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1-18 09:31:05
中國央行公開市場進行100億元28天期逆回購操作,100億元7天期逆回購操作。今日公開市場無逆回購到期。公開市場全周凈投放規模創紀錄新高。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劉國梅 攝
1月18日,央行公開市場將進行100億元7天期、100億元28天期逆回購操作。今日無逆回購到期。
昨日,央行單日開展4000億元逆回購。本周,央行已經連續5天通過逆回購向市場投放資金,累計規模達到1.26萬億元,其中還疊加了15日的降準。
因本周累計有1100億元逆回購到期,央行本周實現凈投放11600億元,央行公開市場凈投放創歷史新高。若考慮MLF的口徑,因周二有3900億元MLF到期,本周累計凈投放7700億元。
連續逆回購操作的影響開始顯現,資金面重回寬松,17日代表性的7天期回購利率DR007再度跌至2.55%以下,與央行7天期逆回購操作利率形成倒掛。截至目前,銀行間質押式回購市場上(存款類機構),7天期DR007報2.54%,跌7個基點;隔夜品種DR001下跌3個基點,報2.25%;14天期DR014最新報2.41%,下跌4個基點。
從歷年規律看,1月份是稅收大月。本周則處于1月份稅收高峰期,稅款集中清繳入庫由此造成的流動性回籠效應較為明顯。另外,本周還有3900億元MLF和1100億元央行逆回購到期,國債發行繳款也會耗用一部分流動性。
往后看,稅期因素的影響有望逐漸減弱,但進入1月下旬,春節前現金投放的壓力將開始增加,地方債發行提前啟動也會推高財政庫款,流動性管理仍面臨一定的壓力。不過,央行對此已有前瞻安排。央行已預告,將在1月中下旬實施TMLF和普惠金融定向降準,預計這兩項將投放資金5000億元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本周以來,央行多次開展逆回購操作,均搭配使用7天和28天期品種,且28天期交易量占比逐漸超過了7天期,目前28天期逆回購已可跨春節,有助于滿足部分機構對跨節流動性支持。隨著春節臨近,央行可能還會重啟14天逆回購操作。
從效果來說,這種安排符合央行行長易綱此前對“穩健貨幣政策要松緊適度”中關于“度”的解釋。近期從商業銀行反饋回來的信息也顯示,今年開年以來整體資金面也較去年更為寬松。這意味著,從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來講,央行到金融機構這一段已經打通,未來政策整體的效果要顯現出來,則要看金融機構到實體經濟這一段能否有效傳導下去了。
去年12月份新增信貸規模達到1.08萬億元,顯示這種傳導的效果已經在逐漸顯現。但也有一些細節值得關注,比如當月票據融資規模依然比較高,這顯示銀行整體的風險偏好依然比較小,同時市場有效的信貸需求也難言充裕。從上海票據交易所的統計數據來看,今年以來電子票據的開立量和貼現量都在大幅上升,這與以往多次逆周期調節初始階段的情況極為相似:由于整體的資金環境寬裕,外加銀行開年的信貸額度寬松,信貸供求兩方面都有動力去做大票據業務。
從以往的經驗來看,一旦商業銀行的信貸結構中貸款的增量開始上升,并開始擠壓票據融資的規模之時,往往就是整個實體經濟從低谷中走出來的信號。其邏輯也很簡單,因為貸款利率不僅價格比票據融資要高,而且其辦理程序也較票據融資更為繁瑣。相比較開立被稱為“軟貸款”的銀行承兌匯票,銀行在發放“硬”貸款的時候更加看重企業的凈資本回報率是否能夠持續。從宏觀的角度這就意味著,一旦企業部門的凈資本回報率回穩,那么其對內對外融資渠道將更為通暢,經濟整體的回暖趨勢就將得以持續向前。從以往的經驗來看,從貨幣環境轉向寬松到企業盈利能力回穩,這個過程仍然需要時間。
今年唯一有可能存在的例外情況,是資管新規在各個金融子行業的進一步落地,會不會繼續與整個宏觀周期產生摩擦效應。從過去幾年的市場情況看,資管市場是除信貸和債券之外,企業部門從金融市場獲得融資的另外一個主要渠道。目前的問題是,資管市場過去幾年的無序發展已經觸及金融穩定這條底線,盡管資管新規的落地實施目標是在于規范市場,但這個過程不可避免會影響到一些以往能夠走通的企業融資渠道。如何統籌考慮宏觀經濟的形勢變化,平衡好促發展和防風險之間的關系,這也是監管部門在政策制定中要面對的一個問題。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證券時報、市場公開信息等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