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每經記者專訪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范劍平:不要再留戀人口數量紅利 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勞動力成本優勢很大

每日經濟新聞 2018-11-18 16:20:03

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范劍平表示,要讓有限的金融資源為整個經濟未來的發展提供更多的服務,資源應該更多配置到科技當中去,配置到效率更高的有發展前途的企業中。

 每經記者|張喜威    每經編輯|陳星    

11月16日,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18第七屆中國上市公司高峰論壇”在成都成功舉行。“問道高質量 增長新動能”,800位上市公司高管、學者專家、基金大佬齊聚一堂,懷著對中國經濟發展的憧憬和新思考赴盛會,瞭望未來發展航道。

當日上午,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范劍平在論壇上發表了題為“展望2019年貨幣政策及對實體經濟和資本市場影響”的主旨演講。

范劍平長期在國家發改委系統從事宏觀經濟政策研究,曾參與許多國家級重要課題和近幾次“五年計劃”專題研究,對宏觀經濟政策的研究成果在理論界和政府決策部門均有重要影響。

演講中,范劍平表示,中國過去房地產、鋼鐵、水泥、工程機械這些行業的高速發展,更多受益于人口紅利。未來,中國要從舊動能轉向新動能。要讓有限的金融資源為整個經濟未來的發展提供更多的服務,資源應該更多配置到科技當中去,配置到效率更高的有發展前途的企業中。

在高質量發展中,金融支持高質量發展就是要從過去的金融亂象,從金融資本內部空轉、資金在金融和房地產之間唱“二人轉”,轉向三個新的良性循環,即金融與實體經濟的良性循環,金融與房地產的良性循環和金融體系內部的良性循環。要形成三個新的良性循環,首先面臨的就是金融高杠桿率、中國宏觀杠桿率過高的問題。

下一步,貨幣政策定向支持,就需要積極發揮資本市場作用,成立一些有眼光的基金公司。有前途的企業可能經過資本市場注入資金之后,會獲得更大發展。

整個貨幣政策未來要解決的難題就是如何定向支持經濟增長的新動能。而這方面資本市場恐怕是獨一無二的,要通過政府的扶持,但是更多是通過市場行為,讓社會的閑散資金投入到有前途的公司,并且獲得很好的回報。通過這樣一個良性循環才能從目前困境中走出來。

為了更深入地了解中國經濟轉型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和機遇,《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聚焦熱點,圍繞如何推動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如何解決“未富先老”帶來的人口紅利減少、哪些產業有望成為新的朝陽產業、房產行業未來將走向何方等諸多熱點問題,在會議間歇對范劍平進行獨家專訪。

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資料圖

要靠市場需求引導投資方向

近一段時間以來,消費的問題受到廣泛的關注,有一種聲音認為目前居民收入還不夠高,獲得感也不如想象中那么強。范劍平認為,我國的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還是很可觀的,至于獲得感,可能可以通過穩房價來進一步提升。

NBD:當前,我國經濟增長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您認為如何才能有效推動轉變的順利完成?

范劍平:整體上還是應該“穩中求進”。當然,“穩”的目的是為了“進”,所謂“進”就是需要各種政策資源,不要撒胡椒面,好鋼要用在刀刃上,包括減稅的資源、金融資源,更多地集中起來支持未來的新興產業。

而未來的新興產業,不是靠規劃出來的,更多是要通過市場競爭慢慢體現出來。從全球來看,我們現在可以看到一些大的發展方向,包括人工智能、基因編輯等。

隨著中國老百姓收入的提高,高質量發展里也包括滿足老百姓高質量消費需求的內容。所以,很多時候應該是市場需求引導企業,而企業的這種投資需求,還需要金融資源來支持。下一步,我們還是要更多地發揮市場在選擇投資方向方面的作用。資本是逐利的,如果政府引導的方向跟市場利益不符,那么期待中的“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就很難發揮好。如果引導的方向和市場需求是相符的,還是有很多人愿意長期投資,甚至哪怕這種項目暫時可能不能見到盈利,大家也會有長期投資的耐心。因為科技創新產業往往還不能急功近利,確實需要一段時間。

NBD:在您看來,明年我國的投資、需求等方面的發展趨勢會是怎樣的?

范劍平:明年我們一是要在“貿易摩擦”方面爭取談判,取得一個更好的結果,但更重要的還是要鼓勵擴大內需。而擴大內需的重點還是投資,但投資不能再靠房地產。對于基建投資,其實就是一個投資方式問題,現在已經不能繼續維持這么大的基建投資規模。當然,也不能一刀切地把地方融資平臺貸款全部停掉,還是要有一定的靈活性,保持基建投資的合理增速。

最重要的還是要對制造業重建信心,要給予更多的支持。現在我們也看到了一些好的苗頭,今年制造業、新興產業的投資增速很高,說明大家都在向高新技術產業積極投資。這個時候,如果政府能夠對這部分投資,在政策上、法律法規上進行規范,慢慢地讓投資更多的靠市場的力量帶來回升,而不是靠“鐵公基”拉上來,大家的信心就建立起來了。

其實,消費的問題并不僅僅是大家收入的問題,還是因為大家有點信心不足,比如,像汽車等可買可不買的,就暫時不消費了。如果信心回來了,大家對這些耐用消費品需求回升的話,那我國明年的經濟增長保持在6%~7%的合理運行區間還是可以做到的。

NBD:在居民收入增速,以及居民的獲得感方面,未來幾年會有什么樣的變化?

范劍平:其實,去年我國的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扣除價格因素后仍增長了7.3%。雖然今年前三季度降到了6.6%,但在G20國家中仍是相當可觀的。而老百姓對自己的收入獲得感方面,現在很大程度上是跟高房價去比,這樣很多人都覺得收入很低。下一步,如果能夠把房價穩定下來,大家不再一窩蜂去搶高價房,就會把收入更合理地用來消費。過去大家都在瘋狂購房,擠占了消費,其實大家本來沒有那么焦慮,很多焦慮感都是由于房價高漲所帶來的。

把重心放在開發人口質量紅利上

近年來,中國勞動力數量在下降,“人口紅利”漸漸消失,未富先老的問題也逐漸顯現。范劍平認為,隨著我國勞動力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們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勞動力成本優勢很大。因此,不要單純留戀人口數量的紅利,應該把工作重心放到開發人口的質量上。

NBD:今年以來,“未富先老”一度成為各界的熱點話題。您認為,中國是不是已經成為“未富先老”的國家?有哪些特點?

范劍平:中國現在16歲到59歲是勞動力,15歲以下60歲以上是被撫養人。一個國家的被撫養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越低,勞動力占總人口比重越高,對經濟增長越有利。世界平均水平大概為勞動力占總人口65%。所謂的“人口紅利”就是我們勞動力占總人口的比重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來的情況。最高峰是發生在2011年,我們勞動力占總人口的74.5%,比世界平均水平高了9.5個百分點。這也意味著,我們比別人多9.5%的勞動力,同時少9.5%的人被撫養,當然對經濟高速增長有利。

但我們這種人口紅利是靠計劃生育人為催生出來的,漲潮很快,退潮也很快。2011年,勞動力人口比重還在74.5%,2017年已經降到65%。所以,如果不推遲退休年齡,將來我們的勞動力占總人口比重就會比世界平均水平越來越低。但不管怎么樣,年輕人數量的減少是不可改變的。

人口紅利和勞動力成本有關。我們在1978年到2011年這些年,每年滿16歲補充到勞動力隊伍的年輕人數量大于這一年到退休年齡的老年人口,老少抵減以后,我們的勞動力總量每年都會比上年凈增加幾百萬。但這一情況在2012年發生了逆轉,第一次出現勞動力總量比上年凈減少。從2012年到2017年的6年,我們的勞動力總量已經凈減少2344萬。對中國來講,可以說是勞動力在2011年之前供過于求,2012年以后慢慢變成供不應求,而勞動力成本也自然會上升。

現在,由于我們的產業結構升級還沒有完成,目前招工最緊張的不是高端勞工,反而是制造業勞動力型產業需要的農民工。所以中國如果要繼續發展勞動力產業,勞動力成本是越南的3倍,柬埔寨的5倍。但如果我們的產業結構升級上去,搞高新技術產業,勞動力成本就會比歐美發達國家有很大的優勢。

總結一下,就是說,便宜的農民工沒了,便宜的大學生有的是。其實,并沒有什么可悲觀的,只要我們產業結構升級了,真正大量需要的是機器人,而機器人農民工肯定操縱不了,需要大量懂計算機的大學生,到那個時候,大學生就業的空間打開,供過于求的狀況就解決了。所以,我們其實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勞動力成本優勢很大,不要去留戀人口數量的紅利,應該把工作重心放到開發人口的質量上,開發人口質量紅利。

NBD:在您看來,要怎么解決“未富先老”的問題,你認為現在人口政策的調整,能起到一定的優化作用嗎?

范劍平:我個人認為,可能起不了非常大的作用。因為人類不管什么民族,什么宗教,什么文化,都一個規律,越窮越要生孩子。因為當時國家沒有能力建立養老及社會保障體系,“養兒防老”是窮人多生孩子的首要目的。但富裕起來了,國家建立健全養老社會保障體系以后,“養兒防老”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大大下降。所以,這個時候人們愿意生孩子的積極性是下降的,發達國家也搞了很多鼓勵政策,比如征收“單身稅”,甚至多生孩子還給補貼,但并沒見過一個國家生育曲線出現回升。

所以,我們國家對人口數量紅利的結束也不要總是想去挽留,還是應該把重心放在開發人口質量紅利上。就像經濟一樣,不要就“量”來談高速,還要談“質”。世界上并不是人口數量越多的國家越發達,而是人口質量越好的國家越發達。所以,總在糾纏人口數量問題的那些人,觀念應該改變了。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喜威 攝

人性化需求催生新的朝陽產業

人工智能已然成為現代科技產業的藍海,在這片藍海中,到底哪些是朝陽產業?范劍平表示,能夠滿足人性化需求,人們愿意為此付費的,將來一定是朝陽產業。具體而言,知識付費等都屬于此。

NBD:您覺得,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將會對全球的產業發展帶來什么樣的影響?

范劍平:人性化的需求是不斷提高的。人工智能大量應用以后,人有更多的閑暇時間,那么人愿意把這個時間用來干什么,并且愿意為此付費的產業,將來一定是朝陽產業。

比如體育,很多人想鍛煉身體沒時間,今后就有時間了。而且中國過去有錢的沒閑,有閑的沒錢,將來有了一批有錢又有閑的人,跑馬拉松的、健身房健身的、爬山探險的人都越來越多。大家通過體育鍛煉,不僅可以提高身體素質,還能分泌多巴胺產生幸福感。此外,人工智能時代,終身學習肯定是朝陽產業。終身學習就是用互聯網的手段利用碎片化時間系統化學習。現在知識付費產業發展的很好,就是因為在知識大爆炸的時候,一個人僅靠碎片化學習是沒用的,必須系統化學習。我相信,將來知識經濟、終身學習這些產業,肯定是人性化需求的大產業。

NBD:近些年,不少企業在數字經濟方面取得了很好的發展,在您看來,中國在這方面的發展趨勢怎么樣?

范劍平:在數字經濟商業平臺方面,中國的創新走在世界前面,有很多中國的商業模式,可能在國外就看不懂,因為中國的互聯網在很多面向個人的產品上都是免費的,這老外就看不懂。中國人的邏輯叫“羊毛出在豬身上,雞買單”,很多外國人就不知道這是個什么商業模式,但在中國玩的風生水起。盡管底層的技術不是我們原創的,但這些技術在中國應用的時候,結合了中國人的人性,把它變的非常好玩,就成了一個非常大的產業。

所以,我們還是要相信,中國人既勤勞又聰明,即使在模仿性發展階段也可以干出很多有中國特色的,甚至可以向國外去推廣的一些好的產業。

NBD:在數字經濟領域之外,您覺得中國還可以在哪些領域實現類似的“彎道超車”,獲得領先優勢?

范劍平:在生物方面,中國與世界先進技術的差距應該算相對小的了,所以接下來包括基因技術,以及其他生物技術方面都有可能獲得長足的發展。因為這也是人性化產業,每個人不一定要求長壽,但大家希望能夠高質量地生活。比如,老年癡呆癥能夠早一點識別,通過基因干預也好,積極訓練也好,讓老年癡呆癥推遲十年發病,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質量就可以大大提高。將來中國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數量最大的國家,老齡化既是個包袱,也是個商機,把銀發產業發展好,就是個巨大的產業。

NBD:前面您也提到了房地產市場的一些情況,最后想再請您從總體上談一下當前房地產市場的現狀是怎么樣的?未來會怎么發展?

范劍平:過去,因為中國處于人口紅利上升期,房地產基本上屬于普漲,甚至有時候還會大漲。但我認為,這個時代已經結束了,一方面是因為高杠桿的情況下,貨幣政策在收緊,另外一方面就是全國的人口數量紅利結束。但年輕人不會老老實實呆在原地,他會流動。所以,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好的城市,包括北京、深圳、成都等,就會吸引更多的年輕人流入。可以說,雖然人口紅利在全國范圍內結束,但一部分城市的人口紅利可能還會繼續。

而房地產的問題,也是個區域性很強的問題,現在沒有專家能夠給全國做出一個結論。房地產要從全國“一刀切”更多地走向分城施策,有些城市就是放開限購,可能也不會漲太多,但有些城市,恐怕政府還要更多地承擔起保障房的建設責任,大量年輕人流入,讓他們都去買商品房,也不太可能。對這些城市,如果想讓實體經濟更好發展,就需要多造公租房,等年輕人收入高了,再來帶動房地產行業,房地產將來可能就是個慢牛行情。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人口紅利 高新技術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