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29 15:04:52
2018年10月25日,由中信出版集團和百信銀行聯合主辦的2018信睿論壇--新技術革命與人類共同命運在北京成功舉辦。
當下,我們處在一個快速變化卻又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人類面對科技發展、技術顛覆、經濟危機、生態危機等諸多挑戰和問題。
當今世界最重要的議題是什么?哪些議題決定了未來人類的共同命運?今天的政府、組織和個人如何建立共識,共同努力解決這些問題?
2018信睿論壇邀請了各領域頂級專家、學者,從新技術、經濟、金融、教育、生物等方面深入討論影響當今世界的重大議題,探索解決問題的可行路徑。
中信出版集團集團總編輯喬衛兵在開場致辭中指出:我們正進入一個充滿易變性、不確定性、復雜性和模糊性的時代。新技術革命是一把雙刃劍,它既極大地提升了生產效率和經濟發展的速度,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全面的舒適和便捷,但也可能會產生更大的不平等,引發新的矛盾與沖突。這激發了人類開始思考共同命運、攜手應對未來的一系列難題,包括數據安全、金融危機、基因技術、人工智能等。中信出版集團作為有較大社會影響力的出版機構,一直以來緊扣時脈搏,追蹤社會發展前沿,關注人類命運。2018信睿論壇旨在與全球最優秀的思想者建立連接,為廣大作者、讀者及各界人士提供思想交流與碰撞的平臺。

《人類簡史》《未來簡史》《今日簡史》三部曲作者、新銳歷史學家尤瓦爾o赫拉利在《21世紀新挑戰》的主題演講中談到:如今,人類雖然已經戰勝饑荒、瘟疫和戰爭,但仍然面臨新挑戰,比如戰爭重演、生態崩潰、科技顛覆、數據霸權、“無用階級”逐漸擴大,人類將不斷重新設計我們的周圍世界和內心世界。為應對這些挑戰,最重要的是,全球性的挑戰需要全球性的合作。中國在這其中的角色至關重要,中國目前的地位是獨特的,可以在全球合作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尤瓦爾o赫拉利)
著名歷史學家雷頤發表了題為《在歷史中尋找今天的答案》的主題演講。雷頤提出:從歷史上看,大航海時代和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中國都因為拒絕或被動接受新技術而逐漸落后;在以信息技術為主要內容的“第三次浪潮”來臨時,中國主動迎接、擁抱新技術,跟上了時代的腳步,三十多年來,互聯網、物聯網和虛擬經濟等技術已經深刻地改變我們的生活。
(雷頤)
萬通控股董事長馮侖在題為《活在未來的人》的演講中指出:人類往往被自己的能力、知識、經歷和腳步所限制,最重要是被自己內心不自由的狀態所限制。要想打破我們的邊界,對未來持續探索,我們必須建立完善的市場制度,改善我們的教育系統,使資本與科技達到良性結合,去探索不可及之處、不敢想之處以及未知世界。人類最終才能站在科技之巔,站在未來高遠的地方。
(馮侖)
赫拉利指出生態崩潰、科技顛覆和戰爭威脅這三個挑戰不能分開對待,人類必須以合作的態度來應對。
正安康健創始人梁冬和百信銀行副行長王曉瑋與赫拉利進行了關于數據信仰的討論。
面對梁冬關于未來數據獨裁的時代是否還有獨立個人的提問,赫拉利認為:一方面算法在監控、影響我們,可以幫助我們做出更好的決定;另一方面,我們也可能喪失自主決定的能力。所以,人類必須更好的了解自己,才有能力保留自己的本色和決策權。
王曉煒則論述了擁有用戶數據的金融機構如何獲取用戶信任,他認為如果金融機構能夠好好利用科技,合規合法地使用數據,不僅能夠幫助用戶更好地解決融資難的問題,還可以贏得信賴。
(尤瓦爾o赫拉利、王曉煒、梁冬)
赫拉利與知名科幻作家、兒童通識教育品牌“童行學院”創始人郝景芳的對談聚焦“智能時代的個人命運”。
郝景芳就創造力、提出問題的能力以及人工智能是否會具有動機和情感等議題向赫拉利提問。
赫拉利認為人工智能可以幫人類做決策,但短期內還無法產生意識,無法感受情緒的變化。
關于教育,赫拉利認為未來人類工作崗位將不斷更新,孩子必須能適應快速變化,不斷學習新東西,也應該培養正確的思維方式,培養孩子的判斷能力。
赫拉利提出,現在我們又面臨新的一種鴻溝的出現,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有些國家走在前面,有些國家還不知道最近新一波的技術浪潮究竟發生什么,這種鴻溝是存在的。
(尤瓦爾o赫拉利、郝景芳)
在人類面臨的諸多不確定性和風險中,金融風險爆發頻率高,危害巨大。我們如何借助技術的創新促進金融與科技的新融合,并進一步變革舊的金融規則和金融體系,強化金融監管,幫助我們防范金融危機,促進經濟發展,以及社會穩定?
世界頂級理論物理學家、時代周刊全球最具影響力100人杰弗里o韋斯特在題為《生物、城市與公司未來》的主題演講中指出:生物體、公司和城市都遵循規模定律,即事物的某變量會與事物的規模呈現清晰的、非線性的冪律關系。從企業角度來說,公司或者企業的發展跟生命體一樣,是有極限的,增長到一定規模之后,增長速度就會放緩,生命力會越來越弱。
(杰弗里o韋斯特)
世界經濟論壇成員、瑪氏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布魯諾o羅奇則在演講中提出了“互惠資本主義”的概念,他認為應該把公司看做一個具有伙伴關系的共同體,以互惠為核心將股東利益最大化。具體來說,要平衡社會資本、人類資本、自然資本和財務資本這四類資本的回報率、投入和產出的效率。
(布魯諾o羅奇)
在人類社會面臨的諸多不確定性和風險中,金融風險爆發頻率高,危害巨大。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全球金融危機,世界經濟受重挫。在全球經濟緩慢復蘇的今天,探討如何借助技術的創新促進金融與科技的新融合以及如何進一步變革舊的金融規則和金融體系、防范金融危機就顯得尤為重要。
五道口金融學院教授、清華國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長朱寧談及了中國的“剛性泡沫”,對投資者的剛性擔保或保護會造成投資者對投資風險預期的錯誤扭曲,而這種扭曲有可能帶來資產泡沫,應該進一步深化改革,讓市場更大限度地發揮配置資源作用。
(朱寧)
萬博新經濟研究院院長、萬博兄弟資產管理公司董事長滕泰提出了“軟價值”的概念。“軟價值”不以消耗地球資源為前提,主要以人類創造性思維活動為財富源泉。他指出,在“軟價值”時代,金融風險管理應該了解市場參與主體,以及投資者和潛在投資者的認知變化。
(滕泰)
和逸金融董事長林華認為,金融應該與科技相融合,融金是橫軸,科技是縱軸,科技進步讓金融的廣度跟深度不斷延伸,從而提供個性化的服務并且定制個性化的監管。他判斷未來科技的核心是區塊鏈和人工智能,與此同時,金融科技也必須擁抱監管,加強監管。
(林華)
在被問及如何去戳“剛性泡沫”時,朱寧認為,沒有特別好的萬全之策,但不意味著沒有任何希望,我們仍然可以有相應的化解措施。去杠桿是個痛苦的過程,更多的問題是如何讓讓大家感受不痛,讓大家能夠正面、從容地面對經濟周期里的經濟放緩和衰退。滕泰表示,隨著社會財富結構的變化,即便某些資產價格有泡沫,它對社會的沖擊也越來越小,或者說整個社會的承受能力比以前增強了。羅奇也認為經濟結構在發生變化,每一輪泡沫破裂都不是世界末日,可能是舊的經濟發展范式到一個階段,會出現新的經濟發展范式,不一定出現泡沫破裂的情況。
(朱寧、滕泰、布魯諾o羅奇)
基因和生命科學與每個生命體、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生物科技領域的革新也會在未來極大地改變人類生活。
華大基因CEO、《生物密碼》作者尹燁在生命與科技論壇上以各種各樣的案例闡述了基因對人類的影響,它決定了我們的體征、稟賦和繁衍等各方面,重要性不言而喻。人類應該崇敬科技締造的未來,生物技術無分好壞,在乎用者之心;心正,我們就能夠把它用在正確的道路上。
(尹燁)
國家博物館講解員、新銳人文歷史科普作家河森堡發表了題為《匱乏如何塑造人類》的演講,闡釋了基因技術如何助力考古研究,從而幫助人類了解歷史。他以殷商王朝時期的活人祭祀為例,指出迷信一旦和匱乏共生,就會發生出非常恐怖的行為。整個商王朝,食物的匱乏非常常見,活人祭祀可以消滅一定比例的人口,人口壓力隨之減弱,食物匱乏的困境也會因此得到緩解。所謂的活人祭祀,其實是被匱乏環境篩選出來的,繼而被加強和固化為迷信行為。
(河森堡)
在圍繞主題“生命的過去與未來”的對談中,尹燁提及了生物科技的力量,比如我們可以利用親子鑒定技術找到20年前連環殺人案的罪犯;而未來,伴隨著智能的進步、工具的進步,人類的物質屬性和生物性也會適應技術的發展,就像歷史上我們因為槍的發明而放棄盔甲一樣。梁冬認為生物技術的發展可能可以治愈癌癥,但人類社會還會出現其他新疾病,永遠不可能把所有的問題解決。河森堡則認為過去人類的平均壽命短,還不足以活到擔心癌癥的年齡,癌癥的存在恰恰表明了人類社會的進步。
(尹燁、河森堡、梁冬)
談及如何克服焦慮,河森堡認為焦慮跟痛感一樣,并不是完全負面的東西。尹燁從生物科技的角度解析了這一問題。他指出,理論上我們可以通過外界方式改變人體內多巴胺等激素的水平,從而控制情緒,但實操上不一定能達成。梁冬則認為我們可以站在更大的時間或空間維度上,去看到悲觀的事情值得樂觀一面、樂觀的事情值得悲觀的一面。
科學技術作為教育發展的原動力,在教育產業里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究竟科學技術的發展,包括人工智能的一些技術突破,會對現在以及將來的教育產業產生什么影響?
在科技與教育論壇上,著名經濟學家、中國經濟五十人論壇成員湯敏發表了題為《讓科技填平教育鴻溝》的演講。他提出教育的不公平,核心在于教育質量的不公平,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教師水平。而互聯網技術緩解了這一問題,我們可以利用互聯網把優質教育資源分享出去,形成一個終身教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的模式。
(湯敏)
科學隊長創始人紀中展講述了他對教育與科技的一些警惕和思考。他指出科技不一定完全能解決教育的問題。如果我們唯科技論,就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現在的知識付費把體系化知識切割成越來越多的碎片,我們應該警惕未來的孩子是否接受的是零散式、碎片化的知識。
(紀中展)
郝景芳在關于未來教育的演講中說,教育最重要的功能,并不是傳遞任何一個學科現在的知識,而是讓孩子能夠為未來的人生做好準備,教會他們快速適應變化,教會他們獨立判斷和思考。這也是她創辦兒童通識教育品牌“童行學院”的宗旨之一,希望能讓學生去思考如何發現自我、探索世界,能在一個宏觀的整體框架里面去學習。
(郝景芳)
在關于智能時代與未來教育的對談中,湯敏認為教育的本質就是發掘人的潛能,互聯網正在顛覆教育模式,人工智能在將來會沖擊人最核心的競爭力。郝景芳認為教育應該讓孩子成長為有判斷、有思考、有選擇的、成熟的個體。紀中展則認為應該教會孩子幸福快樂的能力并且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他還反對過度包裝科技、濫用新名詞,多回到教育的本質;郝景芳同樣提倡回到教育最樸素、最基本的概念上;她也期待人工智能可以在未來助力教育,在線下幫助指導學生練習。

(湯敏、郝景芳、紀中展對話)
此次論壇同時發布了中信出版集團與百信銀行的合作產品“讀貝”,由中信出版集團集團總編輯喬衛兵和百信銀行行長李如東共同發布。讀貝希望用科技和算法來提升公眾的閱讀體驗,通過這種基于閱讀的社交,讓知識、智慧、情感在人與人之間通過閱讀來進行更好的連接,提升文化的傳承。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