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12-06 23:33:59

▲從工業文明“搖籃”到西部文創新地標,成華區東郊記憶娛樂嘉年華現場
城市,是人、物資、信息、商貿聚集與流動的平臺,各類要素的流動形成了流量。隨著流量去中心化的趨勢日趨明顯,對流量的爭奪正成為城市新一輪比拼的重點。在各類流量資源中,文化資源“自帶流量”的能力已顯示出其強大的感召力,以文化為魂,實現“文化+”商、旅、體等產業發展成為該區新的發展動力。
作為成都市最核心的區域之一,成華區有著多個“流量熱點”——大熊貓IP、工業文明代表的東郊記憶、西部重要鐵路樞紐成都東客站等,隨之而來的是一批重點產業項目。
“‘文旅成華’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文化旅游,而是涵蓋各個產業的融合發展,考慮經濟社會、文化傳承等多方面因素,重要的是人流、物流、資金流的聚集和轉化。”成華區相關負責人如是指出。
當下,成都推進世界文化名城建設,“三城三都”建設加速實施,成華區在“流量熱點”加持下,以“文旅成華”戰略定位,正把流量轉化為區域發展動力,以流量經濟為方向,探索高質量發展之路。
流量轉化圍繞大熊貓IP及流量推進文旅融合
作為成華以及成都的文化標簽之一,大熊貓文化的關注度不斷掀起新高潮,位于成華區的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則是中外游客的“打卡地”。
11月11日,愛丁堡大學前校長、愛丁堡藝穗節董事會主席蒂莫西·奧謝爵士與眾多外賓一道,在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久久駐足。他回憶起在英國迎接大熊貓的情形,真切感受到,大熊貓在吸引文化資源、推動文化交流中具有巨大價值。
近年來,隨著對大熊貓關注度不斷攀升,大熊貓正是打開流量大門的文化之鑰。僅以國慶黃金周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接待游客數據為例,2014年接待游客16.19萬人次,2016年接待游客33.72萬人次,2018年接待游客44.31萬人次。
大熊貓IP+線下巨大流量,成華區圍繞這一黃金組合做深文章——眼下,成華區正持續開發富含大熊貓、川劇等地域特色元素的文旅項目和品牌活動,不斷完善城市配套。同時,規劃并推進北湖熊貓國際旅游休閑區建設,擴大生態本底和文化底蘊的內部優勢,打造北湖生態公園、大熊貓國際游學區、中法大熊貓國際社區美食小鎮等新地標。
推進“文旅融合”,要實現從流量到經濟效益的有效轉化。
成都市旅游研究院院長諸丹認為,在消費升級的推動下,沉浸式、體驗式旅游正成為新風口,以觀賞為主的傳統文旅結合模式,難以滿足旅游消費的全新需求。在新的旅游需求下,需要創新思維、深挖傳統文化的內涵,打造有時代感的旅游吸引物。
效果已經初步顯現,隨著大熊貓這一強勢IP及線下流量,吸引了相關產業、項目集聚成華。
11月10日,在香港舉行的“川港澳合作周”上,川港兩地企業簽訂共同運營熊貓文創IP成為合作的新內容。今年2月,中法將共建成都大熊貓生態創意產業園——“熊貓星球”項目正式對外公布。另外,成華區還引入大型中國風情秀《PANDA!》落地,力爭實現年演出不低于300場次。
打造全國文旅品牌帶來人才流、資金流
除了大熊貓,成都的東郊記憶也是新的“打卡地”,這正是成華區立足其工業文明衍生出的新“流量熱點”。
“成都·蓬皮杜:‘全球都市’國際藝術雙年展”匯聚了來自全球20余個國家和地區的百余件作品,截至11月底,已吸引近4萬人前往觀展,東郊記憶便是主展場。
11月,東郊記憶與抖音合作發起#跟著抖音耍東郊#挑戰賽,上線僅半個月,該話題短視頻的播放總量就已超過1.9億。以“工業文明”元素再創作,將工業記憶與現代文化融合的做法,對年輕、新潮群體吸引力尤為突出。
事實上,近兩年來,東郊記憶的日均游客接待量已達2萬人,據成都市旅游局數據顯示,2017年東郊記憶共吸引國內外游客達810.47萬人次,接待各類文化名人、藝術家近千余批次約2萬人次。
對東郊記憶印象深刻的上海市創意產業協會常務秘書長孫立認為,不管是企業還是園區,文創產業核心是內容,而內容生產一方面要符合人們的需求,特別是在“生活美學”方面;另一方面要有人才來不斷生產制造文創產品和內容,為文化注入創意。
東郊記憶不僅是對“人”的吸引,以資源、平臺聚集產業以及行業人才更是“東郊”的亮點。
成都紫光影視文化傳媒公司便是在文化資源的吸引下落戶成華區的企業之一。一年前,其董事長楊孜便看中了東郊記憶的文化氛圍,選擇了一個6000平方米的空間打造影視文化產業園區。到現在,它已經成為一個文創企業的孵化器,已有20多個團隊在此安營扎寨,進行文化項目的創作和運營。
“關鍵是培養創作人才。”楊孜指出,文化的發展主要靠好的作品,而他們打造孵化器的原因,就是要吸引更多有原創能力的人。他也希望,能通過聚集效應,帶動諸如飲食、電影制作、人才培訓等項目的落戶。
人才流、資金流是流量經濟發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成都確定的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的“六大形態”之一,成華區在探索流量經濟發展模式上,以東郊記憶為核心,輻射周邊,初步形成了成都東郊·音樂里、成都1950·時光里、成都味道·幸福里、電子科大-理工大創智走廊為骨架的東郊文創產業集聚區,進而逐步形成全國性文化品牌,吸引文創企業和人才,最終形成人才流、資金流。
近兩年,東郊文創集聚區陸續引進完美世界、繁星戲劇村、亞旅傳媒等領軍性文創企業,相繼促成西部文創之芯、中歌藝術城、華策騎士西部國際影都等重大項目簽約。“可以預見,未來這一區域的人才流將會呈現快速增長。”成華區相關負責人稱。
打造全國文旅品牌,成華的動作不僅體現在產業集聚區,甚至浸潤到了街坊空間。比如正在進行的文韻產業街區的全新實踐,該區青龍街道引入“熊貓文化韻”“鐵路工業風”等特色元素,實施“文化浸潤產業”工程,打造“青龍5811鐵路印記”工坊街區。
據了解,禪茶休閑區、社區書齋、社區藝術館、社區博物館等社區休閑空間的規劃和建設工程進一步加快,將挖掘唐、宋和近現代時期青龍老場鎮商賈地、禪茶坊等傳統特色業態與商賈驛站文化,傳承成都東郊大工業生產時代精神,共筑“文旅成華”人文新景觀。
流量經濟為“文旅成華”帶來新動能
今年7月發布的《2017年中國流量經濟指數發展報告》,首次對全國各主要城市流量經濟相關指數進行解讀。其中,成都市流量經濟指數在31個城市中僅次于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在新一線城市中排名第一。
可以說,誰贏得了流量和入口,誰就擁有更大發展主導權。對于不斷成為流量高地的成華區,更重要的是,進一步將人流、商流、物流進行有效轉化,使流量經濟成為城市發展的新動能。
成華區另一個“流量入口”是其發展流量經濟的重點——成都東站。
交通樞紐帶來客流、商務流、資金流、信息流,有利于發展商務商貿業、總部經濟等相關產業。
事實也如此,位于成華區的東客站樞紐經濟集聚區先后引進長峰龍之夢酒店群、鵬瑞利國際醫療健康中心、井泰東方廣場、中迪禾邦中心、圣銘泊里中心等一批重大產業化項目。
“我們希望搶抓產業轉型升級歷史機遇,精準對標,集聚發展精品酒店會展業,著力打造‘城際迎客廳’。”東客站樞紐經濟集聚區相關負責人表示,隨著越來越多高鐵線路開通運行,進一步顯示出東客站的交通綜合樞紐地位,也為“文旅成華”源源帶來新流量。
發揮樞紐價值,錯位聯動,東客站樞紐經濟集聚區下一步加強與天府國際機場、自貿試驗區等省市開放窗口的互動,融入成都“空中絲綢之路”和“國際陸海聯運”雙走廊,進而融入“一帶一路”,把成華推向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打造成為建設西部國際門戶樞紐的重要板塊。
2018年11月,京東7FRESH西南總部正式落戶成華區,為打造成為無界零售的“樣板”而成立。
京東7FRESH將通過“線上+線下”的場景融合、“超市+餐飲”的新興復合零售業態,將實現零售行業的場景聯通、數據貫通和價值互通,引領無界零售模式成長,促進成都生活服務、電子商務、智能物流等現代服務業升級發展。
“這將為成華區發展打開新的流量入口。”成華區相關負責人認為,以新經濟為代表的流量經濟正是該區產業版圖中的重要方向,下一步,將利用好“流量熱點”,探索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之路。楊棄非/文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