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今日報紙

每經網首頁 > 今日報紙 > 正文

吉林大學教授朱迅:中國醫藥市場“良幣驅逐劣幣”將至

每日經濟新聞 2018-12-03 23:05:22

 每經記者|郭榮村    每經實習記者|張瀟尹    每經編輯|文多    

▲朱迅

新藥創制專項實行十載至今,我國醫藥行業逐漸實現由仿制到創新的轉型升級。但國內每年上市的新藥品種和數量,相比歐美發達國家依舊存在較大差距。那么,當前的中國創新藥企面臨何種機遇和挑戰?本土藥企未來競爭局面如何?圍繞上述問題,在2018中國醫藥資本論壇期間,《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了吉林大學教授朱迅。

朱迅認為,中國醫藥市場“良幣驅逐劣幣”的時刻將至,藥企面臨著轉型壓力,研發策略亟需轉變,利用好后發優勢對本土藥企來說非常關鍵。

“良幣驅逐劣幣”將至

NBD:國內現在的創新藥水平雖然有了顯著進步,但是從每年NMPA(原CFDA)批準進入臨床和上市的新藥品類和數量上來看,藥品研究和生產跟歐美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您認為,接下來中國藥企面臨何種機遇和挑戰?

朱迅:在我看來,中國的藥品研發市場依舊是一個不成熟的市場,不過現在正逐漸走向成熟。一個成熟的藥品市場有三個主要標志:第一,因為藥品是特殊商品,針對它的政策法規及各種制度應該相對穩定、公開、透明;第二,從藥品研發、企業管理體系到生產銷售,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第三,全球前沿的創新產品,其上市速度及占比應該有保證。我們國內醫藥市場的情況,跟上述標志相比,還有一定的距離,這也是中國藥企面臨的挑戰。

事實上,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國內的醫藥企業基本上都在場外跑,但經過最近幾年的發展,我們醫藥行業相關的政策法規逐漸成熟,逐漸與國際接軌。包括審評進程的加快,對海外很多藥品的認可度提高等,比如,我們以往的進口藥審批耗時很長,可能要等5~8年才進入能中國市場,而現在速度已經大大提升,今年,新出的海外抗腫瘤藥,我國也有審批進入市場的。

所有這些也給了中國的醫療企業一個契機。我認為,接下來中國醫藥市場“良幣驅逐劣幣”的時刻即將到來,不過短期內行業會有陣痛,藥企也面臨著轉型壓力。以前很多企業靠的是營銷能力,卻缺乏品種支撐,但今后的競爭必須是品種制勝,只有這樣中國的藥企才能更好地加入到國際上的藥品流通當中。

NBD:近幾年,中國新藥研發有個現象,很多國內公司去許可一些國外企業的臨床中產品,到中國來后續開發甚至上市。比如再鼎醫藥的“布立尼布”,就是通過這種模式引進的。您認為,藥企在運用這種引進創新模式時要注意什么?會不會影響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朱迅:企業采用這種引進創新模式其實是不得已而為之。中國醫藥行業在目前的情況下,沒法做到全部都源頭創新,所以如果想同國際藥企站在同一創新藥賽道上的話,引進創新也是一種辦法。一是因為國外的藥品進入中國市場相對困難,外國公司對中國的法規理解程度也不夠,所以國外的一些中小藥企寧可放棄中國市場;二是因為國外很多大的藥企有很多產品線,將其臨床中的產品轉給國內藥企,也是為了戰略調整;三是因為采取這種模式的費用成本相對較低。

不過隨著更多的企業采用這種模式,引進創新的后續機會將越來越少。因為當更多中國藥企成為買方之后,費用成本將會上漲,在商業方面很難實現價值投資的回歸,而且單純地引進創新實際上更多的是針對中國市場,很難去占領全球市場,而中國的創新藥市場份額只占全球創新藥市場的5%,有些抗體在中國的市場甚至不到全球的1%份額。另外,現在中國藥企還有一種創新路徑“me too”或“me better”,就是去改變已有的藥物化學結構,在作用機理方面得到類似的,或更好的效果。

利用好后發優勢是關鍵

NBD:國家今年對一些救命藥,尤其是腫瘤藥釋放了很多政策利好,前段時間17種抗癌藥被納入醫保,我們注意到這17種藥物的提供者更多的還是跨國藥企。國家近年來也一直在降低國外新藥進入中國的政策門檻,實現中國新藥的研發上市與全球同步。這是不是意味著我國本土藥企將面臨更大的競爭,您怎么看待這種競爭?

朱迅:短期內本土藥企肯定會面臨競爭壓力,但我認為,目前國內外藥企尚不在同一條水平線上,競爭還不至于很激烈,但你說的這種變化肯定會改變整個中國醫藥行業格局。比如我們國內很多創新藥企原來是做“me too”的,它在國外的創新藥進入中國市場之前,有比較充裕的時間去研發,但是隨著新藥研發上市與全球逐漸同步,做“me too”的藥企研發時間將更加緊迫。此外,近十年進入中國市場的外國新藥絕大部分都達到85分,做“me better”的企業如果想實現突破是非常困難的,所以企業后續的研發策略面臨轉變。

NBD:您剛剛提到了國內部分做“me too”或“me better”的創新藥企的困境。您認為,應該如何推動中國創新藥企的發展?

朱迅:首先,非常清楚的是,政策的落地會給創新藥企的后續發展提供土壤和機會。比如,今年國家在仿制藥一致性評價方面推出“289名單”,現在時間節點將至,但通過一致性的藥品很有限,這就是對藥企的警示和導向——我們原來的藥品跟原研藥差距很大。

其次,我們要挖掘國內大量未被滿足的需求,因為跟海外相比,在中國有很多病癥的發病率尤其高,比如胃癌、鼻咽癌、食道癌等腫瘤,如果藥企能挖掘這部分的未滿足需求,便能完成某種程度上的“中國消費”,有了“中國消費”,下一步再去考慮“中國制造”和“中國創造”。

第三,我們要利用好后發優勢,但并不是要去“彎道超車”,在我看來“彎道超車”是違反交通法規的,我們吸取好前人的教訓,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踏實地走好自己的路。另外,我認為,中國創新藥企要發展,還有三個主要因素:一是監管政策必須科學合理、透明穩定;二是要有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因為藥品的研發周期長、投資量大,必須保護藥物研發的積極性;三是有一個合理的支付體系。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