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1-25 16:40:36
國資委日前選擇航天科技、中國石油、國家電網、中國三峽集團、國家能源集團、中國移動、中航集團、中國建筑、中國中車集團、中廣核等10家企業作為創建世界一流示范企業,并提出力爭用3年左右時間在部分細分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實質性突破,在整體上取得顯著成效。
每經記者|李可愚 每經編輯|陳旭
1月25日,國企改革領域再傳重磅消息:國資委當天召開中央企業創建世界一流示范企業座談會,國資委相關負責人在會上表示,目前選擇航天科技、中國石油、國家電網、中國三峽集團、國家能源集團、中國移動、中航集團、中國建筑、中國中車集團、中廣核等10家企業作為創建世界一流示范企業。
國資委提出,要對標世界一流企業,示范企業要研究制定實施方案,明確企業長遠戰略規劃和目標,確定實施重點、主攻方向和實現路徑,形成“頂層設計”和“路線圖”,力爭用3年左右時間在部分細分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實質性突破,在整體上取得顯著成效。
近一段時間以來,國企改革領域可謂好戲連臺。
此前在2018年12月28日,國資委正式對外發布了新一輪中央企業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試點的全名單。在未來的國資監管架構中,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將處于國資委和國企之間“居間”的位置,充當政企分開的“隔離層”。
2019年1月16日發布的消息顯示,國資委近日印發《中央企業工資總額管理辦法》。隨著這份文件的出臺,以往被國企員工和外界詬病較多的央企工資產生方式死板、部分央企工資增長過快、央企工資內部分配不均衡等問題,將有更為明確的解決方案。

圖片來源:新華社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對國企改革就已經明確提出:要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
世界一流企業是全球企業群體中最優秀的企業,具有競爭力強、市場價值大、國際化水平高、社會影響力廣等特征。世界一流企業在全球經濟發展中發揮著引領、支撐和融合作用。是否具有一批世界一流企業,已成為衡量一國經濟強弱的一個重要指標。
為什么國有企業要成為創建世界一流企業的“排頭兵”?記者注意到,數據顯示,我國國有企業普遍具有巨大的規模。例如,在2018年發布的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中。由國務院國資委監管的48個中央企業上榜,正好相當于目前央企總數的一半。此外,還有11家財政部出資企業上榜,24家地方國有企業上榜。
而從此次入選的10家試點企業的規模、營收、排名等各項數據來看,選擇他們來承擔創建世界一流企業的目標,可謂是恰如其分——根據去年7月發布的2018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顯示,除中國三峽集團和中廣核外,其余8家試點企業均位列世界500強排行榜之中,其中排名最高的國家電網位列世界第二,僅次于國際零售巨頭沃爾瑪。
不過記者也注意到,從各項分項指標來看,我國大型國企央企雖然在規模上名列世界前茅,但在很多方面距離世界一流企業還有差距。
比如說,以此次入選試點的中國石油為例,雖然其在世界500強中的排名已超過老牌國際石油巨頭——荷蘭皇家殼牌石油公司,但數據顯示,中石油虧損規模達到6.9億美元,而殼牌的利潤則達到129億美元。
要建設世界一流示范企業,這些企業未來將在哪些領域開展深入改革?
記者注意到,從目前披露的改革內容來看,10家試點企業將在聚焦主業的基礎上強化企業發展的自主性。
國資委主任肖亞慶在2018年4月召開的一場活動上指出:“國有企業同世界一流企業相比,還有相當的差距,我們無論是在管理、技術、核心競爭力上還都需要作出更大的努力。”他表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跨國公司大多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就是專注主業、突出主業。盲目鋪攤子,不突出主營業務,即使在短期內能有些成效,但長期看也會缺乏后勁,所以在長期發展的過程中必須堅定不移聚焦主業。
國資委研究中心研究員周麗莎對記者分析稱,在改革試點中,企業可自主決定發展規劃和年度投資計劃,圍繞主業開展的產業鏈延伸業務和商業模式創新業務,視同主業投資;在主業范圍進行股權投資按年度向國資委進行事后備案。
試點企業對戰略新興產業子企業,對特殊高端人才,可實行市場化薪酬和專項獎勵,工資總額單列,不納入集團工資總額。此外,試點企業還可以自主決策下屬企業混改、職工持股事項,只需向國資委事中備案即可。
而從目前已經確定入選的各家試點企業有關表態來看,聚焦主業也是它們創建世界一流企業的抓手。
例如,作為以核電為主業的央企,中廣核深改辦主任、戰略計劃部總經理方春法此前表示,將瞄準一流的發電業績、一流的WANO指標(核電性能指標)、一流的電站管理能力和一流的科技研發實力,結合實際制定實施方案,明確具體指標和舉措,推動落實。力爭用3~5年時間,率先在核電領域成為創新能力強、質量效益優、規模體量大的世界一流企業。
而另一家試點企業國家電網則提出,2019年要持之以恒地建設運營好以特高壓為骨干網架、各級電網協調發展的堅強智能電網,同時要充分應用移動互聯、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和先進通信技術,實現電力系統各個環節萬物互聯、人機交互,打造狀態全面感知、信息高效處理、應用便捷靈活的泛在電力物聯網。
(封面圖片來源:新華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