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12-06 23:24:14
張首晟親屬確認,美國當地時間12月1日,美國華裔物理學家,美國斯坦福大學終身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外籍院士,丹華資本創始人張首晟去世,終年55歲。張首晟家屬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張首晟去世前曾和抑郁癥作斗爭。
每經編輯|何小桃
張首晟(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世事無常,在這個寒意漸濃的冬天,壞消息一個一個傳來。
今天(12月6日),張首晟親屬確認,美國當地時間12月1日,美國華裔物理學家,美國斯坦福大學終身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外籍院士,丹華資本創始人張首晟去世,終年55歲。張首晟家屬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張首晟去世前曾和抑郁癥作斗爭。
我們悲傷地告知您,我們摯愛的張首晟在與抑郁癥抗爭之后,于(加州當地時間)12月1日星期六去世。
雖然很多人知道張首晟是著名的科學家和思考者,但他同時也曾作為一名丈夫和父親被我們深愛著。張首晟生前很珍惜他和家人在一起的美好時光,這比他的其他任何事情都重要,他也會為我們擠出一切可能的時間。在我們全家一起度假的時候,他喜歡帶我們去看地球上最美麗的自然風光,和我們分享我們所到之處的古老歷史故事,并鼓勵我們去不斷地思考。張首晟渴望通過科學研究見證世界,他把一種富有感染力的好奇心帶給了全世界。他最喜歡的一首詩是威廉·布萊克(William Blake)的,這首詩也表達了他對無限探索和發現美好人生的追求:
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國,
君掌盛無邊,剎那含永劫。(李叔同譯)
在我們面臨這一災難性的消息時,我們對我們得到的支持和慰問深表感謝。但與此同時,我們也希望公眾尊重我們的隱私。
深深的遺憾。
芭芭拉、斯蒂芬妮,布萊恩和露絲敬上

斯坦福大學應用物理學教授Steven Kivelson悼念稱,張首晟的離世是"一個毀滅性的損失"、"他對各種學科的思想和學術的熱愛,生命不應如此結束。"張首晟生前獲得了除了諾貝爾獎的幾乎所有的物理界重量級獎項,而他的老師、知名科學家楊振寧曾表示,對于張首晟來說,獲得諾貝爾獎只是時間問題。
張首晟的故事開始于1963年,這一年他出生在上海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童年時期讀到的富蘭克林的傳奇故事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影響,從小就激勵他進入科學領域,立志通過科學改變世界。
1978年高考恢復后,當時初三在讀的張首晟直接考入復旦大學物理系,那年他只有15歲。大一下學期,張首晟又幸運地被公派到德國柏林大學求學。

張首晟(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在德國求學期間,張首晟一度陷入迷茫和痛苦中。據他講述,當時條件不成熟,理論物理看不到前途,一個學期不到,已經有不少學物理的同學轉學了,看到同學們轉學,他的信念也開始動搖。
后來一次他去德國的哥廷根大學,當地的墓地安葬了在那里工作的偉大的數學家和物理學家。張首晟說:"我看到每個墓碑上除了他們的名字和生平,還有一個他們發明的公式,都是簡潔而美麗的。就是在那時,我覺得他們雖然都去世了,但直到人類文明的終結,他們仍然存在。從那以后,我人生的路就沒有再改變過。"
有了信念的支持,張首晟的學習格外努力。在國內只讀了半年本科的他,在德國用了4年的時間讀完了碩士。
接著,他來到美國投到楊振寧的門下攻讀物理學博士。1987年,張首晟獲得美國大學的博士學位,隨后在IBM研究中心做高級研究員。1993年,張首晟被斯坦福大學聘為物理系教授,1996年被評為終身教授,當時他年僅33歲,是斯坦福大學最年輕的正教授之一。

張首晟與楊振寧(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進入斯坦福大學后,張首晟開啟了"開掛"一樣的科研生涯。
張首晟于2006年提出"拓撲絕緣體"理論,第二年被德國科學家驗證,成為2007年《科學》選出的10大重大發現之一。他還因此開創了全新的研究領域:拓撲絕緣體,并被半導體產業界認為開創了產業發展的方向。

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2013年3月,因在拓撲絕緣體方面的研究,張首晟獲得尤里基礎物理學獎前沿獎,值得一提的是,當時他與著名的物理學家霍金一起登臺領獎。
基于他對拓撲絕緣體和量子自旋霍爾效應的開創性研究,張首晟已包攬物理界幾乎所有重量級獎項,包括歐洲物理獎、美國物理學會巴克萊獎、國際理論物理學中心狄拉克獎、尤里基礎物理學獎和富蘭克林獎章。
2017年7月21日凌晨,張首晟及其團隊在美國科學雜志上發表了一項重大發現:在整個物理學界歷經80年的探索之后,他們終于發現了手性Majorana費米子的存在。
這一發現,驗證了由意大利理論物理學家Ettore Majorana在80年前提出的預測--存在一類沒有反粒子的粒子。同時也證明了存在一種比量子還小的單位,這將對現在的量子理論帶來巨大的改變。
張首晟將這一新發現稱為"天使粒子"。普通群眾可能暫時難以理解這一發現,但是對基礎物理界來說,這或將開啟一個新的時代。
張首晟多年被湯森路透預測會得到諾貝爾獎,楊振寧則評價"他獲得諾貝爾獎只是時間問題"。
張首晟曾說自己的偶像是愛因斯坦,但他也想成為達·芬奇、富蘭克林這樣的人,在藝術、商業甚至政治上有自己的成就。
2013年,張首晟與谷安佳博士聯合創立丹華資本,正式進軍投資界。"丹"取之于斯坦福,"華"取之于中華,意在成為中國連接世界創新創業的發源地--斯坦福大學和硅谷的高速橋梁。

張首晟(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他曾向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nbdnews)記者表示,任何技術的發展總是先有一個浪潮,然后有個大浪淘沙,之后真正的英雄才會出現。中國投資界的振幅尤其大,其實在硅谷也是,在這種情況下,更考驗投資者的眼光。
"做科研和做投資完全是一個道理。"張首晟說,"其實物理學和計算機學緊密相關,很多計算機科學里面的算法也是從理論物理學里衍生而來。像Google的Page Rank的算法,表面上看起來非常復雜,卻最終可以歸結到一個數學公式上,而這個數學公式在物理學里也被非常透徹地研究過。"
根據Crunchbase的數據,在成立的5年中,丹華共投出147筆資金,其中18個為領投,每筆投資的金額在幾百萬到兩三千萬美元不等,其中不乏跨境電商平臺Wish等多家"獨角獸"公司,并成功退出項目5個。
近些年,張首晟在國內的時間越來越多,2009年他通過“千人計劃”正式加入清華大學。張首晟說,他想成為中美之間的文化大使,“使美國人民更了解中國,讓中國人民更了解美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