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12-27 23:33:49
每經記者|宋戈 每經實習記者|胡琳 每經編輯|畢陸名
資管新規、銀行理財管理辦法、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2018年銀行理財的核心詞是轉型。從資管新規到理財子公司規范,為后續理財業務的發展指明了道路——凈值化轉型。
按照資管新規要求,金融機構對資產管理產品應當實行凈值化管理。這一條規定直接宣告了此前銀行理財常年采用的預期收益率形式不再合規,過渡期至2020年12月31日。
從2017年11月公開的《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到2018年9月28日出臺的《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這10個月的時間里,銀行理財業務凈值化轉型進展如何呢?
●凈值型理財產品發行量上升
近年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私人財富的不斷累積。同時,資管行業蓬勃發展,作為資管行業重要一環的銀行理財也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而資管新規落地以來,理財產品凈值化轉型已成定局,各銀行紛紛展開傳統理財產品向凈值型產品轉型的探索。
從2017年11月公開的《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到2018年9月28日出臺的《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人們不禁要問,這10個月的時間里,銀行理財業務凈值化轉型進展如何?
據融360不完全統計,2018年上半年凈值型理財產品發行量整體呈上升趨勢,尤其在4月末資管新規發布以后,凈值型理財產品發行量有明顯的增長,但凈值型理財產品的總量依然偏少。5月份和6月份凈值型理財產品的發行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6月份凈值型理財產品的發行量為171款,較1月份增長158%。但是6月份凈值型理財產品占比僅為1.51%,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仍占發行量的絕大部分,銀行理財凈值化的道路仍然任重而道遠。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融360統計發現,2018年7月、8月、9月、10月凈值型理財產品發行量181款、245款、175款、295款,分別占總發行量的1.60%、2.06%、1.67%、3.16%。其中,9月凈值型理財產品發行量較8月有所減少,環比減少28.57%。
由數據可以看出,截至2018年10月末,雖然凈值型理財產品的發行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是發行量占比仍然處于較低比例。值得一提的是,10月份凈值型理財產品的發行量僅占總理財發行量的3.16%,雖占總量比例仍然較低,但該比例較上月翻了近一倍。可見,銀行理財的凈值化轉型在加速,預計未來凈值型產品發行量仍會繼續增加。
融360分析師楊慧敏認為,一方面投資者對于凈值型產品的接受度較低,從習慣購買預期收益型的投資者思維轉變成“自負盈虧”的思維,是一個逐步漸進的過程;另一方面銀行對凈值型產品的設計以及投資管理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銀行需要加強這方面的人才建設。
而封閉式預期收益型仍然是過渡期內的主力。根據天風證券梳理,截至2018年9月24日,銀行業存續和在售的個人理財產品中,封閉式預期收益型產品數量占比高達89.52%。然而從近10個月的理財產品發行情況來看,凈值型產品的數量并沒有很大的起色。
天風證券分析師廖志明指出,凈值型產品發行沒有太大起色,可能是客戶接受度不夠,募集效果不佳,銀行為了保住現有規模,只好繼續發預期收益型產品;也可能是銀行認為從預期收益型集中轉向凈值型問題不大,現在先用預期收益型產品穩定地掙利差,等到2020年底再轉也不遲。這兩種情況可能是分化的,有的銀行因為凈值型產品發行歷史較長,凈值表現較好,其轉換時客群流失風險就小,而有的銀行之前做的凈值型產品很少,沒有歷史參照和良好的口碑,客戶接受度或較低。
●預期收益型理財何去何從
記者走訪多家銀行,咨詢理財經理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到底投資的標的是什么時,大部分理財經理都會含糊其詞。為了打消記者的顧慮,一再強調,推薦的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基本上是保本保息的,風險是很低的。
普益標準分析員魏驥遙指出,過去市場上絕大多數銀行理財產品為預期收益型,在實際操作中銀行出于增加客戶黏性和維護自身聲譽考慮,在產品發生虧損時,會按照既定預期收益率兌付收益,“剛性兌付”的現象十分普遍。同時預期收益產品對于投資者而言就像一個黑箱,投資者幾乎無法得知自己購買理財產品所對應的基礎資產的收益和風險,這種模式對于理財買賣雙方乃至金融市場均存在一定程度的風險隱患。
除此之外,從銀行發展來看,傳統的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對銀行長遠發展有諸多不利。魏驥遙表示,首先,在負債成本與投資收益難以平衡的情況下,在受到剛性兌付的壓力時,銀行傾向于選擇風險較低的投資標的,這樣一來會導致預期收益型產品收益下滑,產品吸引力下降。其次,兌付壓力導致銀行投資風險逐漸累積,期限錯配、收益倒掛現象日趨嚴重,銀行所承擔的錯配風險激增。最后,預期收益產品對于安全性的要求使得銀行在投資時更為謹慎,資產端可選投向減少,產品同質化現象日趨突出,行業競爭從投資能力競爭轉向了產品定價競爭,不利于整個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因此,銀行選擇發行凈值型產品既能順應監管要求,又能緩解自身投資風險,提升產品差異化程度,豐富產品線,從而突破發展瓶頸。同時,凈值型產品對于發行能力的需求將倒逼銀行不斷提升投研能力和主動管理能力,為長期良性發展積累力量。
2020年底后,預期收益型產品徹底停止發行。過渡期內,對于銀行來說,面臨過渡期內要不要繼續發預期收益型產品,配置2020年底前到期的非標資產。
那么銀行該如何選擇,提早轉型還是到2020年底再轉型呢?過渡期內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仍然可以發行,但是銀行凈值化轉型進度將可能直接影響2020年后理財市場格局。
“不保本是個必然的趨勢,因為政策已經下來了”,一位國有大行理財經理告訴記者,“銀保監會已經發文了,我們也收到了,說要在2020年的年底不再有保本保息。同時,銀行如何加快步伐走,做一個整體的改變,比如保本不再有了,銀行會受到獎勵。所以不是要等到2020年底,銀行可能2020年初,或者2019年底就可能會完成整改。”
對于國有大行或部分股份制銀行來說,理財產品提前凈值化轉型已經箭在弦上,對于大部分投研能力較弱的中小型銀行來說,該如何選擇。
在控制損失的前提下,凈值化轉型,還是越早越好。廖志明指出,倘若客戶對凈值型產品接受度底,那么如果到2020年底前還留有大量客戶在預期收益型產品里,這時再發凈值型產品承接,就會面臨客戶的再選擇,客戶可能轉向歷史管理水平較好,有足夠長的優秀凈值記錄的他行產品了。對這一類銀行來說,過渡期最佳策略就是加快凈值化轉型,盡量徹底地用凈值型置換預期收益型,2020年底存量的預期收益型產品越少,客群流失效應越小。
黑龍江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資金運營中心主任張銘富告訴記者,早轉型可以早增加觀念更新的投資者黏性,大行在資產管理的能力和銷售渠道等方面都比中小銀行有競爭優勢,但中小銀行也可以根據投資者偏好深耕有特色的理財產品細分市場。
當然,銀行理財產品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凈值化轉型的。凈值化產品競爭力本質上說是對銀行產品開發、投資研究、風險管理等全方面能力的考驗。
●引導投資者改變理財觀念
凈值化理財產品將會成為必然趨勢,未來開放式凈值型產品將成為主流,從投資者角度來看,及早接觸該類產品有助于投資者提升理財意識。
張銘富告訴記者,在資管新規要求的過渡期內,凈值型理財產品會逐漸增加,在這個轉型過程中,投資者教育亟待提高,改變投資者對理財產品收益固定的觀念需要一個過程。影響凈值型理財產品發行量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投資者的接受程度;二是銀行資產管理的水平。投研團隊能力是重要影響因素,要保證理財產品的凈值穩定,需要投研團隊提高防范市場風險的能力,在追求收益與控制價格波動風險之間進行平衡。目前,影響凈值型產品最主要的還是投資者對產品的接受程度。
與預期收益產品不同,凈值型產品能幫助投資者更清晰了解產品資產變化情況和風險狀態。當然,投資人習慣從預期收益型向凈值型轉型并非一朝一夕能改變的,逐步引導投資者改變投資習慣、提升理財意識才是關鍵。
過去,客戶在預期收益型產品選擇中,在意的是收益如何、是否保本、銀行信譽等因素。而理財產品凈值化時代,尤其是開放式凈值型產品,從成立以來的成績一目了然,投資人可以從歷史業績來判斷。
投資人除了需要培養新的投資習慣外,還需要注意選擇合適的凈值型產品。
魏驥遙表示,面對凈值化理財的發展趨勢,投資者在選擇凈值型產品時應該注意以下三點:首先,投資者應挑選具有較好投資管理能力的銀行發行和管理的產品,除國有行外,如江蘇銀行等理財業務發展程度較高的城市商業銀行,由于產品收益管理能力較強,收益水平高,通常較受投資者歡迎;其次,投資者應根據自身的風險偏好和流動性管理需求,選擇風險等級和產品周期符合自身風險承受能力和投資需求的產品,切勿被一時的高收益蒙蔽;最后,在購買凈值型產品后,投資者應定期關注產品的資產配置和凈值變化情況,以最大化自己的收益同時防范風險。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