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借力互聯網讓患者從“看病”到“看醫生” 醫生品牌塑造或解多點執業難題

每日經濟新聞 2018-12-23 13:51:22

醫生工作得到患者認可并逐漸形成醫生品牌,是醫生競爭力的體現,而互聯網時代社交媒體可助力醫生品牌的塑造,讓患者形成“看醫生”而不是“看病”的習慣。這將有利于破解醫生離開體制病人減少這一阻礙醫生多點執業的難題。

 每經實習記者|滑昂 每經記者 岳琦    每經實習編輯|梁梟    

1.thumb_head

上海春田醫管創始人段濤正在演講 圖片來源:實習記者 滑昂 攝

2017年4月,新的《醫師執業注冊管理辦法》開始施行,醫生區域注冊制度正式推向全國,同時也放寬了醫生多點執業的限制。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與上一年度相比,我國公立醫院數量減少了約1000家,民營醫院增長了約2000家。政策推動下,供醫生多點執業的場所場所持續增加,但有醫療行業人員表示,開展多點執業后原公立醫院體系內醫生還面臨著院外門診量得不到保證的難題。

在近日舉辦的2018V影響力峰會健康醫療發展論壇上,多位醫療行業從業者談到醫生個人品牌的重要性。醫生工作得到患者認可并逐漸形成醫生品牌,是醫生競爭力的體現,而互聯網時代社交媒體可助力醫生品牌的塑造,讓患者形成“看醫生”而不是“看病”的習慣。這將有利于破解醫生離開體制病人減少這一阻礙醫生多點執業的難題。

多點執業醫生面臨門診量壓力

在大城市三甲醫院,知名專家的門診往往“一號難求”,甚至催生了“號販子”這個職業。曾在公立醫院擔任領導的上海春田醫管創始人段濤表示,這一現象本質上是對知名醫院、科室以及醫生個人品牌的認可,在一定程度上是市場行為。

社會化辦醫、醫生多點執業的推行,是為了緩解“看病難”的問題。但目前困擾著許多公立醫院醫生的一大難題是,如果離開體制,門診量將無法保證。

醫改專家魏子檸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介紹,我國推行醫生多點執業政策,走過了從“一點職業”、“兩點執業”到“區域執業”多個階段。目前,助理執業醫師經注冊后可在所執業的醫療、預防、保健機構所在地的縣級行政區域內開展多點執業,而執業醫師注冊后,可在所執業的醫療、預防、保健機構所在地的省級行政區域內進行執業。

針對目前醫生離開體制內醫院門診量出現下降的問題,魏子檸表示,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患者此前更加認可的是公立醫院的品牌,其次如果醫生個人影響度不夠,病人量減少是必然”。

互聯網助力醫生形成個人品牌

醫生個人如有廣泛影響力,不僅能夠留住患者,還能使老患者推薦新病人。而段濤認為,醫生離開公立體系后有多少患者體現了他的影響力有多大。正因如此,醫生個人品牌的塑造十分重要。

“好醫生的標準是技術好、服務好、人品好、有特色和有品牌”,段濤認為,患者信任是醫生成就品牌的關鍵。在經歷了臨床醫生、公立醫院院長等多重身份后,目前段濤已離開體制開始創業,他將其個人品牌所蓄積的能量與業務相聯結,通過社交媒體使其品牌得到延展。

“打造醫生個人品牌需要線上與線下相結合,各種媒體平臺相結合”,段濤講到,以往醫生口碑的積累和品牌的塑造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目前越來越多的年輕醫生主動擁抱互聯網,通過專業知識的科普與患者形成互動。互聯網時代下社交媒體可以幫助醫生快速打造個人品牌,讓患者“看醫生”而不是“看病”的習慣。

顧氏珺安醫療集團創始人顧鋒此前曾在公立三甲醫院工作二十余年,她從自身發展談到互聯網工具的重要性。顧鋒介紹,她也曾擔憂一旦離開體制門診量將不能得到保證,“我以為離職(公立)后會稍微輕松一點,結果離職后兩個月現在門診翻了三倍”。顧鋒表示,她目前的服務模式已離不開互聯網工具,很多病例在經過醫生初診之后,后續的診療通過線上遠程就能解決。

魏子檸則認為,目前我國互聯網醫療的政策已經明朗,但真正在互聯網上有品牌意識的醫生還不多。他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醫生應在互聯網上把自己是誰,診斷什么病告訴社會和患者,有這個需求的(患者)則會去掛他的號”,魏子檸認為互聯網能充分發揮上述作用,幫助醫生打造個人品牌。

同時魏子檸也表示,目前,使用互聯網工具是很多技術水平更優秀的老醫生的短板,而年輕醫生在這方面擁有優勢,新老醫生群體要相互促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互聯網醫療 醫生 多點執業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