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見聞 2019-02-17 06:51:11
無論你是貧窮還是富有,無論你是上班族還是失業中,每個月什么都不做,就能收入4000多元人民幣,是什么樣的體驗?
1516年,托馬斯·莫爾(Thomas More)在《烏托邦》一書中寫道:“與其實施這些可怕的懲罰,還不如給每個人提供一些謀生的手段,這樣就不會有人在可怕的情況下首先成為一個小偷,然后變成一具尸體。”
莫爾討論的正是普遍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UBI)這一社會政策的雛型,他認為毫無意義的死刑判決無助于減少偷竊和暴力,更好的替代措施是普遍收入。
如今,這一烏托邦式的理念正在照進現實。
芬蘭剛剛結束了一個為期兩年的“派錢”試驗,初步結論是:錢確實能帶來幸福感,但并無助于促進失業人群重返就業市場。
實際上,不同國家都曾經或正在嘗試在有限程度上引進無條件收入,例如肯尼亞、納米比亞、印度和部分歐洲國家。
在肯尼亞西部的一個村莊,一場有史以來持續時間最久、覆蓋面最廣的UBI試驗正在進行中。在截至2028年的12年里,有來自200個農村地區的兩萬名成年人每月將獲得22美元的無條件收入;意大利政府也將于今年開始實施“全民基本收入”政策;荷蘭烏得勒支市也在進行一項名為Weten Wat Werkt的基本收入研究。
隨著自動化浪潮的到來,面對機器人搶飯碗的擔憂,UBI作為社會保障層面的應對方案也獲得了廣泛支持。
然而,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實行過真正意義上的普遍基本收入。
什么才是真正的普遍基本收入?什么都不做就有錢拿是什么樣的體驗?UBI政策有哪些好處,又有哪些弊端?
不妨從剛剛結束的芬蘭試驗說起。
芬蘭現行的社會保障制度是經過幾十年的時間逐步建立起來的,但隨著工作的形式越來越多樣化,社會保障體系也開始不適應現代要求,而且名目繁多的補貼和復雜冗長的申請流程引發了不少抱怨。
芬蘭政府希望基本普遍收入政策相對該國現有的失業保險項目,能夠創造更大的靈活性,讓人們在不失去福利的情況下,積極尋求就業,接受即便是低薪或臨時性的工作。
這項試驗的具體的操作方式是這樣的:芬蘭政府在國內挑選出2000名年齡在25-58歲之間的失業人員,并向他們提供每月560歐元(約4300元人民幣)的“普遍基本收入”。
該項資金的發放沒有任何條件,即無論這些失業者是否重新找到工作,他們都會收到付款。相比之下,失業金福利則會因為就業狀態和收入情況不同而有所變化。
該試驗始于2016年12月,于2018年12月結束。
![]()
僅從2017年的數據來看,相比于照常接受其他一般福利的對照組而言,實驗組的年度平均工作時長幾乎沒有受到任何提振——前者為49.25天,后者僅提高0.39天,達到49.64天。此外,實驗組的全年總收入為4230歐元,比対照度低了21歐元。
從提振就業的角度,這項實驗目前看起來是失敗的。不過積極點來看,至少獲得基本收入也沒有導致人們減少工作。普遍基本收入的反對者一直擔心,免費的收入會讓人們變得懶惰,更加遠離就業市場。芬蘭的實驗結果或許能讓他們稍微松口氣。
同時,本次試驗也取得了一個意料之外的研究結果。報告顯示,盡管就業并未得到明顯提振,但UBI實驗組的主觀幸福感較對照組出現了明顯的提升,在對未來生活狀況改善的信心,以及尋求工作的興趣方面均超出對照組逾10個百分點。
芬蘭社會保障局(Kela)首席研究員Minna Ylikanno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接受UBI的失業者感到“壓力癥狀減輕,集中精力的困難更少,健康問題也更少了,同時,他們對自己的未來更具信心”。
以上只是初步結論,有關這項試驗的完整報告將于2020年發布。
每個月什么都不做,就能拿到560歐元,這聽起來是天上掉餡餅的好事,但并不是所有芬蘭人都樂于參加這個試驗項目。
原因很簡單,這筆錢比芬蘭政府每個月發給失業人員約640歐的失業金要來得少。
因此為了保證被選中的人都能參與這項試驗,芬蘭憲法委員會甚至還專門通過了一部UBI試驗法,將參與試驗變成了公民的法定義務。
樂于參與這項試驗的人將這個體驗形容為“中了樂透”,西尼·馬提寧(Sini Marttinen)就是其中之一,她在接受VOX采訪中表示,“這給了我開創自己事業的安全感。”
另一位“樂透中獎者”是自由職業者、作家Tuomas Muraja。芬蘭這項試驗吸引全世界媒體的關注,Muraja作為參與者也接受了BBC等多家媒體的采訪。
在被問及基本收入試驗驗如何改變了你的生活時,Muraja的回答是:“從經濟層面來說,沒有改變。”因為芬蘭是一個高福利國家,即便沒有固定工作,也會有各種補貼來為公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但相比傳統的福利體系,Muraja更喜歡獲得普遍基本收入,他稱參與這個試驗已經對他產生了非常積極的心理影響。
在原來的失業保障體系下,Muraja總是拒絕一些收入不高的短期工作邀請,因為這可能導致他失去一些福利,之后需要重新申請,而且申請過程要填一堆復雜的表格。
在普遍收入體系下,則完全不存在這些困擾。Muraja可以放心地參加一些報酬不高的活動,來宣傳他的作品,而不用擔心福利被減少,或者延遲支付。
此外,在原有的失業救濟體系下,申請人需要報告每一項收入,而普遍收入則不這么要求。Muraja稱這讓他可以專注于寫作和求職,“感覺就像基本收入增加了自由,使社會更加平等。”
普遍基本收入的想法最早可追溯到中世紀的歐洲,隨著發達國家陸續結束后工業轉型,這一制度的呼聲越來越強,在多個歐洲國家引起討論。
普遍基本收入是指政府或團體組織定期發放給全體成員一定金額的錢,以滿足基本生活條件。
它有許多化名,例如無條件基本收入(Unconditional Basic Income),又或者在英國被稱公民基本收入(Citizen's Basic Income),在美國和加拿大則稱之為基本收入保障(Basic Income Guarantee)。
但無論它被叫作什么,一般都要滿足以下這些條件:
普遍性:發放給全民。
無附加條件:基本收入可能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有所變化,但不會受到其他條件的影響。因此,相同年齡的每個人都將獲得相同的基本收入,無論性別、無論是窮人還是富人、無論是在職人員還是失業人員,更不會因為收入高低、家庭結構又或者對社會的貢獻不同而有所不同。
以個人為基礎:基本收入以個人為對象支付,而不是以夫妻或者家庭為單位。
以金錢方式支付:這讓個人可以自行決定自己的需求,而不是提供食物或其他物資。
自動發放:基本收入將定期,每周或者每個月,自動存入公民的銀行賬戶。
不同的人對普通基本收入有不同的夢想。UBI作為一種社會保障形式,其經典目標是減少不平等和消除貧困。
UBI還加強了個人層面的經濟自由,無條件收入提高了個人與雇主的議價能力,勞動合同變得更接近自愿,人們將不用被迫接受沒有效率的工作來滿足他們的生存需求。工人和雇主之間的權力關系變得不那么不平等,因為工人有退出的選擇。
UBI也有助于提高政府的效率。相比于明目繁多的有針對性的福利計劃,UBI的普遍性使得政府不需要投入過多精力來審核資質,并且能夠幫助減少腐敗。
而近年來,隨著自動化熱潮的蔓延,UBI的理念在科技界大受歡迎。在硅谷,機器人取代人工的擔憂推動一些行業大佬提倡基本收入,這其中就包括了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
基本收入的支持者通常認為,無條件的安全感可以幫助人們擺脫貧困,給他們時間申請工作或學習基本的新技能。在自動化時代,機器人越來越多地取代人類工作的趨勢下,這一點越來越重要。
此外,隨著人類勞動被技術所取代,工資收入和購買力將會下降。UBI將彌補購買力的下降。
反對人士們擔心,UBI的實施成本太高,而且會鼓勵一種“不勞而獲”的文化。
反方一般認為經濟回報應該建立在實際創造經濟價值的基礎上。普遍基本收入可能會讓人們變得懶惰,并滋生依賴性。他們可能會選擇退出勞動力市場。而且沒有人能保證額外的收入會花在教育、健康等方面。這些錢很可能會花在酒精、煙草、毒品等充滿誘惑的商品上。
成本問題也是推行UBI的一大阻礙。由于人口眾多,政府的財政負擔將是沉重的。如果UBI的資金來自更高的稅收,尤其是間接稅,它將導致通貨膨脹。這反過來又會降低人們的購買力。
此外,有保障的最低收入可能會減少某些必要但缺乏吸引力的行業的工人數量,并提高這些行業的工資。例如,由于沒有愿意在別人的農場工作的工人,農業工人的工資可能會增加。
針對一些國家寄希望于UBI來改進福利體系,經濟學家格雷絲•布萊克利(Grace Blakely)反駁道,“如果我們的經濟體系不進行根本的結構性改革,UBI將只是一種糊在裂縫上的橡皮膏”。
雖然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全面鋪開推行UBI,但有限程度的試驗曾經或正在在多個國家和地區展開。
從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納米比亞的貧困地區Otjivero-Omitara進行了在發展中國家普遍基本收入的第一次重大試驗。所有60歲以下并已登記居住在該地區的居民每月均可獲得無條件收入。
項目倡導者對該試驗的分析顯示,盡管移民數量顯著增加,但貧困率和兒童營養不良率下降,創收活動率和兒童入學率上升。居民的平均收入得到了增長,超過基本收入的39%,許多接受基本收入的人都能夠創辦自己的小企業,比如面包烘焙、制磚和服裝縫制等。
這個試驗也為減少犯罪作出了貢獻。據當地報告,總體犯罪率下降了42%。
在印度,2020年到2011年間,非政府組織SEWA也在中央邦Madhya Pradesh開展了一次UBI試驗。來自9個村莊的6000多名村民每個月都會固定收到一筆無條件收入,持續時間為18個月。這個試驗發現,與對照組相比,試驗組在一系列指標上出現了改善,包括金融包容性、住房和衛生、營養和飲食、健康、教育等。
華爾街見聞 葉楨
封面及文中圖片均來自攝圖網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