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24 08:59:15
Wind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截至10月23日晚,已有571家上市公司實施了股份回購,回購金額高達298.24億元,是2017年全年金額的三倍,創A股市場回購歷史紀錄。此外,今年以來352家公司發布了股份回購預案,擬回購金額上限超千億。
10月23日晚,新洋豐(000902.SZ)、科遠股份(002380.SZ)和金固股份(002488.SZ)等上市公司相繼發布首次回購公司股份的公告,當日回購公司股份支付金額分別達到122.91萬元、1225.58萬元和3374.28萬元。
22日,公司法修正案草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審議,草案擬進一步修改完善公司股份回購制度,拓寬A股上市公司回購股份適用情形,簡化回購決策程序。
“現在市場信心不足,股價大跌,上市公司回購主要起到三方面的作用。一是減少了流動股份,提高了每股收益。二是通過回購,產業資本對上市公司更了解,他們真金白銀的回購,彰顯了對公司的信心。第三是資產負債率低的公司,通過債務融資回購,改善公司資本結構,提高財務杠桿率。”10月23日,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指出。
今年以來,隨著股市的大幅波動,上市公司回購熱情也在快速增長。
Wind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截至10月23日晚,已有571家上市公司實施了股份回購,回購金額高達298.24億元,是2017年全年金額的三倍,創A股市場回購歷史紀錄。此外,今年以來352家公司發布了股份回購預案,擬回購金額上限超千億。
10月以來,A股大幅震動,上市公司計劃回購公告大幅增加,不少企業認為“目前公司股價不能正確反映公司價值”。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不完全統計,十一以來,截至10月23日晚,183家上市公司完成回購,回購金額45.34億元。119家上市公司發布擬回購公告,擬回購金額上限高達268.79億元。
“由于市場環境原因,很多公司股價跌到質押平倉線,需要通過不斷回購提升市場信心,部分質押比例高的企業股價一旦大跌可能造成被動減持風險;第二是大跌之后,很多公司的股價已經跌到價值以下,股東也愿意回購。”楊德龍指出。
從10月以來發布回購計劃的上市公司股價表現上看,該舉措確實對部分企業二級市場起到推動作用。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不完全統計,十一以來發布回購計劃企業中,下一交易日股價上漲的比例超過70%。金發科技(600143.SH)、雷科防務(002413.SZ)、同興達(002845.SZ)等多家上市公司漲停。
“回購是上市公司自主行為,只要在管理辦法內回購都不算惡意炒作,除非出現坐莊行為,任意拉抬股價,到時候肯定要配合嚴格監管。另外公司回購需要上市公司資金充裕,對資金鏈要求比較高,目前來看回購的正面意義更大。”楊德龍說道。
“股份回購”日益火爆的同時,部分市場人士提醒投資者謹防“上市公司忽悠式回購”,炒作股價。
“如果是在牛市,公司估值已經足夠高了,再去進行回購顯然是在損害股東利益,因為這筆資金可以用在更高效的地方。但也存在一種情況是,部分上市公司利用回購給市場利好,實際沒有能力做回購,或者回購金額上限很高但實際金額卻很少,意在投機取巧煽動股價。”10月23日,北京一家大型券商宏觀行業分析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
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不完全統計,10月以來發布回購計劃的上市公司中,約有6家上市公司回購金額上限高于公司中報持有的貨幣資金,25家上市公司上半年經營現金流為負值。
例如10月17日發布股份回購公告的和邦生物,計劃在未來六個月內以不低于2億元(含)、不超過人民幣10億元的自有資金回購公司股份。
截至2018年中期,和邦生物賬面上的貨幣資金才8.42億元,凈利潤2.74億元,公司經營產生的現金流凈額4.84億元。發布回購公告之前,和邦生物大股東和邦集團已經累計質押持有股數的93.66%。
10月23日,和邦股份證券部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公司的回購計劃有一個比較長的期限,并不會一次性拿出十億,因此對公司的資金壓力有限。”
憑借10億-20億元金額的回購計劃連續兩個交易日漲停的金發科技,2018年三季度貨幣資金結余為15.58億元,距離20億元的回購上限還存在一定距離。同時公司還背負47.03億元的短期借款。
10月22日,金發科技還將不超過2.03億元的閑置募集資金暫時用于補充流動資金。公司股東質押率也再創新高,截至10月16日,控股股東袁志敏持有公司股份已經100%比例質押。
23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以投資人身份致電金發科技證券部,接線人員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第一,股東沒有表決通過,怎么操作沒定;另外,還有其他的條件,比如回購價格不超過6塊的條件,使用的是自籌或者自有資金,期限在半年內。”
當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追問,如果以10億金額下限來看,公司的回購會不會給經營造成壓力時,該人士答道:“如果有這種情況我們會在公告中說明,現在不能說還沒有確定好的事情。”
楊德龍認為,對于企業的回購實力,不僅看賬面資金,具體要看資金安排,比如是否會有債務融資回購,這樣可以調整公司的資產結構。但投資者也須注意避免忽悠式回購,這方面肯定要通過加強監管解決。
上述券商宏觀行業分析師則指出,投資者須增強自身的識別能力,“投資者要區分回購是否符合股東利益最大化,比如當前公司估值是否過低,確實需要回購。另外看執行情況,公司是否有能力、有誠意進行回購,否則就會變成炒作行為。在具體操作上,監管層比如交易所可以通過問詢函方式,幫助投資者識別風險。”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