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京津冀秋冬季大氣治理目標“放水”?環境部回應:沒有“天幫忙”,要啃硬骨頭

每日經濟新聞 2018-10-31 23:01:29

針對今年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設定目標遠低于去年、目標“太過寬松”等質疑,環境部宣教司司長劉友賓表示,隨著大氣污染治理工作不斷深入,在區域空氣質量得到明顯改善的同時,減排空間也進一步收窄,剩下的都是難啃的骨頭。

 每經記者|李彪    每經編輯|陳旭    

在去年實施嚴厲的京津冀及周邊秋冬季大氣污染攻堅行動方案后,今年的改善目標設定卻引起一些人的質疑——大氣污染治理目標真的“放水”了嗎?

10月31日,環境部召開例行新聞發布會,回應社會熱點話題。

針對今年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設定目標遠低于去年、目標“太過寬松”等質疑,環境部宣教司司長劉友賓表示,今年的目標要求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地區PM2.5平均濃度下降3%左右,汾渭平原下降4%左右。“應該說,這個目標的設定是實事求是的,是經過專家反復論證的,是經過有關方面和地方反復研究的,是根據目前我們的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以及空氣質量改善的進程而確定的。”

劉友賓說:“隨著大氣污染治理工作不斷深入,在區域空氣質量得到明顯改善的同時,減排空間也進一步收窄,剩下的都是難啃的骨頭。”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PM2.5下降目標去年15%今年3%

今年9月,生態環境部網站公布《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明確提出,2018年10月1日至2019年3月31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3%左右,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同比減少3%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2017~2018年制定的目標是,2017年10月至2018年3月,京津冀大氣污染傳輸通道城市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15%以上,重污染天數同比下降15%以上。與之相比,此次《行動方案》制定的目標似乎出現了明顯的滑坡。

為此,有社會公眾質疑今年目標的制定過于寬松,甚至有人不客氣地說是在“故意放水”。

對此劉友賓強調,這個目標的設定經過專家反復論證,是根據目前我們的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以及空氣質量改善的進程而確定的。實現這個目標,壓力還是非常大,任務也非常艱巨。認為今年這個目標設定降低了大氣污染防治力度,是對方案的誤讀。

實際上,在大氣污染治理上,隨著近年來治理力度加大,成效也逐漸顯現,PM2.5等污染物濃度下降的空間會越來越小,難度也越來愈大。這一問題實際上已經在一些地方出現過。一位地方政府負責人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去年城市PM2.5年均濃度下降了近20%,未來要想一直保持這個下降幅度,難度會越來越大,可行性也不大。

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介紹,假設PM2.5濃度同樣是下降1微克,基數越低,所需要付出的努力也會更大,甚至會成倍增加。

馬軍認為,空氣質量改善還和氣候條件相關,根據今年秋冬季的氣候預判來看,氣候條件會明顯差于去年。

環境部:剩下的都是難啃的骨頭

對于今年目標在去年基礎上出現了明顯變化,環境部從三個方面給出了解釋:堅持穩中求進;秋冬季目標與年度目標不存在替代關系,各地需在努力完成秋冬季目標的同時,還要保障實現年度目標;尊重空氣質量改善的客觀規律,確定空氣質量改善目標。

劉友賓介紹,去年通過攻堅行動很多地方藍天白云重現,人民群眾藍天獲得感不斷增強,但也必須看到,去年攻堅行動取得的成果里面既有人努力的因素,也有天幫忙的因素。

據專家評估測算,在PM2.5下降的25%比例中,“天幫忙”占三分之一左右,即“天幫忙”導致PM2.5濃度下降8.5%左右。今年,在正常氣象條件下,要保證空氣質量同比不惡化,首先要通過“人努力”抵消去年“天幫忙”8.5%的下降比例,再加上今年秋冬季空氣質量改善目標3%,實際上,今年空氣質量改善任務為11%以上。

劉友賓說:“根據國家氣候中心預測,今年12月至明年2月,京津冀、汾渭平原氣溫與歷史平均水平相比可能還要偏高1-2攝氏度,降水量偏低兩成,大氣擴散條件與上年同期相比明顯偏差。綜上來看,完成今年秋冬季空氣質量改善目標3%任務相當艱巨,大氣污染防治力度依然很大。”

同時,劉友賓強調,從“十三五”空氣質量改善進度來看,目前總體上也超過時序進度。雖然今年秋冬季空氣質量改善目標幅度較去年有所降低,但并未降低年度目標要求。

“隨著大氣污染治理工作不斷深入,在區域空氣質量得到明顯改善的同時,減排空間也進一步收窄,剩下的都是難啃的骨頭。”劉友賓說,要充分認識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艱巨性、復雜性,往后降低1微克都越來越困難。

為確保今年秋冬季空氣質量改善目標按期完成,今年在攻堅方案中提出進一步任務要求和保障措施。劉友賓介紹,強化治本之策,立足結構優化調整,著力建立污染減排長效機制;強調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加強對地方和企業的差別化指導;嚴禁各地采取“一刀切”方式,嚴格依法依規,做好大氣污染防治各項工作。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在去年實施嚴厲的京津冀及周邊秋冬季大氣污染攻堅行動方案后,今年的改善目標設定卻引起一些人的質疑——大氣污染治理目標真的“放水”了嗎? 10月31日,環境部召開例行新聞發布會,回應社會熱點話題。 針對今年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設定目標遠低于去年、目標“太過寬松”等質疑,環境部宣教司司長劉友賓表示,今年的目標要求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地區PM2.5平均濃度下降3%左右,汾渭平原下降4%左右。“應該說,這個目標的設定是實事求是的,是經過專家反復論證的,是經過有關方面和地方反復研究的,是根據目前我們的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以及空氣質量改善的進程而確定的。” 劉友賓說:“隨著大氣污染治理工作不斷深入,在區域空氣質量得到明顯改善的同時,減排空間也進一步收窄,剩下的都是難啃的骨頭。”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PM2.5下降目標去年15%今年3% 今年9月,生態環境部網站公布《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明確提出,2018年10月1日至2019年3月31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3%左右,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同比減少3%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2017~2018年制定的目標是,2017年10月至2018年3月,京津冀大氣污染傳輸通道城市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15%以上,重污染天數同比下降15%以上。與之相比,此次《行動方案》制定的目標似乎出現了明顯的滑坡。 為此,有社會公眾質疑今年目標的制定過于寬松,甚至有人不客氣地說是在“故意放水”。 對此劉友賓強調,這個目標的設定經過專家反復論證,是根據目前我們的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以及空氣質量改善的進程而確定的。實現這個目標,壓力還是非常大,任務也非常艱巨。認為今年這個目標設定降低了大氣污染防治力度,是對方案的誤讀。 實際上,在大氣污染治理上,隨著近年來治理力度加大,成效也逐漸顯現,PM2.5等污染物濃度下降的空間會越來越小,難度也越來愈大。這一問題實際上已經在一些地方出現過。一位地方政府負責人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去年城市PM2.5年均濃度下降了近20%,未來要想一直保持這個下降幅度,難度會越來越大,可行性也不大。 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介紹,假設PM2.5濃度同樣是下降1微克,基數越低,所需要付出的努力也會更大,甚至會成倍增加。 馬軍認為,空氣質量改善還和氣候條件相關,根據今年秋冬季的氣候預判來看,氣候條件會明顯差于去年。 環境部:剩下的都是難啃的骨頭 對于今年目標在去年基礎上出現了明顯變化,環境部從三個方面給出了解釋:堅持穩中求進;秋冬季目標與年度目標不存在替代關系,各地需在努力完成秋冬季目標的同時,還要保障實現年度目標;尊重空氣質量改善的客觀規律,確定空氣質量改善目標。 劉友賓介紹,去年通過攻堅行動很多地方藍天白云重現,人民群眾藍天獲得感不斷增強,但也必須看到,去年攻堅行動取得的成果里面既有人努力的因素,也有天幫忙的因素。 據專家評估測算,在PM2.5下降的25%比例中,“天幫忙”占三分之一左右,即“天幫忙”導致PM2.5濃度下降8.5%左右。今年,在正常氣象條件下,要保證空氣質量同比不惡化,首先要通過“人努力”抵消去年“天幫忙”8.5%的下降比例,再加上今年秋冬季空氣質量改善目標3%,實際上,今年空氣質量改善任務為11%以上。 劉友賓說:“根據國家氣候中心預測,今年12月至明年2月,京津冀、汾渭平原氣溫與歷史平均水平相比可能還要偏高1-2攝氏度,降水量偏低兩成,大氣擴散條件與上年同期相比明顯偏差。綜上來看,完成今年秋冬季空氣質量改善目標3%任務相當艱巨,大氣污染防治力度依然很大。” 同時,劉友賓強調,從“十三五”空氣質量改善進度來看,目前總體上也超過時序進度。雖然今年秋冬季空氣質量改善目標幅度較去年有所降低,但并未降低年度目標要求。 “隨著大氣污染治理工作不斷深入,在區域空氣質量得到明顯改善的同時,減排空間也進一步收窄,剩下的都是難啃的骨頭。”劉友賓說,要充分認識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艱巨性、復雜性,往后降低1微克都越來越困難。 為確保今年秋冬季空氣質量改善目標按期完成,今年在攻堅方案中提出進一步任務要求和保障措施。劉友賓介紹,強化治本之策,立足結構優化調整,著力建立污染減排長效機制;強調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加強對地方和企業的差別化指導;嚴禁各地采取“一刀切”方式,嚴格依法依規,做好大氣污染防治各項工作。
大氣污染防治 PM2.5 空氣質量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