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11-29 21:32:25
目前有三座城市舉辦過中國科幻大會,分別是北京、成都和深圳。要知道,作為由中國科協主辦的我國科幻領域唯一的國家級會議,沒有基礎和條件,是辦不下來的。所以,它們也被認為是目前最有希望成為中國“科幻之都”的城市。
每經記者|余蕊均 每經編輯|楊歡
 
        
        圖片來源:攝圖網
“基因編輯嬰兒”激起千層浪。
這些天,各位朋友肯定看得不少了,這不僅是科學界的事,畢竟這次我們面對的,不是克隆猴、克隆羊,而是人類。
當然,相對于大眾的吃驚程度,科幻界顯然要淡定一些,因為很多科幻作品都曾涉及這一主題。這里還有一個細節需要說一說,著名科幻作家韓松在公開發聲中提到,“事情發生在深圳,發生在南方科技大學——這是剛剛閉幕的中國科幻大會的會場。深圳果然是一座科幻的城市。”
科幻城市。在城市競爭如此激烈的今天,能被冠以“科幻”這樣一個標簽,地方當然是喜聞樂見的,不過,從另一個層面看,有意問鼎“科幻之都”的自然也不只這一家。
我們梳理了一下,目前有三座城市舉辦過中國科幻大會,分別是北京、成都和深圳。要知道,作為由中國科協主辦的我國科幻領域唯一的國家級會議,沒有基礎和條件,是辦不下來的。所以,它們也被認為是目前最有希望成為中國“科幻之都”的城市。
當然,就特質而言,其基本屬性已無需贅述,今天主要想說一說它們各自的優勢和短板,畢竟現在的競爭是全球競爭,格局和視野不一樣了。
1.
說到科幻,很容易想到劉慈欣。
從北京到成都再到深圳,作為中國科幻大會的嘉賓,他都稱得上“超級明星”,吸粉無數。日前在深圳舉行的2018中國科幻大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南科大校長陳十一也打趣說,“我今天才發現,原來科幻作家比科學家更受歡迎。”
這背后,其實也道出了一個有趣的話題,科學與科幻,誰在前誰在后?誰引領著誰?
在劉慈欣看來,科學的想象力遠比科幻瘋狂。他在接受當地媒體采訪時表示,
科學是在人們日常經驗之外,描述了一個既復雜又瘋狂的世界,它以方程式的形式,將內容天衣無縫地設定得十分合理。這種天衣無縫的設定,是科幻無法做到的。
如果說科學探索的是自然規律,那么科幻則注重創造出一種既震撼,又有美學空間的想象力。
這位科幻作家表示,科學是科幻小說的資源,科幻始終追隨著科學。
這里需要強調的是,科學和科技是兩個概念,科學重在探索未知世界,用理論把事實與現象聯系起來。
所以,打造“科幻之都”,離不開強有力的科學基礎,而回到前沿科學本身,高校無疑是最富集的產出源頭↓↓↓
北京:92所高校VS成都:56所高校VS深圳:13所高校
深圳用40年時間建成13所高校,是一個了不起的成績,近年來其也在積極“大補”高等教育,引進了不少分校、實驗室等,但高等教育發展跟辦企業還不一樣,需要有更長的涵養過程。
相較而言,在基礎科學的原始創新上,北京優勢明顯,深圳仍需邁大步子。
 
2.
其實從歷史發展規律看,科學的進步離不開人類永不停止的科學幻想。
比如,開普勒關于天體引力的猜想,啟發了牛頓對萬有引力定律的研究;愛因斯坦關于引力波和量子電磁波的天才假設,百年之后得到了LIGO和“墨子號”衛星的驗證。
同時,科幻作品也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英國作家威爾斯在《獲得自由的世界》對“超級炸彈”的設想,啟發物理學家西拉德推算出原子可控鏈式反應方程式;法國小說家凡爾納《海底兩萬里》中的“鸚鵡螺”號,為“現代潛水艇之父”西蒙•萊克提供了靈感。
也正因如此,很多人認為,科幻小說能夠普及科學。不過,劉慈欣在最新的公開發言中,則提出了相反的觀點——“一個國家的科幻文學發展到什么程度,取決于受眾對科學的理解。科幻小說是依靠科普工作來提供生命力的。”
無論怎么說,歸結起來,科普很重要。說到這里,不得不提誕生于成都的《科幻世界》,一本被科幻迷們視為“燈塔般存在”的雜志。中國青年報在2010年的一篇報道中寫到:
《科幻世界》雖偏居西南,但名聲顯赫,是全球發行量最大的科幻雜志。許多國際知名的科幻作家因這本“小眾雜志”而對中國著迷。英國的暢銷科幻作家尼爾•蓋曼甚至將這本雜志視為“我在中國的家”。
在中國,幾乎每一個科幻迷都能講出一個自己和《科幻世界》的故事。
這本雜志創刊于1979年,由四川科協主管主辦,三易其名,自1991年起以《科幻世界》為名不斷刷新銷量,并發掘、培養了包括劉慈欣在內的一批科幻作家。“在《科幻世界》誕生之前,國內出版業是很缺乏科幻氛圍的。”科幻世界雜志社原社長楊瀟最近接受當地媒體采訪時如是說。
龍頭在此,資源不斷聚集,影響力不斷提升,成都也因此逐漸有了“科幻之都”的稱號。
 
3.
回顧中國科幻走過的歷程,成都的確扮演了重要角色。
1986年,在《科學文藝》(《科幻世界》的前身)編輯部的倡議、組織下,中國首個科幻小說獎銀河獎誕生;1991年,世界科幻協會年會落戶成都,由科幻世界雜志社承辦;2010年,又一個中國科幻小說獎——全球華語科幻星云獎在成都誕生……
走到至今,科幻也迎來了新的發展窗口——插上產業化的翅膀。
根據南方科技大學科學與人類想象力研究中心最新發布的《中國科幻產業報告》,今年上半年,中國科幻產業產值已接近100億元。作為文化創意產業的一個細分,不少人已經在討論科幻產業即將迎來的“黃金十年”。
于城市而言,現在的問題是,成都如何從科幻文化中心升級為更有“效益”的科幻產業中心?科技感十足的深圳如何發揮后發優勢?至于實力強勁的北京,會不會在眾多城市標簽中選擇這一個?
我們注意到,在去年的中國科幻大會上,成都公布了打造“中國科幻城”(中國科幻產業園)的計劃,擬建中國科普科幻影視基地、中國科博場館研究設計中心、中國科普科幻傳媒基地等九大區域,希望進一步集聚資源形成產業鏈;深圳則在2015年成立了國內第一支致力于科幻產業發展的公益基金——科學與幻想成長基金。
未來會是你追我趕。用劉慈欣的話說,“科幻是一個國家發展的晴雨表,只有現代化達到一定規模的國家,科幻才能發展起來。”縮小到區域,也是同樣的。
未來中國科幻發展的重地會出現在哪里?哪座城能夠更好地激發大家的想象力?
我們以為,答案應該科幻作品的結局一樣,是開放式的,你覺得呢?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