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12-27 23:37:43
每經記者|李可愚 每經編輯|王可然
2018年12月19日至21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加快國資國企改革,堅持政企分開、政資分開和公平競爭原則,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加快實現從管企業向管資本轉變,改組成立一批國有資本投資公司,組建一批國有資本運營公司,積極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快推動中國鐵路總公司股份制改造。
而2018年10月召開的全國國有企業改革座談會提出:要按照完善治理、強化激勵、突出主業、提高效率的要求,以“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的思路,扎實推進國有企業改革。
這些都預示著即將到來的2019年,注定是中國國企改革進程中承前啟后的一年。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新一年的國企改革可能會取得哪些決定性突破呢?對此,《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對國資委研究中心研究員胡遲進行了專訪。
國企改革需國家政策具體支持
NBD:今年下半年召開的國企改革座談會提出要“增強微觀主體活力”,目前國企有哪些活力不足的現象?未來一年應該在哪些方面改善?
胡遲:其實通過這些年的改革,國企的活力提升了不少。當然,如果要對照目標的話,國企還是有提升余地。國企存在“活力不夠”的現象,主要是體現在國企對市場的適應能力不足,有待提升。
當然,國企有它身份的特殊性,受到了一些限制,比如說在產品的價格和用工的方面,國企有時候調整起來不是那么靈活。因為國企生產的一些產品的價格還是由國家定價,國企的用工用人和減員方面不是那么自如。
從大方向上,國企還是要面向市場進一步提高自己,從各方面提升市場適應能力。而在國企受國家政策限制的方面,則需要國家政策的改革,來支持國企的改革。否則國企對市場的適應很難像一般的企業那樣。
NBD:此前,央行行長易綱提出,中國政府將考慮采納國企“競爭中性”原則。而要實現這一原則,需要政策層面和大環境作出哪些調整?國企自身也應該有哪些變化?
胡遲:其實我覺得,現在從政策面來說,國家的政策能夠貫徹“競爭中性”的原則,比如說提倡一視同仁,重視民營企業、外資企業的地位和作用等。
不過,現在的問題,還是可能在政策的落實上有的沒有到位。
對于國企踐行“競爭中性”原則未來應該如何落實,我覺得首先要讓各級政府在確保各個市場主體一視同仁方面的工作要深化,要做實。而對于國企本身,重要的還是放平心態,就是說把自己看成一個市場上平等的主體,現在已經沒有所謂的那些“優勢”。要有這種認識。
當然,談到國企落實“競爭中性”原則也需要分類討論。我們現在劃分了商業類和公益類的國企。對于一部分商業類的國企來說,它們完全和市場上其他所有制的企業是一樣的平等的市場主體。而其他類的國企則承擔了了一些國家的戰略政策性任務,國家應該對其有一些政策上的優待措施。
總體來說,未來對于國有企業,可能還是以前期的改革成果為基礎,實行更加市場化的經營方式,同時要放平心態。
商業二類國企或成混改突破點
NBD:此前混改已經過三輪試點,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新一年混改是否會在整個國企改革領域進行大范圍推廣?2019年,深化混改有哪些方向?
胡遲:講到新一年混改的進展,其實這也與國企的分類密不可分。現在在商業一類國企領域,也就是完全競爭行業,國企的混改應該是可以放開的,因為國企改革的有關指導意見規定:國有資本可以(在這些領域)絕對控股,可以相對控制,也可以參股。在這一類企業的混改方面,應該說政策空間已經打開,只是一個何時落地的問題。
現在混改其實要擴大的方向,主要是商業二類國企,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特殊行業或者是壟斷行業這一類的領域的企業,比如說石油、電信,包括一些軍工企業等。
目前,我們已經搞了三批混改試點。大家現在就希望在二類企業領域,通過前三批的試點,取得可復制可推廣成果,從而大面積推開。而最近國家發改委和國資委也表示,明年可能在這一領域會有大規模的動作。
另外,今年國資委在年中搞了國企改革的“雙百試點”,包含在這個計劃中的企業就比混改試點企業多得多了。所以說如果混改試點在雙百試點領域推開的話,影響的面就大了。
NBD:2019年,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的組建是否會有明顯進展?哪些行業和領域可能成為投資運營公司的發力點?
胡遲:談到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的進展,當前,這類公司在國資委監管的央企層面,只有十家試點。這些試點企業在實踐過程中也取得了經驗。那么不久前國資委領導也表示過,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試點要深化、要擴大。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就是對試點企業自主權的下放要多一些,二是要把試點企業的名單擴大。
從領域來看的話,首先作為運營公司,主要從事資產的組合工作和資產的管理工作,還包括一些央企和地方國企的重組,以及國企的去產能工作。與此同時,投資公司可能的主要發展方向是做一些新興產業。當然也要注意到,央企層面,包括各級國資委層面的投資運營公司的定位,還沒有最后定下來,可能還要有個時間,是投資公司、運營公司還是實體企業?這還是一個正在確定的過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