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12-06 22:20:48
對于今年我國外貿進出口實現較快增長,有專家分析認為是因為有部分企業存在“搶出口”的現象,對此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搶出口”現象可能存在于個別受到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影響的出口市場。但從總體上看,這種現象不是今年我國進出口實現較快增長的決定性因素。
每經記者|張懷水 每經編輯|陳旭
12月1日,海關總署發布消息稱,截至11月中旬,我國進出口總值已超過去年全年水平,同比增長近15%。
今年以來,受中美貿易摩擦等外界不確定性因素擾動,為何我國外貿規模和增速卻保持高增長的態勢呢?
12月6日,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今年以來,我國進出口實現較快增長,穩中向好勢頭進一步鞏固,這主要得益于多種因素共同帶動的結果,比如國際市場需求回暖、國內經濟穩中有進帶動進口持續增加、政策效應進一步顯現等。“關于‘搶出口’現象,可能存在于個別受到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影響的出口市場。但從總體上看,這種現象不是今年我國進出口實現較快增長的決定性因素。”高峰強調。
高峰表示,從今年1~10月份的情況來看,以美元計,我國主要的進出口市場中,對歐盟、美國、東盟、日本和金磚國家的進出口額占全國外貿總額的比重分別為14.7%、13.7%、12.7%、7.1%和7.7%;這幾個市場的增幅分別為12.9%、12%、18.5%、10.6%和22.7%,其中除個別市場以外,進口的增幅均大于出口的增幅。
“從趨勢上可以看出,我國外貿市場多元化的步伐正在加快,個別市場的波動對整體外貿發展的趨勢影響有限,特別是我國進口潛力正在逐步釋放。”高峰說。

圖片來源:攝圖網
探尋今年外貿數據搶眼的原因,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張建平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經過2015年、2016年的持續下滑以后,2017年以來,我國外貿進入恢復性增長的軌道。
“盡管中美貿易摩擦仍存在不確定性,但是關稅效應還沒有完全顯現。我國外貿增長勢頭仍然延續全球的基本面。因為不僅僅是中國,韓國、日本、歐盟、東盟等,今年外貿形勢都不錯。”張建平說。
而對于有專家分析說出口勢頭良好是因為有部分企業存在“搶出口”的現象,張建平認為,所謂的“搶出口”是依據當前外貿形勢作出的主觀判斷。實際上,“搶出口”的比例有多大、對貿易額的提升有多少,都是沒有辦法計算出來的。
盡管今年前11個月我國外貿數據還沒有對外公布,但從前10個月的數據來看,不僅外貿規模和增速均保持較高增長,而且市場多元化的趨勢也逐步顯現。
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今年前10個月,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25.05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1.3%。其中,出口13.36萬億元,增長7.9%;進口11.7萬億元,增長15.5%。我國對歐盟、美國、東盟和日本等主要市場進出口均增長,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增速高于整體。
而根據中國對外承包工程商會的統計,今年前10個月,在對外承包工程領域,非洲市場扭轉自2015年以來的下滑態勢,新簽合同額同比大幅增長35.5%,拉美市場新簽合同額同比增長4.7%,市場多元化進一步顯現。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業務的貢獻率超過50%,達到53.7%。
對于明年的外貿形勢,高峰表示,從內部看,隨著我國外貿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推進,我國進出口結構將進一步優化,高質量創新發展的動能將進一步積蓄,進口潛力將進一步激發;從外部看,雖然外部環境面臨保護主義、單邊主義等不確定不穩定因素的挑戰,但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沒有改變,全球主要市場的需求仍在增長。“因此,明年我國外貿發展仍然具備有力支撐,個別市場的波動對整體外貿發展的趨勢影響有限。”
記者注意到,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10月份的最新報告,雖然對2019年全球貨物和服務貿易總量的預測值有所下調,但仍預計增長4%,超過全球經濟增速3.7%的預測值。
張建平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明年的外貿情況取決于國際市場和國內產品的競爭力。從國際市場來看,中美經貿關系仍然是一個具有不確定性的因素。而從國內的產品來看,競爭力在不斷增強,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市場份額不斷擴大,對新興市場的開發力度也在不斷加大。這些內生因素將對明年外貿走勢形成有力支撐。
此外,記者注意到,根據商務部公布的最新消息稱,中美兩國元首會晤已就經貿問題達成重要共識。雙方團隊目前溝通順暢、合作良好。高峰在發布會現場表示,在未來90天,中美雙方將以取消所有加征關稅為最終目標,按照“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照顧彼此關切”的原則,就雙邊關心的重大問題進行磋商,并努力達成共識。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