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見聞 2019-01-16 21:30:32
ETF屢成爆款,正是被動投資發展的真實寫照。趁著行業格局未定,公募基金巨頭們扎堆涌入,以期站穩腳跟。
2019年的“ETF大戰”或許比2018年更加激烈,而頭部基金公司的蜂擁布局,更像是一支催化劑。
目前11只ETF及聯接基金正在或將要發行募集,其中就包括工銀瑞信滬深300ETF。值得注意的是,就在40天前,工銀瑞信上證50ETF以113.50億元的首募規模成立,戶均認購規模高達141萬元,震驚行業。
此次,工銀瑞信基金再度瞄準明星寬基指數ETF——滬深300ETF,或將復制上證50ETF的“高舉高打”玩法,以期迅速打開局面。若預言成真,ETF市場格局無疑將出現新的變化。
繼40天前成立百億規模的上證50ETF后,工銀瑞信基金在ETF領域再下一子。
近日,工銀瑞信滬深300ETF發布招募說明書,宣稱將于農歷新年之后的2月11日開始募集,預期募集2個月時間。競爭本就激烈的滬深300ETF江湖,格局或將生變。
自2012年5月,華泰柏瑞、嘉實兩只滬深300ETF成立以來,滬深300ETF家族成員不斷擴容,目前已壯大至8只。當然,后來者有趕超的,也有原地踏步甚至倒退的。
華夏滬深300ETF成立于2012年底,6年時間里,規模已從6億元發展到現在的228億元,趕超“二哥嘉實”,并已具備挑戰“大哥華泰柏瑞”的底氣;另一邊,南方、廣發、國壽安保的規模卻遲遲不見大增長。

當下的ETF格局,普遍存在著“老大吃肉,老二喝湯,后來者很難發展”的局面,并且馬太效應愈加凸顯。而滬深300指數橫跨滬深兩市,其成分股涵蓋滬深主板、中小板、創業板股票,是寬基指數中的明星指數,也是有意在ETF領域深耕的基金公司,無法繞開的一個指數。
那么,工銀瑞信基金加入戰局,能夠爭得一席之地甚至后來居上呢?
回答這個問題,現在為時尚早。不過從上個月剛成立的“工銀瑞信上證50ETF”身上,可明顯感受出工銀瑞信進軍ETF市場的策略與雄心。
2018年12月8日,工銀瑞信上證50ETF發布成立公告,首募規模為113.50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規模超百億的前提下,有效認購總戶數僅為8037戶,也就是說戶均認購規模為141.22萬元。不難想見,如此高的戶均規模,顯然不是自然銷售可以達到的,必然有大額機構資金認購,且占比不小。
不過此舉一下子將工銀上證50ETF提到僅次于華夏基金的位置。目前市面上共有6只上證50ETF,華夏上證50ETF的最新規模高達457億元,一枝獨秀。除華夏、工銀兩只上證50ETF外,余下4只上證50ETF的規模很小,其中萬家、申萬菱信的規模甚至不足7000萬元。
非常之操作必有非常之雄心。工銀瑞信攜百億資金入場ETF,目標瞄準的應是未來ETF市場的第一梯隊。
如此“高舉高打”的發行策略,不免讓人對工銀瑞信滬深300ETF的首募規模抱有一些期待。
工銀瑞信算是ETF市場的后起之秀。除去剛成立不久的“工銀上證50ETF”,工銀瑞信此前僅有3只ETF產品,且首募與存續規模并不大。
2017年12月底,工銀創業板ETF成立,首募規模為2.52億元;在此之前的2009年、2010年,工銀上證央企ETF、工銀深證紅利ETF先后成立,首募規模分別為45.34億元、6.07億元。實際上,在工銀上證50ETF成立之前,工銀瑞信在ETF上的布局規模可能連行業二線水平也算不上。
如今持續加碼ETF,尤其是寬基指數ETF,除迎合資管行業發展趨勢外,這家“銀行系公募”未來的業務重點展露無遺。

較之普通指數基金,ETF也確實具備費率更低、流動性更強、可套利操作等諸多優勢。“工銀瑞信上證50ETF是公司被動產品線的重要補充,也是未來進一步發展ETF這類場內產品的重要布局。”工銀瑞信指數投資中心投資部副總監趙栩談及公司長期發展ETF的布局。
而ETF大發展與當下機構投資者占比提升正好相得益彰。根據國內ETF半年報,規模前十大股票ETF的持有人,普遍是主權財富基金(中央匯金)、券商及保險自有資金、保險及信托理財產品、QFII資金、企業年金等機構投資者。
ETF江湖先發優勢至關重要,工銀瑞信來得并不算早,好在國內ETF的發展高峰尚未到來。借鑒美國等成熟市場的發展經驗,ETF大發展后,存量市場將重新洗牌,小型機構的市場份額將會被大機構逐漸蠶食,屆時行業格局會逐漸穩定下來。
業內人士分析稱,若后續ETF產品都能復制“工銀上證50ETF”的打法,工銀在ETF領域的話語權是不容小覷的。
華爾街見聞 蘇宏波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