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2-12 00:16:10
熊錦秋
昨天(2月11日)是春節長假后首個交易日,A股迎來“開門紅”。截至收盤,上證綜指漲1.36%報2653.90點,時隔一年后再度站上半年線;深證成指漲3.06%報7919.05點,創業板指大漲3.53%報1316.10點。兩市放量成交近3200億元。
不過,就在節前,A股市場一度還十分低迷,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股市供求關系嚴重失衡,明顯供大于求。筆者認為,節后要延續此次A股“開門紅”帶來的“紅運”,還需要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吸引長線資金加碼績優藍籌股。
值得一提的是,日前,銀保監會發言人肖遠企表示,為更好發揮保險公司機構投資者作用,維護上市公司和資本市場穩定健康發展,銀保監會鼓勵保險公司使用長久期賬戶資金,增持優質上市公司股票和債券。筆者認為,此舉有利于提升股市買方力量,與此同時還應多措并舉,進一步改善股市供求關系。
為鼓勵保險資金入市,監管部門拿出多項支持舉措。比如2017年初,當時的保監會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保險資金股票投資監管有關事項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其中將保險機構的股票投資分為一般股票投資、重大股票投資和上市公司收購三種情形,根據不同情形實施差別監管。《通知》規定,保險機構開展一般股票投資發生舉牌行為的,應當按照證券監管法規要求及時披露相關信息,并在信息披露義務人發布公告后5個工作日內,向中國保監會提交包括投資研究、內部決策、后續投資計劃、風險管理措施等要素的報告。相應的,重大股票投資和上市公司收購這兩種情形也有相關報告要求。此次銀保監會提出,對于保險資金一般股票和重大股票投資等,依法合規加快有關備案、核準工作。這些舉措有利于加速保險資金入市進程,有利于直接增強買方力量、改善股市供求。
根據《通知》規定,保險機構應當遵循財務投資為主的原則,監管部門嚴格限制保險機構收購上市公司行為。但不管是財務投資還是戰略投資,也不管是一般股票投資、重大股票投資還是上市公司收購,其中涉及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保險機構該如何參與上市公司治理。即使持有100股股票的小股東也有參與上市公司股東大會投票等權利,保險機構持有股票數量巨大,更不能買完股票只是放在箱底,還是要參與上市公司治理的,但如何做到既切實行使其股東權利,又不淪為“野蠻人”,這個或許仍需監管部門劃出規則紅線,其中政策拿捏、監管的邊界和力度,都是保險資金等有關各方極為關注的。沒有規范指引,保險資金或有所擔憂、心里沒底,由此就難以激發進場意愿。
要改善目前股市供求,還應嚴格控制股市進口。目前每周幾家的IPO節奏似乎已無多少下降空間,這方面主要是應該控制上市公司并購重組等資產進入股市的“旁門左道”,要嚴格控制場外資產通過后門進入股市。
股市出口則更應盡快暢通。退市制度已有較大完善,比如重大違法退市制度將五大安全重大違法行為納入強制退市范疇,這對違法違規上市公司是個巨大震懾。不過,重大違法公司畢竟是少數,光靠重大違法退市制度的完善,還難以將殼公司、垃圾公司清除出場,而正是殼股、垃圾股霸占市場大量資源,形成資源浪費。為此需要進一步降低退市門檻,增強退市規則的剛性約束力,防止一些上市公司通過盈利調節等手段逃避退市。
要改善股市供求,還可從嚴格限制違法違規或涉嫌違規主體減持想辦法。2017年《上市公司股東、董監高減持股份的若干規定》規定,“上市公司或者大股東因涉嫌證券期貨違法犯罪,在被中國證監會立案調查或者被司法機關立案偵查期間,以及在行政處罰決定、刑事判決作出之后未滿6個月的”“大股東因違反證券交易所規則,被證券交易所公開譴責未滿 3 個月的”,不得減持股份。執法部門以及證券交易所應強化執法監管,要形成“處罰一批、立案調查一批、限制減持一大批”的局面。尤其對打擦邊球的,比如忽悠式增持或回購、忽悠式承諾、模糊誤導性陳述等,這些主體的行為更加可惡,既想逃避法律打擊,又想牟取利益,對這些主體也應立案調查,最起碼可以遲滯其減持進程,為市場減輕部分危害。
總之,當前應充分利用市場機制,既吸引長線資金加碼績優藍籌股,同時減少垃圾股、違法違規股的市場供應,由此求得股市供求關系的基本平衡。
(作者為財經時評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