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1-31 22:13:17
另外,2018年前20強券商月均主動管理規模合計3.04萬億元,相比2017年減少了3644億元。月均主動管理規模前三名分別是中信證券、國泰君安資管和廣發資管。
每經記者|陳晨 每經編輯|何劍嶺
今日(1月31日)晚間,中基協披露了前20強券商私募資產規模情況。據統計,2018年前20家券商私募資管月均規模合計9.35萬億元,相比2017年減少了2740億元。月均規模前三名分別是中信證券、國泰君安資管和華泰證券資管。
另外,2018年前20強券商月均主動管理規模合計3.04萬億元,相比2017年減少了3644億元。月均主動管理規模前三名分別是中信證券、國泰君安資管和廣發資管。
不難看出,2018年前20強的主動管理規模占比為32.5%,相比2017年下滑了2.9個百分點。其中,(有可比數據的情況下)主動管理規模占比前三的分別是華融證券、廣發資管和光證資管,均在40%以上。
中基協披露數據顯示,前20強券商2018年私募資產管理月均規模合計達9.35萬億元,相比2017年減少了2740億元。此外,中基協數據昨日披露證券行業私募資管規模為12.91億元,如此看來,前20強占比達到七成。
火山君(微信公眾號:huoshan5188)進一步發現,縱觀全年,2018年前20強券商私募資管月均規模在一季度突破10萬億元達到峰值后,在三季度跌破9萬億元為8.91萬億元,達到2018年谷值。不過,經過四季度的增長,這一數字重回9萬億元之上。

圖片來源:火山君整理
具體來看,2018年,前20強券商私募資管月均規模均在2000億元以上,其中中信證券、國泰君安資管和華泰證券資管居于前三,分別為1.55萬億元、8128.54億元和8124.21億元。值得一提的是,與2018年三季度相比,僅第一創業私募資管規模在四季度下滑,其余19家都有增長,尤其是華泰證券資管,環比增長了1016億元,而其余增長金額都在500億元以下。

證券公司私募資產管理月均規模前20名(2018年)(圖片來源:中基協官網)
不過,與2017年末相比,前20強券商私募資管月均規模排名的變化則相當大。比如2017末時,中泰資管位列前20強,但并沒有保持到2018年末;而方正證券恰好相反,出現在2018年末前20強榜單中。
另外,在月均資產增減金額上,差異也非常明顯。在有可比數據的19家券商中,相比2017年末,招商資管在2018年資產管理規模增長了1088億元;此外,中銀國際、申萬宏源也增長超過500億元。相反,海通資管、華福證券和廣發資管的資產管理規模在2018年卻下滑超過1000億元。
接下來再看私募主動管理規模數據。中基協披露,2018年前20強券商月均主動管理規模3.04萬億元,相比2017年減少了3644億元。同月均規模一樣,券商私募月均主動管理規模也是在2018年一季度達到全年峰值后,在第三季度達到谷值,跌破3萬億元,然后在四季度逐漸回升到3萬億元以上。
具體來看,2018年月均主動管理規模前三名分別是中信證券、國泰君安資管和廣發資管,分別為6020.51億元、3099.27億元和2606.05億元。另外,華泰證券資管也超過2000億元。不過,與前述過千億元的券商相比,前20強中還有8家主動管理規模未超過1000億元,如浙商資管、銀河金匯、長江資管等。

證券公司私募主動管理資產月均規模前20名(2018年)(圖片來源:中基協官網)
火山君(微信公眾號:huoshan5188)注意到,浙商資管在2018年三季度時尚未進入主動管理規模前20強榜單,在四季度頂替長城證券進入,而后者則無緣前20強榜單。另外,在四季度,國泰君安資管主動管理規模增長了93億元,華融證券和中銀國際也分別增長了83億元和70億元。但與此同時,申萬宏源卻減少了67億元。
不過,就2018年全年來看,前20強中僅有招商資管和國泰君安資管的主動管理規模出現了增長,分別增長了148億元和28億元,其余均減少。尤其是廣發資管,減少了1021億元,其次是中銀國際,減少了900億元。另外,中信證券、中泰資管和華融證券也減少了200億元以上。
不過,到底各家主動管理規模占比情況如何呢?據火山君(微信公眾號:huoshan5188)統計,前20強中,有13家既有月均規模數據也有月均主動管理規模數據。這13家中,2018年主動管理規模占比最大的是華融證券,占比達65.53%;其次是廣發資管和光證資管,主動管理規模占比分別達到58.48%和41.99%;其余10家均不及40%。
火山君(微信公眾號:huoshan5188)發現,與2017年相比,海通資管主動管理規模占比提升幅度最大,相比2017年提高了8.39個百分點。2018年,海通資管主動管理規模占比為28.07%,而2017年僅有19.68%。此外是中信證券,提升了0.34個百分點。相反,中銀國際2017年主動管理規模占比為31.64%,而2018年占比僅有13.98%,大幅下滑了17.66個百分點。
此外,華融證券、廣發資管和光證資管等,2018年主動管理規模占比均有所下滑,下滑幅度均在8個百分點以內。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