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今日報紙

每經網首頁 > 今日報紙 > 正文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馮俏彬:明年赤字率不宜破3% 減稅降費將迎新階段

每日經濟新聞 2018-12-27 23:38:05

 每經記者|張鐘尹    每經編輯|賈運可    

臨近年尾,明年的財政政策走向備受關注。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部署,宏觀政策要強化逆周期調節,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適時預調微調,穩定總需求;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實施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較大幅度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

財政部部長劉昆此前接受中央媒體采訪時表示,除年初確定的全年減稅降費1.1萬億元的政策措施外,我國又出臺了促進實體經濟發展、支持科技創新等的一系列措施,預計全年減稅降費規模超過1.3萬億元。

在今年減稅降費超預期的背景下,明年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將有哪些重點?擴大減稅降費規模的同時,如何平衡財政收支,確保各項支出?帶著這些問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專訪了國家行政學院教授馮俏彬。

增值稅或是降稅重點

NBD:您如何評價今年出臺的減稅降費政策?

馮俏彬:目前來看,今年減稅降費規模約13000億元,超出了年初預期的目標。根據今年的國際環境、經濟形勢,財稅政策作出了一些明顯的調整。

目前個稅改革成效顯著,表明財政政策確實更加積極了。在這之前,圍繞著減稅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在這次個人所得稅的改革當中,我認為減稅力度是比較大的,而且一定程度上超出了我們的預期。

根據稅務部門公布的數據,10月份僅僅是把費用減除標準提升到5000元/月后,個稅就減收了316億元,有6000萬人不再繳納個稅。對普通工薪階層來講,這次減稅是實實在在的。除此之外,今年的減稅降費舉措除了數量規模超過預期以外,我認為更重要的是,減稅降費還有一些信號意義。在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中,減稅降費將進入到一個新階段。

NBD:政策層面多次釋放將有更大規模減稅的信號,您認為2019年減稅降費的重點方向有哪些?

馮俏彬:我認為主要有三個方向:一是增值稅。這是大家都比較認可的一個方向,很可能是明年減稅降費的重頭戲。二是個人所得稅。明年1月1日起,個人所得稅六項專項扣除將落地,進入到實施過程。三是降低社保名義費率。當前我國的社保費率比較高,也構成中國企業負擔的主要方面,未來社保費率水平可能大幅度下降。

赤字率不宜突破3%

NBD:當前對于明年將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基本達成共識,您認為明年的赤字率將如何調整?原因有哪些?

馮俏彬:積極財政政策的實質是擴張型的財政政策。一般而言,有三種政策工具可以選擇:增加預算支出、增發債務、減稅。我的看法是,相較于2018年2.6%的赤字率,明年會上調赤字率,但上調的幅度以不突破3%為好。

上調的原因在于,國內面臨經濟下行壓力,穩增長成為明年經濟工作的頭等大事。但是,不能認為明年經濟要下行、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就一定要在赤字率上有重大改變。事實上,中國政府宏觀調控的政策工具箱里有各種不同的工具,各種工具之間可以相互搭配、相互支持,不一定要把寶全押在赤字率上。

此外,3%及以下的財政赤字率能夠給各方面一個信號,給地方政府一個節制投融資、嚴控債務的信號,這對當前飽受地方隱性債務之苦的中國而言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NBD:今年8月以來,地方債尤其是專項債加速發行,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有所回升,從1~8月5.3%的低點回升到1~11月的5.9%。您認為在穩基建方面,明年財政將如何發力?

馮俏彬:我認為穩基建主要有兩招。首先是依靠地方政府專項債作為擴大基建的資金來源,這也是穩基建的規范化資金來源渠道,增加專項債發行可能是未來的主要方式。其次,穩基建還可以通過PPP模式實現。在經過一輪大清理之后,目前PPP項目庫中的項目質量已有很大提高,這客觀上為新一輪積極財政政策的實施提供了充足的項目儲備。更重要的是,PPP內含的政府與社會合作的一系列制度安排與設計,可以有效地克服政府直接投資的內在弊端,提高積極財政政策的效應。

NBD:在減稅降費效應下,我們注意到,今年10月、11月的財政收入都出現了同比負增長。在明年將進行更加積極財政政策的情況之下,您認為財政支出要進行哪些改革?

馮俏彬:對于財政收入我不像現在有些觀點看得那么悲觀,看到這一兩個月的數據下降以后,就覺得財政收入不行了。我預期從明年1月份開始,財政收入下降速度將明顯放緩,甚至可能出現一定幅度的反彈性增長。

為了適應減稅降費的需要,調整支出結構,是政府部門長期努力的一項改革,或者說在實際情況中,要通過減稅降費的方式,促使政府調整支出結構、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提升財政資金的使用質量。從這個角度來說,通過減稅降費施加的壓力,可以使我們的財政支出結構更加優化,促進財政資使用金績效提高。我不認為這兩者之間有特別大的矛盾,反而認為這是一件好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