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長三角一體化升級,意味著什么?

每日經濟新聞 2018-11-05 20:44:58

11月5日,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在上海舉行,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了主旨演講,當中提到,將支持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并上升為國家戰略,同“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相互配合,完善中國改革開放空間布局。

 每經記者|楊歡 梁宏亮    每經編輯|劉艷美    

500298534_wx.thumb_head

圖片來源:攝圖網

“開著門,世界能夠進入中國,中國也才能走向世界。”

11月5日,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在上海舉行。在這個迄今為止世界上第一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國家級展會上,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了主旨演講。

演講當中提到,為了更好發揮上海等地區在對外開放中的重要作用,將支持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并上升為國家戰略。

作為我國最具活力、開放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長三角地區以占全國1/26的地域面積,創造了占全國近1/4的經濟總量。這次“升級”有著怎樣的意義?

1. 世界競合

從全球看,城市群已經成為世界經濟重心轉移的重要承載體,決定著未來世界政治經濟發展的格局。

長江三角洲城市群于2010年躋身第六大世界級城市群,是六大城市群中最年輕的一個。

按經濟總量算,長三角地區三省一市2017年經濟總量達19.53萬億元,占全國的23.6%,其中以26個城市為邊界的長三角城市群,2017年的經濟總量為16.52萬億元,居世界六大城市群的第五位。

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副校長吳志強曾指出,群落創新已成為世界潮流。

“就我跟蹤的長三角專利權而言,最近10年跨省之間、跨市之間聯合申請的專利增長了5倍多,而美國東海岸區同樣漲了3倍多。這是長三角一體化真正的意義,創新不再是一個城市的事情,是一個群落的事情。”

如果說全球經濟競爭是波濤洶涌的大海,那具有全球影響的城市群就是一個國家的經濟巨輪。

而長三角城市群作為我國最具活力、開放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無疑是中國經濟參與全球競爭合作的“超級巨輪”。

另一方面,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陳憲告訴我們,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也意味著中國要打造第二個灣區。

當下全球公認的成熟灣區以其特有優勢,驅動灣區內城市群產業升級、科技和金融之創新,并為所在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增長新動能。

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的美國就有兩個排名世界前三的大灣區:紐約灣區和舊金山灣區,而全球經濟第三大經濟體日本同樣有兩個灣區,除了眾所周知的東京灣外,還有一個大阪灣,同樣在日本的開放型經濟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陳憲認為,長三角的核心區域在環杭州灣,地理位置優越的且發展基礎非常好,“像中國這么大的經濟體,它至少要有2到3個(灣區)了。”

2. 區域協調

主旨演講中提到,將支持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并上升為國家戰略,同“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相互配合,完善中國改革開放空間布局。

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在陳憲看來,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也是對十九大報告的呼應。

他舉例,粵港澳大灣區提出來的是9+2城市,長三角在城市群體的數量還要更多一些,且不同于珠三角地區,長三角的經濟均衡化程度高,這樣的一個城市群發展方式也非常重要。

事實上,無論是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建設,還是長三角一體化,其實都和十九大后強調區域協調發展、高質量發展有關。因為區域一體化發揮的關鍵作用,就是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從而提升區域競爭力。

此外,也有觀點認為,長三角一體化需要確立其“不可復制”的特性,與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南北呼應,共同成為拉動中國新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

不單是城市群之間,區域協調也存在于長三角內部。

從1992年建立長三角15個城市經濟協作辦主任聯席會議制度算起,長三角的合作機制已走過26年。今年初,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成立,這意味著,我國經濟最具活力的區域之一正式實現聯合辦公,并形成“三級運作”的新機制。

長三角三省一市各有“比較優勢”,行政藩籬的拆除,讓經濟要素能夠更便捷地流動,各地互補分工的關系加速形成。

今年6月《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發布,進一步明確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任務書、時間表和路線圖。

從具體內容上來看,當中梳理提煉了30多項重點合作事項清單:比如,積極搭建一批合作平臺。包括共建覆蓋三省一市的G60科創走廊,研究規劃建設長三角創新城市圈,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長三角產業協同發展示范區。

3. 龍頭城市

2007年,時任上海市委書記的習近平就曾經明確指出,上海的發展“絕不可能獨善其身,也絕不可以獨惠其身”。

如何更好發揮帶動作用?上海市委書記李強曾表示,最重要的是做好“服務”二字的文章,重點是發揮經濟中心城市和改革開放排頭兵的作用,為各地參與全球資源配置提供便利。

但上海之于長三角,絕不僅僅是單向的輻射和帶動。

一方面,在建設用地減量化背景下,上海疏解一些非核心功能,完成經濟的結構轉型,進一步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離不開長三角廣闊的腹地。

另一方面,上海周邊城市發展各有特色,上海只有主動對接,才能與周邊優勢互補、功能聯動,從而整體提升長三角城市群能級,更好引領長江經濟帶發展,服務國家發展大局。

在很大程度上,一個城市群的發展水平和質量,主要看核心城市。核心城市的發展水平和質量,決定城市群的整體競爭力和影響力。

作為核心龍頭城市,上海在長三角城市群中的作用,恰如紐約之于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東京之于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倫敦之于英倫城市群。

但與之相比,上海也需要看到自己的差距,特別是配置全球資源的服務功能,仍是短板。

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中央宣布支持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并上升為國家戰略,這對上海來說,即是鼓舞,也是鞭策。

補齊短板,面向全球面向未來提升上海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時不我待。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