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中國 2018-11-20 20:53:04
今天,又一位金融奇才離世。國內知名私募人士,博弘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前總經理劉宏因癌癥在上海離世,享年54歲,炒股F10就是他發明的。事實上,今年以來,已有多位年輕的金融從業人員過早離世。這也告誡我們,明天或者未來的任何一天,都不值得我們犧牲今天的健康、快樂去換取。
在資本市場沉浮近30年的私募傳奇老將,離世了。
今日,一則悲傷的信息傳遍私募圈。國內知名私募人士,博弘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前總經理劉宏,因膽囊癌擴散,于11月18日在上海離世,享年54歲。
他曾是中國最知名的私募大佬之一,享譽多項第一:
1994年,創立國內第一家數字化財經信息服務提供商,其主營業務后來演化成了眾所周知的“F10”,成為各大證券金融終端的標配;
1997年在國內首家推出程序化交易系統;
2005年創立國內首家市場中性套利私募基金,年化46%的收益率,被譽為“對沖基金第一人”。
回顧劉宏的資本生涯,他以投資者、學者、企業家等不同身份見證了中國證券市場的誕生與發展。

圖片來源:攝圖網
年輕時,劉宏被贊為化學和物理天才,1984年,他成為南開大學化學系研究生,不過受一位炒股同學的影響,進入了證券市場。
1989年,沐浴改革春風,劉宏毅然放棄了青島海洋大學水產系的化學講師的職位,攜家帶口南下闖蕩深圳。在國內滬、深兩交易所尚未成立之時,劉宏就已經通過參與場外交易開始了投資生涯。
1994年,IT行業爆炸式的發展吸引了劉宏的目光,他踏著浪潮創辦了深圳新德利財經信息技術有限公司,開創了中國證券業資訊服務電子化的先河。推出的“F10”,至今仍是各大證券金融終端的標配。
1996年,劉宏在上海成立了上海新德利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并領導開發了國內最早的程序化交易系統。
期間,劉宏還當過股評家。1990年,滬深證券交易所剛成立,投資者普遍缺乏經驗,急需大量的市場信息和操作指導。劉宏在隨后幾年中很快成為當時赫赫有名的股評家之一。據劉宏生前表述,當時他的文章幾乎一字不改地全文刊登在《證券市場周刊》、《中國證券報》等主流財經媒體上。他說,就靠賣字糊口,一個月也能賺上5000元。
2001年是劉宏的一個坎。當年6月,國務院發布《減持國有股籌集社會保障資金管理暫行辦法》,滬市大盤在2245點見了頂,此后一路走低,開始了長達4年的熊市。
期間,由于融資做方向性的投機交易,劉宏于2001年底爆了倉,據其生前回憶,最慘的時候連汽車和房子都要被法院“強制執行”。
這次爆倉也成了劉宏資本生涯的一次轉折。既不離開市場,又不跟市場賭方向,他找到的答案是數量化的市場中性交易,即做相對價值投資。
2003年,劉宏創辦博弘投資,這是國內首家市場中性套利型對沖基金管理公司,也是國內第一家完全依靠數量化交易模型和程序化自動交易進行證券投資的私募基金管理公司。同年還創辦了數君投資。
2005年2月,國內第一只指數基金50ETF推出。日后的多年里,劉宏的基金每年交易大筆50ETF和一籃子股票的套利交易,年化收益率為46%,遠遠高于國內外市場。2006年4月,深證100ETF上市,劉宏博弘管理的賬戶完成了近千筆交易,自營賬戶在一個半小時內,完成113筆折價套利,每筆套利利潤從2萬元到5萬元不等。可謂“中國對沖基金第一人”。
2012年后,劉宏便很少出現在公眾視野,產品收益率也大幅下降,他說這說明了市場效率在提高。
2013年,劉宏離開博弘,自稱“有點累”。有猜測,或與大股東利益分配有關。次年,劉宏在深圳成立了“深圳市好菜鳥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據悉,好菜鳥投資的業務明確定位于基于模型驅動的程序化交易,一是借鑒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可以發現一些奇特的并且不被常人注意的市場效率缺陷;二是借助于工程技術的手段可以實現常人無法做到的有利可圖的交易。

圖片來源:攝圖網
在近30年的證券市場生涯,劉宏留有不少投資理念:
“市場通常是有效率的,但通常表現得沒有效率。市場需要科學技術,但交易不是科學技術。”
這是對他影響最深刻的兩句話。第一句出自經濟學大師薩繆爾森,意思是市場有機會,也通常會犯錯,這樣就會產生價格偏差,也就是套利機會。第二句是說科學技術對交易有幫助,但不能盲目迷信模型和程序。
“作為一個基金經理,要對市場的本質和核心有清醒的認識。作為基金經理,你的職業就是要去尋找市場缺陷,然后在缺陷中開發策略、獲取盈利。作為基金經理,不僅要有意識地去不斷尋找新的市場缺陷,而且還必須要有足夠的能力、足夠的經驗,才能長期在市場上生存。”
“而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無論你發現了什么樣的市場缺陷,它總有被彌補的一天,這也意味著你的策略最終總會失效。如果任何一個人說他的策略未來二十年甚至永遠都會有效,那么這個人一定是騙子。”
劉宏認為滿意的投資結果要滿足三個方面,第一,要有交易策略,第二,風險管理最重要,第三,要有個人能力包括市場感覺。
“技術分析是垃圾,價值投資是本源,而價值投資可以數量化。”
“在主動化的管理中挑選投資標的的“四不”標準:行業周期和持股周期相反的不投資,募集資金投向非主營業務的不投資,募集資金用于研發的不投資,業內人士、圈內人士有負面評價的不投資。”
關于政策,劉宏認為:
當時市場上發生的大波動,很多都和政策、制度相關。政策的演變,對對沖基金的影響究竟有多大?一方面是有利的影響,當政策的變動在攪動市場時,這樣的擾動大概率會增加波動率,在這樣的情況下,做多波動率的產品和策略就會大大受益。
而另一方面,它也有不好的地方,太強的干預會影響到很多模式的有效性。我們平時是基于統計做交易,統計交易是什么概念呢:你沒法追求每筆交易都賺錢,也沒法追求每天都賺錢。
據劉宏好友透露,劉宏生前由于工作忙,三餐極不規律,也曾長期不吃早餐。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加上長期從事高壓力的金融投資工作,這位金融奇才患上膽囊癌過早隕落。
事實上,今年以來,已有多位年輕的金融從業人員過早離世:
11月上旬,一位基金從業10年剛轉做賣方的研究員,在家中猝亡,年僅36歲;(券商中國此前報道《年僅36歲,浙商證券研究員猝然離世,前晚回家告訴太太"很累",竟成遺言!金融圈今年已痛失多位英才》)
7月,招商證券研究發展中心研究總監、董事總經理楊曄周末在家中離世;(券商中國此前報道:《金融圈又一少壯派猝然離世!上月底還在出差,"5月還談笑風聲,幾天前還和他打招呼"》)
5月,網信證券上海投資銀行部總經理陳錦旗在公司加班期間猝然離世,年僅45歲;(券商中國此前報道:《45歲投行老總加班時猝然離世,家人致信"歇一歇,擁抱下轉身就在的幸福",金融圈今年痛失多位英才》)
4月,37歲的銀華基金投資經理張林昌因病醫治無效離世;(券商中國此前報道:《37歲重病離世,金融圈又痛失一位少壯派投資經理,三封信看到落淚》)
3月,中郵基金靈魂人物總經理周克因心臟病突發去世,年僅45歲。(券商中國此前報道:《突發!45歲中郵基金靈魂人物周克去世,"但凡我還有一口氣在,就一定把投資者的錢賺回來"》)

圖片來源:攝圖網
據“王雅媛港股圈”統計,2018年之前離世的金融從業人員:
2016年12月
44歲的中信建投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周期天王周金濤因胰腺癌去世,去世前已知病況還在發報告。
2015年10月
交銀施羅德投資總監項廷峰因心臟病突發離世,年僅46歲。公開資料顯示,項延峰,上海交通大學管理學博士,16年基金從業經驗。
2014年8月
長信基金首席風控官陳曉剛因突發腦出血離世,年僅45歲。
2013年5月
華龍證券北京分公司研究發展部總經理孫偉利因心臟病突發,醫治無效,不幸逝世,年僅46歲。
2013年3月
博時基金行政總裁李鍇因突發腦溢血于凌晨不幸在香港逝世,年僅42歲。
2011年1月
銀華基金前基金經理楊長清去世同樣讓整個業界震驚,他只有37歲。楊長清畢業于五道口金融學院,做過市場營銷、產品開發,然后又做研究員、基金經理。
2009年7月
上投摩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投資總監孫延群去世,年僅41歲。在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他還躺在病床上看研究報告;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床邊的電腦還開著,在查看跟市場有關的資料。
2009年6月
前君安證券有限公司總裁、深圳曉揚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創始人楊駿,因病醫治無效在上海逝世,享年44歲。
“每天做個孩子王,經常蹲下來傾聽那些開心或假裝不開心的童聲,我希望我每天都能保持清醒,也希望我能告訴孩子們的體悟和選擇建議,不會因為日后自己親歷生命的無常而迷惑。明天或者未來的任何一天,都不值得我們犧牲今天的健康、快樂去換取。”劉宏的朋友感慨道。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