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11-17 22:09:11
擁有400多年歷史的廣譽遠,是中國現存歷史最為悠久的中藥企業,核心產品龜齡集、定坤丹等先后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1月16日,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18第七屆中國上市公司高峰論壇在成都舉行。論壇期間,廣譽遠董事長張斌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專訪,其談到對傳統中藥企業如何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以及中醫藥產業未來發展的一些看法。
每經記者|靳水平 每經編輯|胥帥

中醫是中國五千年文明的智慧結晶,正持續不斷地推動著我國醫藥健康事業發展。在商品經濟浪潮下,一批堅持真材實料、精心選材和古法炮制的傳統中藥企業,傳承了古老中醫藥文化。
其中,擁有400多年歷史的廣譽遠,是中國現存歷史最為悠久的中藥企業,核心產品龜齡集、定坤丹等先后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1月16日,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18第七屆中國上市公司高峰論壇在成都舉行。論壇期間,廣譽遠董事長張斌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專訪,其談到對傳統中藥企業如何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以及中醫藥產業未來發展的一些看法。
張斌介紹,廣譽遠從2013年開始,就一直專注全產業鏈的打造,著重在上中下游積極布局。同時,堅持中藥古法炮制的理念,關注藥品的質量和療效。他表示,中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就是品質,產業的“黃金十年”已然開啟。
整個采訪過程,張斌給記者留下的印象是溫文爾雅,回答內容深入淺出,條理邏輯十分清晰。
當前,隨著消費升級,消費者對產品的需求,更看重質的提升,對精品醫藥的需求也愈加強烈。作為一家老字號醫藥企業的“掌舵者”,在張斌看來,消費升級時代,健康成為人們的必需品。近年來,社會一直關注中藥,背后核心還是在于對藥材質量和療效的關注。而廣譽遠作為一家老牌中藥企業,不僅注重良好藥材基地的建立,且一直堅持傳統古法炮制理念來做高品質中藥,以確保質量。
張斌介紹到,廣譽遠為積極打造全產業鏈,近年來一直加強了上中下游布局。上游加強珍貴原材料和緊缺藥材基地建設,中游中醫藥產業園已于今年投產,下游將進一步加快醫院和連鎖店市場的覆蓋。
“10月19日,公司花了三年多時間,在山西太谷建成的500畝產業園已竣工投產。”張斌介紹,公司新工廠8月已順利通過GMP認證,產能將在老廠的基礎上平均擴大八倍以上。
廣譽遠建設該產業園,是欲打造成為集中藥生產、中藥科普、中醫養生、田園休閑等多個功能為一體的中醫藥文化產業園區。
作為一家老字號中藥企業,廣譽遠在新的市場環境下,經營模式也必須進一步優化。
對此,張斌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目前廣譽遠布局的互聯網醫療平臺已有2000多名中醫專家提供在線問診服務,在線為全國3000多家中醫院包括中醫門診提供預約掛號服務,同時平臺上還提供輕問診咨詢服務。“未來我們還會實現互聯網+中醫院的業務,目前正在申請相關資質。”張斌。
“另外,平臺也通過互聯網大數據,跟相關單位進行合作,特別是在婦科專業,利用大數據進行病例統計,來進行婦科疾病治療和方案的優化,現在已收集了5000多份。”張斌說。
在張斌看來,長期以來,公司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就在于注重中藥品質。他表示,廣譽遠一直注重原材料品質的把控,古法炮制理念根植于心。炮制不僅能增加藥效降低副作用,還能改變藥性。
張斌表示,公司將創新視為發展要義,不斷加強研發,“老字號中藥企業也要加強研發投入,持續創新,不能固步自封。”
他認為,持續創新對老字號中藥企業至關重要。創新不僅是工藝創新,還包括產品創新。比如,古代工藝有好的經驗,但也缺乏現代研究方法進行臨床研究。同時產品劑型開發如何使消費者更好的接受,這也是廣譽遠一直堅持優化的。
消費已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而隨著消費升級,人們消費觀念也發生了一些變化。
張斌指出,隨著消費觀念的升級,中國人口的老齡化加速,慢病人群的形成,人們越來越注重生活品質、關注養生。他認為,目前中醫藥產業的發展,可以說迎來了重要戰略機遇期。

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中醫藥產業建設取得了新進展,中醫類醫療機構診療人次突破10億人次,醫療收入達到3648億元,接近醫療機構總收入的10%;中醫類衛生人員總數達到122.5萬人,執業醫師54.3萬人,占比44.3%;全國在業中醫館數量達到477家,年均增長78.1%。
2017年,我國中醫藥大健康產業的市場規模已經達到17500億元,中醫藥工業總產值達到8442億元,約占整個醫藥產業工業總產值的1/3。
張斌認為,隨著老齡化社會到來,中國老年人占全國總人口比達到16%左右,有2億多人,這對健康的需求比較旺盛。“巨大慢病人群的形成,以及對生命價值的進一步重視,促使人們更加關注養老和預防醫學。”他表示。
“現在人們越來越注重生活品質,而生活品質的核心就是健康,沒有健康,其他就會沒有意義,因此基于以上因素,我認為中藥行業迎來了重要發展機遇期。”張斌說。
在張斌看來,隨著中藥文化的普及,人們也更愿意接受中醫的治療,因此行業市場空間龐大。同時,他也呼吁行業形成更加規范的市場秩序和產品的規范管理。
“目前中藥產業存在著上游藥材枯竭和飲片質量參差不齊等問題。”張斌說。
他解釋稱,資源枯竭,著重體現在野生藥材的枯竭。國家也在加強對中藥材種養殖的引導,支持中藥企業加強基地建設,如國家相關法規鼓勵人工養殖,這加強了種群保護。“在加強野生動植物管理的前提下,鼓勵企業去做人工養殖。在擴大種群的前提下,允許你去開發和利用,這樣方式其實對自然發展也更有利。”
張斌指出,中藥飲片質量的參差不齊,則是影響行業發展的關鍵因素。他表示,國家對于中藥飲片的規范管理,近幾年也花了很大的功夫,甚至對于不合格的企業直接吊銷執證。而監管加大力度,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對于廣譽遠這樣的老字號中藥企業來講,這也是樂于見到的。
“我們是按照古法工藝和嚴苛的標準去做的,因此越規范對行業發展也就越有利,不然會出現‘劣幣驅逐良幣’,行業發展就是不健康的。”張斌認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