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11-29 17:04:05
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發展一直伴隨國有企業改革步伐,是解放生產力的重要途徑,有利于形成有為的政府與有效的市場。混合所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下國企改革發展的創新模式。
每經記者|李可愚 每經編輯|陳星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國有企業屬于全民所有,是推進國家現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在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偉大進程中,廣大國有企業主動參與調整和轉型,在市場的大風大浪中搏擊歷練,一大批代表中國的國企在全世界范圍內架橋開路、披荊斬棘,展現出了大國實力和大國氣魄。
總結這40年來,中國國企改革走過了怎樣的歷程?取得了哪些成就?未來國企改革應在哪些領域進行深化?《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帶著這些問題對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周麗莎進行了專訪。
NBD:縱觀改革開放40年,我國的國企改革大體經過了哪些階段?在國企改革的過程中,您認為有哪些值得注意的標志性事件?
周麗莎:改革開放40年間,國有企業改革始終是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大致經歷了放權讓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與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改革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和新時代全面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四個階段。黨的十八大以來,為適應新時代要求,國企改革進一步全面深化。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大幕,國有企業也開啟了以放權讓利為主要內容的改革探索,采取了擴大企業自主權試點、經濟責任制、“利改稅”、承包經營責任制等一系列措施,增強企業活力,轉換經營機制。
1993年11月,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審議并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是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指出現代企業制度的特征是“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國有企業現代企業制度建設由此展開。
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一些國有企業不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經營機制不活,生產經營面臨困境。1997年9月黨的十五大和十五屆一中全會提出,用三年左右的時間,通過改革、改組、改造和加強管理,使大多數國有大中型虧損企業擺脫困境。
2003年,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正式成立,從制度上和實踐上實現了政府的公共管理職能與國有資產出資人職能的分離,改變了過去政府直接管理企業的職能,從機構設置上實現了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從完善產權保護制度、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推動國有企業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等方面,對深化國企改革作出全面系統部署。
2015年8月印發實施《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這是新時期指導和推進國企改革的綱領性文件,從總體要求到分類改革、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完善國資管理體制、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強化監督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加強和改進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改善國企改革的外部環境等方面提出國企改革目標和舉措。
NBD:我們注意到,在新一輪深化國企改革的推進中,“混合所有制改革”一直是一個繞不開的關鍵詞。從理論和實踐來看,推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優勢體現在何處?混合所有制改革當前取得了什么進展?
周麗莎: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發展一直伴隨國有企業改革步伐,是解放生產力的重要途徑,有利于形成有為的政府與有效的市場。混合所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下國企改革發展的創新模式。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明確,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而黨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對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進一步作出明確規定,指出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目標是促進國有企業轉換經營機制,放大國有資本功能,提高國有資本配置和運行效率,實現各種所有制資本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強調因地施策、因業施策、因企施策,不搞“拉郎配”、不搞全覆蓋、不設時間表,成熟一個推進一個。
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方針政策,混合所有制改革取得積極進展。到2017年底,中央企業及各級子企業中,超過三分之二的企業引進各類社會資本實現了混合所有制。與此同時,各地穩妥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上海、江西、山西等13個地方國資委所監管各級企業的混合所有制企業數量占比已超過50%。通過混合所有制改革,國有企業產權結構不斷優化,組織調動了更多社會資本,國有資本功能有效放大。
此外,我們還應當注意到,通過混合所有制改革,實現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為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提供公平競爭的環境,在政治、經濟、社會等層面形成合力,有利于推動經濟整體發展。
NBD: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國企改革也面臨著新局面。您認為,從當前來看,哪些領域應當是國企改革重點推進的方向?
周麗莎: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黨中央對國有企業改革作出了新的重大部署,這是對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新號召新期盼新指引,必須堅定不移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增強國有經濟的活力、控制力、影響力、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把國企改革不斷向縱深推進。
具體來看,我們可以注意國企改革的以下幾個關鍵詞。一是完善治理,通過完善現代企業治理機制,實現了政企分開,落實了企業市場主體地位。混合所有制改革作為國有企業改革的突破口,轉換企業的經營機制,提高國有資本配置效率。
二是強化激勵,通過市場化經營機制,增強了微觀市場主體的活力,調動企業干部職工的積極性,積極發揮企業家作用。
三是突出主業,在高質量發展方面,國有企業要突出實業、突出主業,使主業的貢獻率、實業的實力進一步提高和增強。
四是提高效率,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結構調整轉型升級,化解各類金融風險。通過改革授權經營體制,推動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取得實效。通過國有資產監管,加強對微觀主體的服務工作。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