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12-29 21:50:00
藍箭航天創始人張昌武認為,目前民營商業航天的發展尚處“幼兒園”時期,但不論處于怎樣的階段,都應該有更多元的要素和組織推動航天的變革和創新,增強人們進入太空的能力。
每經記者|張虹蕾 每經編輯|文多
隨著科技飛速發展,太空經濟也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之一。而在商業航天領域,民營商業火箭相繼進入國家發射場,讓這一行業出現新的“拐點”。
梳理今年商業航天的發展歷程可以發現,今年中國的太空發射次數,達到了38次,占全球所有發射的33.3%,為世界第一。不過,在民營商業航天領域,入軌能力是未來需要加速探索的方向之一。
12月28日上午,環球時報與環球網聯合主辦的“2018環球趨勢大會·智趨未來”論壇上,商業航天也成為頗受關注的焦點。在這場論壇上,藍箭航天創始人張昌武回顧了中國商業火箭的奮斗歷程。他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目前國內民營商業航天的發展尚處“幼兒園”時期,但不論處于怎樣的階段,都應該有更多元的要素和組織推動航天的變革和創新,增強人們進入太空的能力。
中國民營商業航天企業從2014年開始嗅到機遇,2015年開始,衛星企業、火箭企業形成了雨后春筍之勢。短短3年時間,商業航天企業已經初步完成了從衛星設計研制、火箭研制發射到衛星在軌運營及商業化應用的“從0到1”,但相較于國外如Space X、One Web這些商業航天第一梯隊而言,還有不小的差距。
國泰君安此前的研報預測,到2020年,全球航天產業市場總額將達到4850億美元,中國市場包括運載火箭、衛星應用、空間寬帶互聯網等將達到8000億元人民幣規模。
巨大的市場之下,眾多企業紛紛跑馬圈地,商業航天的競速過程中也出現了新的“拐點”。各公司相繼推出產品,中國民營企業的衛星不僅飛向太空,公司的火箭也進入了國家發射場。
從去年開始,民營火箭企業們就爭相在發射場上“首秀”,今年的動作更是密集。4月5日,星際榮耀發射飛行高度為108公里的亞軌道探空火箭;5月17日,零壹空間完成一枚飛行高度為38公里的探空火箭發射;9月5日,民營商業航天企業星際榮耀成功發射一枚代號為雙曲線1Z(以下簡稱SQX-1Z)的固體亞軌道探空火箭;9月7日,由零壹空間自主研發的第二枚商用亞軌道火箭成功點火升空。
而據張昌武在“2018環球趨勢大會·智趨未來”論壇現場透露,民營商業航天企業也有機會推動民營的發射工位在國家發射場建設,這可為未來商業航天高頻次的發射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民營商業航天的飛速發展和整個行業環境密不可分。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今年中國的航天發射次數,達到了38次,占全球所有發射的33.3%,為世界第一。而據航空航天業界人士邢強博士統計,今年中國太空發射次數,恰好占全球發射總次數的三分之一,位居第二的美國,其發射次數為34次。這是中國第二次在全年發射次數上,站到世界第一的位置(上一次是在2016年,和美國均以22次發射,并列世界第一)。
不過,在商業航天領域,中國仍需奮起直追。邢強披露的相關數據稱,中國民營商業航天企業在今年的入軌嘗試發射僅1次,但遺憾的是,所搭載衛星未能入軌,不過這依然是民營商業航天企業一次值得紀念的嘗試。
在張昌武看來,目前中國具有人才、資本、工業體系等方面的優勢,具備誕生世界一流商業火箭的土壤。不過,即便前景廣闊,但張昌武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目前民營商業航天的發展尚處“幼兒園”時期。目前,商業航天發展依然面臨眾多挑戰,不管是火箭的可回收復用技術,還是新型推進劑、發動機的推出都讓中國航天需重新審視未來。
但張昌武同時強調,不論處于怎樣的階段,目前的現狀十分非常明確,就是應該有更多元的要素和組織推動航天的變革和創新,增強人們進入太空的能力。
一位航天企業的從業者則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隨著技術的成熟和進步,未來民營商業航天公司的發揮空間會越來越大。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