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12-07 00:39:32
每經記者|方京玉 每經編輯|胥 帥
今年是我國改革開放的40周年,也是中國醫藥領域蓬勃發展的40周年。這40年來,隨著我國醫藥衛生條件的不斷改善,衛生總費用逐年增加。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978年改革開放初期,全國衛生總費用為110.21億元,直至2017年增加到5.16萬億元,增長468倍。縱觀我國醫藥工業近20年總產值,也從1998年的1371億元上升至2016年的3.2萬億元,2017年的這一數據,又比2016年有所增長。而在更早的1978年,根據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數據,我國醫藥工業總產值僅為73億元,40年間增長了400多倍。
根據統計,目前醫藥領域已經成為國民經濟各產業中發展最快的產業之一,且速度遠遠高于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增速。而這一切,均離不開行業政策創新的持續進行、改革的不斷深化以及監管體系的不斷完善。從仿制到制造,“國際化”與“創新”已然成為了中國醫藥行業的標簽。

▲2014-2017年醫藥工業主營業務收入相關情況(單位:億元)
●創新藥研發能力是取勝關鍵
2007年,新的《藥品注冊管理辦法》正式發布,這項政策一直被視為中國鼓勵醫藥創新政策的開端。《藥品注冊管理辦法》涉及兩大導向分別為“鼓勵創新”以及“提高仿制藥水平”,并表示當時全國醫藥行業面臨著藥品的研制創新能力不強,創新方面引導不夠等問題;同時明確仿制藥與原研藥的一致性、仿制藥的可持續性等明確引導提高仿制藥的水平。
經過近年來高歌猛進的發展,我國醫藥市場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醫藥市場,參與并見證這一輪改革的創新藥企成為了實在的受益者。同時,我國也成為了仿制藥大國,不少企業通過仿制藥生產獲得了穩定的發展。國家食藥監局藥品審評中心數據顯示,2017年批準上市的278種國產藥品中,有239種為仿制藥,占比達到86%。
但是當我國仿制藥產業邁過靠量取勝的高速發展期后,國內藥品自主專利相對較少、高質量藥品市場大多被國外原研藥占領,這成為了目前醫藥領域亟須解決的問題。2017年,中國正式加入ICH,與《關于深化審評審批制度改革鼓勵藥品醫療器械創新的意見》的推出一起成為了醫藥創新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兩個事件。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業內普遍認為2017年中國醫藥創新行業已經正式踏入國際領域,加入了與國際醫藥巨頭的競爭。因此,自主知識產權意識與創新、研發能力較為薄弱的問題成為了新一輪醫藥改革政策引導下企業亟須解決的“頑疾”。在這一時期,創新藥的研發能力成為了“走出國門”的中國藥企能否取勝的關鍵。
在國內市場,醫藥外資巨頭也紛紛在中國安營扎寨,中外合資合作的領域也從之前的市場與生產轉向了研發領域。據了解,1980年8月,我國第一家合資制藥企業(中日合資)成立簽約,并于1984年5月正式投產。時至今日,據粗略統計,我國已經有超過3000家外資、港澳臺資和大陸合資或獨資醫藥公司。其中世界排名前50位的跨國公司也已在國內布局多年。隨著醫藥創新政策的進一步引導,在與國外企業未來的競爭與協作中,我國醫藥行業有望得到更充分的發展。
●老百姓“用藥貴”逐漸緩解
40年前,一些老百姓往往是“小病基本靠扛、大病基本靠拖”,特別是偏遠地區缺醫少藥的情況更是屢見不鮮。而在40年后的今天,醫療衛生機構數量已從1978年的17萬家增長至2017年的98.7萬家,此外隨著全國衛生總費用的結構性優化,個人衛生支出占比呈下降趨勢。
同時,老百姓“看病貴”問題將在未來得到進一步解決。在今年,除了仿藥一致性評價進展外,對于制藥企業來說最重要政策為今年11月發布的藥品帶量采購文件。有分析認為,藥品帶量采購有利于促進優質藥品的導入,擠出不合理的醫療支出。此外,部分國外原研藥品價格虛高問題也有望得到解決。
12月6日,國家醫保局主導的4+7城市帶量采購在上海開標,而據最終公布的結果,中選品種大幅度降價,其中最大降價幅度超過90%。
未來隨著帶量采購政策從試點階段進入全面推廣,老百姓的用藥費用支出有望進一步得到優化。此外,在醫療改革的大趨勢中,解決“用藥貴”的問題在近幾年日趨明顯。從今年5月1日開始,中國政府宣布以暫定稅率方式對28個稅則號的進口藥品實施零關稅,而這意味著中國腫瘤患者每年將節省約20億元的開支。
除針對藥品本身價格的變化外,隨著近年“兩票制”“營改增”等對流通環節的壓縮,藥品價格中的附加費用得到了進一步降低。目前,“兩票制”與“營改增”的試點均已全面開展,通過減少醫藥流通代理層級數量和打擊掛靠走票行為,一方面有利于控制流通環節,另一方面將流通環節層層加價取消,有利于降低藥品價格。此外近兩年國家大力推行的取消公立醫院藥品零加成措施也從根本上解決了“以藥養醫”現象。
改革開放40年,也是中國醫藥領域從“貧瘠弱小”走向“醫藥大國”的進階之路,雖然階段性問題時有發生,但是隨著政府對醫藥領域模式、制度的不斷改革創新,中國的醫藥行業更加開放、更加先進,與國際市場更加靠近。伴隨著技術創新,醫藥領域前景可期。正如中國健康管理協會副會長田鷗所說,當前互聯網技術和資本對產業發展的參與強度前所未有,隨著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城鎮化進程加速,全民健康消費持續釋放,巨大的醫療保障體系和全面醫保市場為醫藥產業提供了巨大的資本市場。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