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12-25 22:54:22
一個是曾經以高檔消費品讓無數老廣州人神往的友誼商店,一個是廣州百貨零售“老大”廣百百貨,如今這兩家老牌零售商打算走到一起。
每經實習記者|王帆 記者 陳鵬麗 每經編輯|文多
12月24日晚間,廣百股份(002187,SZ)發布公告稱,其控股股東廣州百貨企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百集團)擬現金受讓越秀金控(000987,SZ)持有的廣州友誼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友誼集團)100%股權,廣百集團承諾在友誼集團的股權過戶完成后24個月內,啟動將其所持有的友誼集團100%股權轉讓給廣百股份相關事宜。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截至2018年6月末,廣百股份旗下共擁有27家廣百門店,2017年門店營業收入為56.27億元;友誼集團目前則擁有4家廣州友誼商店,2017年整體營業總收入26.21億元。對于兩大廣州本地零售巨頭的“聯姻”計劃,業內人士指出將有助于百貨業體系的優化。
廣百股份稱,公司于12月24日接到控股股東廣百集團通知,廣百集團與越秀金控簽訂股權轉讓意向書,擬現金受讓越秀金控持有的友誼集團100%股權,雙方同意最終的交易價格,不低于經廣州市國資委核準/備案的資產評估報告確定的友誼集團100%股權評估值。
資料顯示,友誼集團前身是創建于1959年的廣州友誼商店,以高級百貨商店為定位,曾是廣東省唯一的“涉外商店”。貼上“廣州友誼商店”標簽的商品,一度是許多“老廣州”求之不得的寶貝。上世紀80年代,廣州友誼商店逐漸對公眾開放。1981年,廣州友誼商店成為中國內地第一家超級商場,以全部商品開價陳列在貨架上敞開供應的自由選購方式,開風氣之先。
廣百股份同樣擁有扎根廣州本土多年的歷史,在廣州市主要商圈都能見到“廣百百貨”的身影。截至2018年6月末,廣百股份旗下共擁有27家廣百門店,2017年門店營業收入為56.27億元。
據了解,廣百股份前身為1990年成立的廣州百貨大廈。2002年廣州百貨大廈實現股份制改造,成立廣百股份有限公司,實現了由單店經營向連鎖經營的轉變。2007年11月,廣百股份在深交所上市。廣百股份曾在2017年年報中披露,公司是廣州市銷售規模最大的百貨零售企業。
作為廣州本土兩家“響當當”的百貨企業,此項收購可謂吸引了無數目光。昔日競爭對手如今將成為兄弟企業,收購完成后的同業競爭問題也成為關注的焦點。
對此,廣百集團稱,考慮到友誼集團主要從事百貨零售業務,與廣百股份的主營業務接近,為有效解決同業競爭,廣百集團承諾將在友誼集團的股權過戶完成后24個月內,以廣百股份認可且符合相關法律、法規規定的方式,履行所需的程序后,啟動將其所持有的友誼集團100%股權轉讓給廣百股份的相關事宜。
作為轉讓方,越秀金控同日也發布相關公告。公告披露,此項股權轉讓是按照《中共廣州市委廣州市人民政府關于促進國資國企改革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的要求,廣州市國資委經研究決定的。
對于交易雙方來說,此項股權轉讓都頗具意義。
首先,從越秀金控的角度,今年8月出臺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要增強越秀金控、廣州金控兩大金融控股平臺實力,支持國有控股銀行、證券公司和融資租賃公司加速提升行業競爭地位。此時置出友誼集團股權,將有助于越秀金控集中優勢資源,聚焦發展金融主業。
記者注意到,2016年4月,越秀金控的前身廣州友誼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收購了廣州越秀金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100%股權,由單一的百貨業務轉型為“金融+百貨”雙主業并行,完成業務模式和公司名稱的雙變更。
2016年和2017年,友誼集團所承擔的百貨業務占據了越秀金控營業收入的“半壁江山”。越秀金控在公告中稱,轉讓友誼集團股權將有助于公司加大金融主業的資本投入,助力產業結構調整。
而對于廣百股份的零售版圖來說,此時受讓股份則是添磚加瓦。資料顯示,截至2017年末,友誼集團擁有逾10萬平方米自有物業、4家門店,3家控股子公司,資產總額為36.88億元,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權益為26.95億元;2017年,友誼集團實現營業收入26.21億元,實現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45億元。
廣東財經大學商貿流通研究院院長、廣東省商業經濟學會會長王先慶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廣州友誼商店對外接待和高檔消費的功能已經逐漸喪失,成為一個普通百貨商店,而它與廣百百貨業務重合,又都是國資控股,便存在一定的同質化,不利于商業格局的構建。
不過,王先慶也提到:“隨著電子商務和便利店的發展,傳統百貨存在一定的生存壓力。未來友誼集團和廣百百貨的合并,能夠減緩一定壓力,對于百貨業體系的優化很有幫助。”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