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12-27 23:37:07
500億、50強。這是今年3月,迪馬股份董事長、總裁兼東原集團董事長羅韶穎為東原定下的2個目標關鍵詞。
如今,時間來到年末,東原集團在克而瑞等機構發布的前11月排名中均穩居行業50強。銷售業績方面,根據11月底的公開數據顯示,東原集團超額完成全年500億元的銷售目標也已是板上釘釘。
不但如此,12月12日舉行的中國地產新時代盛典上,東原連中四元。總裁楊永席榮獲地產年度CEO TOP30,公司在企業產品力TOP50中位列第22,標桿項目印長江、閱系列則分別斬獲豪宅TOP10和品質美宅TOP10。跨過“兩個5”以后,東原的下一步增長邏輯是什么?亮眼表現背后,東原集團的一條戰略邏輯線,正在越來越清晰地浮出水面。
落實與探索中的東原式變現
根據東原集團董事長羅韶穎的一貫邏輯,在地產行業集團走進下半場的“白銀時代”,通過創新客戶體驗,引發客戶認可并得到呼應,才是地產企業將客戶體驗變現的正確路徑。以這一準則為邏輯,東原完成了探索-落實-探索的閉環式戰略部署。
根據“精選一二級城市、精選一二級區位”的深耕精選戰略,2018年東原集團在武漢、昆明、貴陽、重慶相繼落子,進一步鞏固了自身在西南區域的深耕布局。根據第三方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東原集團的總土地貨值已經超過1600億元,為集團后續發展準備好了充足的彈藥。
如果說土儲為東原集團帶來了落實增長的“底氣”,那么,對基于業主真實需求的產品探索,就是東原在對“量”的追求之上,針對公司可持續發展的品質堅持。2018年,東原集團對產品進行全面升級,以“為美好而設計”與“閱見更好的自己”為主題,推出東原印系列和閱系列兩大標桿產品體系。
繼重慶印長江后,2018年10月1日,全國第二座印長江——成都東原·印長江在成都雙楠核心地段面世。從亮相到開盤的12天里,成都印長江共接待2000余名同行及客戶,首批次推售房源開盤即售罄,一舉成為成都市場同期首開總價最高、銷售成績最好的熱銷樓盤標桿。
印長江的探索邏輯,源于東原集團對“城市豪宅”的定位戰略。從以稀缺為原則的設計邏輯、健康為核心的訴求分析,到以細節為核心的品質追求、低碳為核心的科技場景,東原從城市高端客戶的實際住宅需求出發,量身定制了這一驚艷市場的產品線。
有印長江業主表示:“房子分為剛需、普通、豪宅還有作品級的住宅,在印長江我覺得我是買到的作品級的住宅。”11月30日,全國第三座印長江——南京印長江在開盤當天即實現售罄。
另一條極具東原特色的住宅產品線閱系列在2018年已相繼在杭州、鄭州、昆明等多城落地。定位于一線及強二線城市,閱系列主打“生活感”與“社區力”,提出“功能+”“好好住”“生活優化”等多個關鍵詞。“客戶體驗”的最高準則之下,連接單個產品品質的另一條差異化特色邏輯在這一產品線中被表現得淋漓盡致。
它,就是東原集團引以為傲的創新型社區運營。
讓社區“活”起來
對開發企業而言,如何完成從“住宅產品”到“家”的轉變,是行業下半場的大考。在選址、布局、外飾、內裝等硬件條件的優化同時,踩準客戶在日常生活的痛點,解決社區文化的桎梏,成為中國新社區運營創新的踐行者,才是東原對自身的定位。
2018年,建立了中國兒童社區行業標準的東原“童夢童享”項目已經歷了三次迭代,成為了專注社區兒童成長的標桿。東原集團Gallery100 x 原·美術館i Art的落地,則完成了藝術與生活的真正融合,和對青年藝術家的實際支持,探索了藝術在城市和時代中所能創造的無限可能。
除了解決痛點,串聯情感也是東原式社區運營的重點所在。11月,一場名為“2018共創理想社區生活”的社區社群實戰交流大會于重慶東原D7原·聚場開場,這也是地產行業對于如何通過“真實”的社區運營,增加親近感、歸屬感的第一次大規模探討。帶著這一創新社群空間,東原集團社群運營全國化戰略已正式鋪開。2018年,原聚場已在全國6個城市落地8個項目;2019年,原聚場的全國項目總數將達20個,將走進更多城市,與更多有趣的靈魂發生鏈接。
此外,12月5日,東原物業宣布,由東御、原臻、原馨管家構成的“原管家”服務體系將覆蓋全國范圍。這套新產品的設計邏輯,是圍繞著東原集團一貫的客戶準則,以精細化策略,為業主精準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服務。
在探索-落實-探索的閉環部署下,東原集團看似“爆款”的產品背后,是其立足客戶,全力打造的差異化競爭力。
跑馬圈地的時代結束之后,500億這道坎對每一家房企來說都不再是一個單純的數字增長。500億之后,在邁向下一階段的路上如何走得更為從容,已經跨過“兩個5”的東原有著自己的答案。怎么用好這些答案,解決下一階段的新問題,東原集團的準備與展望,就格外令人期待。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