都的新經濟發展,不僅只靠扮演背后的“服務者”,更是身體力行地成為了與新經濟企業同行的“合伙人”——“島十條”便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在新經濟企業俱樂部秘書長、新經濟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周濤的眼中,城市中新經濟的發展,需要的“不僅是政府站在企業背后鼓掌、助威,而是政府能夠與企業站在一起,主動對接企業的需求,成為企業某種意義上的合伙人,幫助企業發展,共同完成產業鏈的建設、營商環境的營造。”
而作為企業方,在譚龍看來,成都做到了。“成都的‘合伙人’提議,不是說說而已。”他感慨道,“成都是真的像生意合伙人一樣,會盡力幫助我們解決發展中的難題,甚至主動為企業的發展出謀劃策。”
此次天府新區公布的“島十條”,也正是根據企業的愿望和需求而量身定制,是這種“合伙人”模式更具體的實踐。
天府新區成都黨工委副書記邱旭東在昨天的新聞發布會上就明確指出,為支持新經濟企業在天府新區茁壯成長,“島十條”正是針對獨角獸企業和準獨角獸企業等新經濟細分領域的差異化需求,“而特別定制的”。
據了解,在該《政策》擬制規程中,天府新區即是根據新經濟和獨角獸企業的成長特性,“分層分級、精準決策,實施獨角獸企業梯度培育計劃”。目的,就是力圖用深化“放管服”改革的新舉措,構建法制化、便利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引進和培育一批獨角獸企業,打造一批世界級的產業集群。
為了厘清企業需求和潛在問題,天府新區對標全國先行發展城市關于新經濟企業、高新技術產業、獨角獸企業相關培育政策,從中精選了19份文件進行專門解剖分析,提煉契合新經濟企業發展壯大的十大要素。
此外,天府新區《政策》擬制方將每一次會議修改成果,書面發送至各相關部門、直屬單位及天投集團征求意見,前后累計收到意見216條。
縱然,作為政策的創新,“摸著石頭過河”的“島十條”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我們有理由期待,從提供補貼的“服務者”、到提供場景的“合伙人”,從細分領域的對口扶持、到全生命周期的培育模式,待未來“島十條”相關落地細則出臺,這種轉變和嘗試,將為新經濟的發展提供一個樣本思考和答案。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