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2-12 00:15:54
每經記者|袁園 每經編輯|廖丹
隨著保險業2018年行業數據的出爐,各家險企的經營數據也浮出了水面。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壽險公司“馬太效應”依舊顯著。
作為壽險市場“老六家”的中國人壽、平安人壽、太保壽險、泰康人壽、太平人壽、新華保險在2018年合計實現保費收入17793.2億元,市場份額占比達到51.5%,較2017年的50%有所增長,占據了壽險業的“半壁江山”。
而在“老六家”繼續占領市場份額之際,中小型險的生存則顯得有所窘迫。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2018年,91家壽險公司中近八成公司總保費市場份額均不足1%。此前,新華保險原董事長萬峰曾預言過,未來市場的格局會發生很大變化,壽險業的競爭將主要在“老六家”之間展開。

▲2018年壽險市場“老六家”總保費收入及市場份額(單位:億元)
“老六家”市場份額進一步提升
行業在轉型,從業機構也都沒閑著,只是行業轉型和發展落實到不同機構上面,卻顯得有所不同。
作為行業的老大哥,“老六家”受“134號文”影響有限。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人壽、平安人壽、太保壽險、泰康人壽、太平人壽、新華保險總保費收入分別為5987億元、5582.3億元、2120.7億元、1517.9億元、1288.5億元和1296.8億元,合計實現保費收入17793.2億元,合計市場份額達到51.5%。
對比2017年數據可以看出,“老六家”的市場份額進一步提升。2017年,中國人壽、平安人壽、太保壽險、泰康人壽、太平人壽、新華保險總保費收入分別為5893億元、4677.1億元、1862億元、1625.1億元、1185.6億元、1142.9億元,共實現保費收入16385.7億元,合計市場份額為50.6%。
此前,在“134號文”出爐之時就有業內人士預言,未來的市場競爭必然是“老六家”之間的競爭。從2018年的行業數據來看,這一預言也在慢慢實現。“‘134號文’對大公司影響小于對中小型公司的影響,尤其是中小型公司,下一步一定要做好現金流風險的防范。”新華保險原董事長萬峰曾表示,作為壽險市場的主力軍,未來“老六家”的市場份額會進一步上升。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老六家”市場份額在上升,但是“老六家”內部的競爭也是不容忽視的。從數據來看,壽險業的老大之爭依舊激烈,作為壽險業的一哥,中國人壽的市場份額有所下降,從2017年的18.2%下降至2018年的17.3%,但依舊穩坐頭把交椅,而平安人壽緊隨其后,市場份額從2017年的14.4%上升到16.2%,保費規模和市場份額直逼中國人壽。
而緊隨其后的太保壽險、新華保險、泰康人壽和太平人壽之間的競爭也十分激烈。太保壽險2018年的市場份額從2017年的5.7%上升至2018年的6.1%,依舊穩居“老六家”中的第三位,2017年“老六家”中市場份額墊底的新華保險已經完成轉型,保費規模也逐步回升,市場份額從2017年的3.5%上升至2018年的3.8%,排名第五位。隨著新華保險席次的上升,太平人壽成為“老六家”中保費收入和市場份額的最末位,為3.7%。
而從險企的經營模式來看,目前“老六家”主打個險渠道。例如,近年來,平安人壽個險保費收入占總保費收入持續維持在九成左右;國壽股份一方面則持續加大個險投入,另一方面也持續壓縮銀保躉交保費收入;太保壽險近年來也持續加大個險投入,并壓縮銀保渠道。
72家壽險市場份額不足1%
彼長則此消。在“老六家”占領市場份額的同時,中小型險企的生存空間卻被進一步壓縮。據記者梳理,2018年有25家險企的原保費出現負增長,有19家負增長超過20%,有8家負增長超過50%。保費同比下滑幅度較大險企包括和諧健康、華匯人壽、安邦人壽、東吳人壽等。
除不少人身險公司保費出現負增長之外,2018年絕大多數中小險企份額均低于1%。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顯示,去年91家壽險公司中,有72家公司總保費市場份額均不足1%。那么,制約中小型壽險企業發展的原因是什么呢?
從麥肯錫發布的《紓困突圍——中國中小保險企業破局之道》來看,中小保險公司亟需解決外部競爭和內部經營兩大挑戰:外部而言,監管收緊,粗放模式不再。未來,良性的進入和退出機制將逐步形成,行業的優勝劣汰會更加明顯,中小保險公司的壓力也會進一步增大;內部而言,中小保險公司面臨內部治理不穩定、基礎投入長期不足、產品開發動力較弱、渠道管理上對第三方的依賴性高、客戶經營薄弱,以及品牌經營理念淡薄等挑戰,相較于大公司處于劣勢。
麥肯錫表示,對于中小保險公司而言,市場競爭充滿挑戰,但未來機遇大于挑戰,中小保險公司要做到“小而美”,切忌“小而全”:“小而全”往往容易顧此失彼,導致資源分散,最終業務缺乏特色,成為“沉默的大多數”中的一員;要做到“小而美”,中小保險公司首先要對自身稟賦和短板有清醒的認識,然后發揮稟賦,規避短板,并在這一基礎上強化客戶經營,建立鮮明的品牌形象,聚焦差異化的價值主張,真正做到紓困突圍,茁壯成長。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