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11-08 00:25:08
去年11月9日,成都召開新經濟發展大會,明確重點發展數字經濟、智能經濟、綠色經濟、創意經濟、流量經濟、共享經濟“六大新經濟形態”,構建具有成都特色的新經濟產業體系。一年來,成都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決策部署,積極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旗幟鮮明地提出“最適宜新經濟成長的城市”這一城市標識,以更好地推動高質量發展。
每經記者|余蕊均 楊棄非 每經編輯|畢陸名

▲在四川構建陸海聯運通道打造西部國際門戶樞紐推介會上,嘉賓交流 王若冰攝
“今天參加了這個活動以后,我對‘少不入川’這個詞有了新的理解,應該改成‘少應入川’。”霍英東集團副總裁霍啟文開玩笑地說,作為一名創業“失敗者”,“不知道成都會不會歡迎我們?”話音剛落,現場掌聲陣陣。
昨日下午,“成都新經濟發展?香港專場合作推介會”舉行。作為“川港澳合作周”的重要活動之一,本場推介會以“共建新生態、共謀新經濟、共育新動能”為主題,旨在推動兩地投資和貿易合作,探索更多合作途徑,共謀發展,創造共贏。
活動現場,蓉港政府、協會和企業間簽訂了多項合作項目,涉及金融戰略合作、汽車金融、網絡科技、人工智能、動漫醫療等多個領域,未來兩地還將在相互開拓市場、創業項目及產業園落地、暢通兩地資本與企業的溝通渠道等方面展開深度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11月9日,成都召開新經濟發展大會,明確重點發展數字經濟、智能經濟、綠色經濟、創意經濟、流量經濟、共享經濟“六大新經濟形態”,構建具有成都特色的新經濟產業體系。一年來,成都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決策部署,積極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旗幟鮮明地提出“最適宜新經濟成長的城市”這一城市標識,以更好地推動高質量發展。多位金融機構代表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均提到成都的“活躍度”,并認為“這是一定不能缺席的市場”。
新經濟藍圖已經展開,這一次,“天府之國”相約“東方之珠”:成都見。
維港之濱,麗思卡爾頓酒店,袁帥在這里完成了從“投資人”到“創業者”的身份轉變。“我以前在這棟樓上的摩根士丹利上班,做醫療風投,后來想自己試試,就回到了成都創業。”作為顧連醫療聯合創始人兼聯席執行長,袁帥可以說是蓉港合作的“受益者”。
在去年8月舉行的川港澳合作周期間,香港新風天域集團在蓉布局大健康產業項目,其中,袁帥的顧連醫療是合作的重點——以成都顧連醫療國際健康中心為基地,建設中國顧連醫療西南區域總部,基地建設投資20億元,產業引導基金及配套建設資金100億元。
“川港澳合作周是很好的合作平臺,讓我們找到合作伙伴。”在昨日的推介會上,不斷有人前來和袁帥遞名片、談合作,他感嘆說,“這樣的合作機遇展示了成都的開放格局,加上諸多新經濟政策,會吸引更多創業者來蓉發展。”
剛從成都返港的黃卿鶴有些激動,作為香港金融資產管理控股有限公司中國區總裁,他的公司正在開拓內地業務,并很快將在成都落子。在他看來,成都的民營經濟非常發達,而且對資本市場有豐富的經驗,“成都一直是我非常看重的城市,一定不能缺席。”他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到。
新經濟,正在成為蓉港合作的新方向。現場,隨著天府新區獨角獸島、高新區新經濟活力區、溫江醫學城等平臺的亮相,富有活力的成都新經濟未來令現場嘉賓充滿期待。面對高漲的合作熱情,成都亮出了一年來的成績單:新政實施以來,成都新增新經濟市場主體6.3萬戶,新成長達到獨角獸標準的企業4家,在中國城市“雙創”指數評價中居全國第4。
在成都新經濟發展研究院院長周濤看來,“成都此次推介,一個很重要的目的是,希望香港企業家、投資人看到成都有適宜新經濟發展的很好的營商環境,到成都創業、投資;同時,希望成都企業到香港,了解國際金融規則,因為香港連接中國內地的企業和整個世界版圖的樞紐。”
成都新經濟發展的吸引力何在?
人才一定是繞不過的。霍啟文在發言中特別提到“含金量最高、惠及面最廣、支持力度最大、針對性最強的‘蓉漂’計劃”,他說,“這些利好的政策就連我和我的團隊也被打動了。”
袁帥也深以為然。他告訴記者,過去一年不僅是顧連醫療爆發性增長的一年,也是成都新經濟騰飛的一年,“越是高端行業,比如醫療、人工智能等,都需要大量人才。成都的人才新政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專場推介會,是成都新經濟第一次重磅亮相香港。“為什么是香港?”事實上,這可以用另一個問題來回答——“為什么是成都?”
除了成都新經濟的領先,雙方城市定位也決定了合作的必要。同時,雙方在城市功能定位上相得益彰。香港是享譽世界的國際金融、貿易、航運和創新科技中心,成都正著力建強全國重要的經濟、科技、金融、文創、對外交往中心和國際綜合交通通信樞紐功能,獨特的城市分工將為兩地帶來更為廣闊的合作空間。
構建蓉港城市合伙人、發展共同體,已成為兩地各界人士的廣泛共識。一方要借船南下,一方要借路西行,香港可以為成都新經濟發展提供所需的投融資及專業服務支援、技術和相關設備的支持,加強國際交流,促進成都的國際化進程;成都成熟的配套體系和區位優勢,能夠有力推動香港的先進技術向內地轉移和產業化,擴大香港市場,降低企業成本。同時,蓉港合作也會帶動成都與香港的雙向人才流動、科技融合和協同創新。
記者注意到,面對豐富且仍在加速聚集的創新資源,成都正通過梳理與整合,探索出一條釋放成都優勢、體現成都特色的新經濟發展之路。
自去年11月召開新經濟發展大會以來,成都持續以場景邏輯尋找城市新經濟發展點。例如,在城市交通智慧管理、社區便捷化高質量服務等重點領域編制智能應用場景規劃,并定期發布“城市機會清單”等一系列舉措,均要在城市和新技術、新經濟企業之間找到更多“應用接口”。
這些“應用接口”,就是創新理念與實際應用相連接的具體點位,也是技術和優勢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根基。鑒于技術轉化的重要性,在更廣的視角下,為新經濟提供適宜的發展場景,也將是城市在新經濟領域競爭的關鍵。
今年7月,在成都天府新區,全球首個以獨角獸企業孵化和培育為主的產業載體——獨角獸島正式開工建設。對于新經濟企業而言,這是另一個意義上的“落腳點”:當新經濟成為一個區域發展的整體邏輯,發展理念、產業形態、組織方式、制度環境、監管方法等各方面均發生變革,新經濟企業將能夠得到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赴港推介,也將助推成都引進更多適合新經濟發展的、香港具有優勢的資源要素,進一步完善成都新經濟產業圈。一個例子是,黃卿鶴告訴記者,他們正在探索其金融服務平臺落戶成都的可能性,以此為更多來自兩地的新經濟企業提供金融支持。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