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12-06 12:38:36
今天的成都,正逐步意識到,企業的邊界決定城市的邊界,作為四川“主干”,作為國家中心城市,都必須要有經濟輻射的覆蓋面。畢竟偌大的四川,只靠一個成都不行,兄弟們也得給力才行。
每經記者|余蕊均 每經編輯|劉艷美

圖片來源:張建 攝
上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印發,為今后一段時期區域協調發展繪制了路線圖。
關于區域協調發展,最近半年,四川的動作很多,城叔也發現,四川這個“家族群”是越來越活躍了。
最近一條消息是關于“修路”的↓↓↓
12月3日上午,四川舉行第四季度重大項目暨污染防治“三大戰役”重大項目集中開工儀式,在1500多個項目中,一個投資11億元的道路工程因涉及成都、德陽、眉山三市而被廣泛圍觀。
《四川日報》在報道中說,該項目“標志著成都平原城市群期待已久的‘百里中軸線’正加速成型,進而推動成都平原經濟區一體化建設提速。”
一體化,四川的確期待已久。今年6月,為破解發展難題,四川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提出要構建“一干多支、五區協同”的區域發展新格局。
其中,省會成都在區域發展歷史上首次被定位為“主干”,不僅自己要繼續做大做優做強,更要發揮引領輻射帶動作用,推動“一枝獨秀”向“百花齊放”轉變。這也符合區域經濟學的那句經典理論——在集聚中走向平衡。
畢竟偌大的四川,只靠一個成都不行,兄弟們也得給力才行。可喜的是,6個月過去,變化已經出現,四川21個兄弟城市愈發親密了。
1
如果有朋友不太了解四川的區域發展特點,請復習《》,今天不再贅述。

圖片來源:四川省政府官網
上面這張地勢圖可以反映出,地域面積廣、地理條件特殊,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四川的區域平衡發展;同時,也決定了需要因地制宜,對不同地區采取不同策略、施以不同任務。
回到開頭投資11億的項目,作為成都南北走向的交通大動脈天府大道向北延伸的連接線工程,這個關鍵點打通后,一條以成都為中心、北接德陽、南連眉山的大通道才能真正形成。所以,別看它工程規模、投資金額都“排不上號”,背后承載了成都平原經濟區加速一體化的期待。
根據世界銀行的一項研究,所有實現了地區間平衡發展的國家都是勞動力自由流動的國家,因為生產要素流動會使得要素回報均等化。所以,為了要素流動更加快速便捷,交通這塊板必須補齊。
那么,成都平原經濟區一體化有多重要?在四川最新印發的《關于實施“一干多支”發展戰略推動全省區域協同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到:
優化城市空間布局,著力打造以成都為核心城市,以綿陽、德陽、樂山為區域中心城市,以眉山、遂寧、資陽、雅安為重要支撐的成都平原城市群,增強城市群集聚發展功能。
這里簡單說明一下,成都加上綿陽、德陽、樂山、眉山、遂寧、資陽、雅安組成了“成都平原經濟區”,去掉成都后,7個兄弟城市稱為“環成都經濟圈”,是四川“一干多支”中單獨的“一支”。
之所以要區分,原因很簡單——成都作為經濟中心城市與其他城市的功能定位是不一樣的,成都周邊各市有各市的定位,四川希望,周邊城市與成都的關系不是“月明星稀”,而是“近水樓臺”。
換句話說,成都要主動帶頭,其他城市也要主動作為,積極擁抱,積極互動。
最好的結果是,通過與成都的有機融合、一體發展,環成都經濟圈各城市能級能夠顯著提升,因為在“五區協同”中,它們需要和成都一起,以“成都平原經濟區”的身份促進區域協同發展。

圖片來源:張建 攝
2
其實,對于成都如何發揮“主干”作用這個問題,不僅省內關心,省外也頗為關注,因為在很多外省人眼里,成都一度幾乎等于四川的全部。
好在過去這段時間,印象正在被行動改變。
7月舉行的成都市委十三屆三次全會明確,將聚焦規劃對接、改革聯動、創新協同、服務共享、市場開放,大力吸引全球投資、優秀企業、優質要素、創新人才,努力打造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區域發展共同體。
而后,外界看到的是頻繁的合作,甚至有人開玩笑說“每個月‘拿下’一個兄弟城市,成都變了”。
9月29日,成都、德陽、眉山、資陽四市簽署加快同城化發展合作協議;
10月30日~31日,成都市黨政代表團前往宜賓市和瀘州市,簽訂了一攬子專項合作協議,推動共享功能、共享資源,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11月5日,成都與雅安、綿陽、眉山、巴中簽署合作協議,共同推動幾方在農業農村經濟一體化、金融同城化等領域的區域合作……
有意思的是,在11月底舉行的成都市民營經濟健康發展大會上,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書記范銳平鼓勵本地企業走出成都,到更大范圍配置資源,第一步就是加強對全省的投資↓↓↓
“這一次我們按照省委‘一干多支、五區協同’的發展戰略,第一輪,我們與20個市州簽訂了合作協議,但是政府間的合作是有限的,一定要動員企業的力量。所以,第二輪,我們要組織成都企業家市州行,每次黨委政府到市州簽訂協議的時候,就是鼓勵企業家到20個市州開疆拓土,政府搭平臺、給支持,鼓勵大家到各個地方發展。”
今天的成都,正逐步意識到,企業的邊界決定城市的邊界,作為四川“主干”,作為國家中心城市,都必須要有經濟輻射的覆蓋面。
從經濟發展規律來講,城鎮化率達到50%以后,區域經濟的空間形態將逐步迎來由“虹吸集聚”向“輻射擴散”發展的拐點。
2017年四川城鎮化率達到50.7%,面臨優化產業經濟地理、重塑區域經濟版圖的重要“窗口期”。
3
四川去年雖以3.7萬億的經濟總量排名全國第六,但“追兵”漸進是不可回避的現實。在高質量發展路上,四川迫切需要區域協調,找到成都之外的第二經濟增長極。
就在上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印發,為今后一段時期區域協調發展繪制了路線圖。
根據意見,要建立以中心城市引領城市群發展、城市群帶動區域發展新模式,推動區域板塊之間融合互動發展。
作為被點名的中心城市之一,成都肩上的擔子顯然不輕。未來怎么走?還是那句老話,一分部署、九分落實。
這里還有一個細節想說一說,這一年稱得上“組團年”,建群者不少,各方動作頻頻:
比如大灣區,雖然規劃遲遲未出,但隨著《港澳臺居民居住證申領發放辦法》的實施、廣深港高鐵、港珠澳大橋等基礎設施的暢通,群成員之間的要素流動已更加順暢;
又比如,隨著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三省一市之間的合作不斷升溫,各地相繼發起設立新的投資基金、創新聯盟。最新消息顯示,滬浙蘇正在編制《上海大都市圈空間協同規劃》,根據初步方案將是上海+7個城市的組合…
站在12月的當口,我們有理由相信,區域平衡,未來可期。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